×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6583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67658332 ; 978-7-5676-5833-2

本书特色

解读千万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探寻数百公里传递至当下的文化密码,承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符号。本书的前三章以访古镇、探新城、寻旧踪、觅非遗、品至味为序成章;然后呈现了青弋江两岸红色历史文化;*后专家学者围绕“行走青弋江”采访活动,对青弋江历史文化发展展开的探讨。

内容简介

青弋江,是芜湖的母亲河。作为长江下游优选的一条支流,青弋江润泽一路乡土,滋养沿岸村镇,催生了对于芜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码头经济,沉淀了一种地方文化。     作为芜湖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项目、芜湖传媒中心主题策划之一,“行走青弋江”采访活动自2019年12月开始,从青弋江源头出发,顺流而下,前后历时三年多,到2022年上半年全流域采访结束。其间陆续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推出专题报道,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多篇稿件获得安徽新闻奖。《行走青弋江》系采访成果的集中展示,旨在探访青弋江的数百里流踪、两岸生民,由此衍生的经济社会以及厚植的文化家园,并试图探索这一脉文明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价值,以及对于芜湖抚今追昔、集古益今的意义。

目录

源自徽州
麻川河上麟凤桥
甘棠遗爱
此地有仙源
三十里水墨画廊 千百年人水相依
美溪美兮
悠然水云轮渡村
邂逅渔村
古风新韵 长芦岭下
访山问水茶儿垅
桃花源里麻川人家
江河行地
享太平
太平湖畔左难当
岭下杨家
仙源有忠介 古镇访周怡
崔国因:从甘棠走出的芜湖商界传奇
古岭逶迤石墨香
美溪之畔唢呐声
老月饼古法造
探秘轩辕车会
婆溪淙淙 河灯依旧
湖上往来人 但爱湖鲜美
黄山有嘉木 世味问毛峰
人间寻至味 太平访猴魁
秀出宛陵
千尺桃花潭
再见章渡
茂林之大
画里查济
潘锡思:走遍天下 走不出青弋江
桃花潭水深千尺 耄耋老人造龙舟
曾记否 章渡酱菜美
茂林深处访花砖
宣笔春秋 文房锦绣
千年寿纸 一“帘”幽梦
后山“天下笫一剪”
泾川万壑 一纸芬芳
茂林宴 宴有十二碗
山水画卷飘来兰香万里
一盅涌溪火青 饮尽江南春色
万水归芜湖
西河渡
遇见珩琅山
西河往事
五百年 “桥”见一座城
米市春秋
益新公司:安徽近代工业从这里出发
梅光迪:不负弋江这枝“梅”
双江塔影 迎青弋江回家
徽墨一方芜湖香
面塑:传承指间上的技艺
一脉匠心吴氏烙画
毫厘成画 蛋壳生花
弋江古镇美食多
弋江洲头花生香
烽火青弋江
新四军军部在土塘:为开展民运工作奠定群众基础
双花园:泾县笫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
云岭烽火 铁军传奇
王稼祥:不愧做个二十世纪的新青年!
茂林悲歌 浩气长存
马家园战斗 鼓我士气扬我军威
话说青弋江
缘起:从小聚落到大米市
缘深:从汉的强悍到宋的丰盈
缘兴:从码头商埠到开放城市
行走青弋江共护母亲河——“行走青弋江”研讨会侧记
沿着河流的方向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麻川河上麟凤桥 青弋江上游支流众多,麻川河即是一支。麻川河从千年古镇仙源东侧穿流而过。说到麻川河,就不能不说麟凤桥。麟凤桥是皖南*宽的石板古桥,系当时太平县连接徽州府、宁国府以及芜湖的重要陆路通道。 麟凤桥坐落在仙源镇水东村,横跨麻川河。嘉庆《太平县志》:“麟凤桥:东门外板石潭,合邑输建。”麟凤桥体量巨大,造型凝重端庄。2008年版《黄山区志》记载,该桥“为5孔石拱桥,桥高12.3米,宽7.1米,单孔跨径13.4米,全长91.6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僧人玉成法师募捐修缮。同治五年(1866)被洪水冲坏,光绪四年(1878)全县募捐大修。桥旁原建有庵、亭各一座,已毁”。麟凤桥桥身两侧护栏共有34对石柱,桥中两侧镶青石碑刻“麟凤桥”三字,桥两端各有一组抱鼓石。麟凤桥体现了当时中国先进的造桥技术,也见证了中国匠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250多年的风风雨雨,麟凤桥至今仍完好保存。 2011年、2016年地方政府两次拨款全面修缮麟凤桥,2012年6月麟凤桥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桥所坐落的位置并不是仙源古城的正门,而是偏了约40度角的侧门。陪同采访的水东村党支部书记蒋志文告诉记者一则趣闻:当年在给麟凤桥选址时,首选位置的确是在古城的正东门朝宗门外。但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有人发现如果将桥建于朝宗门外,则古道(弓背)、麻川河(弓弦)、麟凤桥(弓箭),恰好成为一柄射向当时太平县衙的利箭,这在当时可是弥天大罪。经过商量,*后选址于古城偏门小东门的东北角。如此,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麟凤桥“不走正道”的奇怪模式。 据史料记载,麟凤桥不仅仅是一处交通要道,更是一处文化景观集聚地。桥北曾建有一座众乐亭,宋嘉祜三年(1058)县令孙觉所建,为文人墨客游憩之所。至今遗址尚可寻觅。 麟凤桥北端河堤之上,有著名的“七音石”。蒋志文告诉记者,垒砌在河堤上的这七块青石,从表面看与普通的青石并无二致,但若以石敲击,则会发出七种不同的声音。蒋志文特意捡起石头逐一敲击,果然每块青石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蒋志文说,他从小就在麟凤桥边嬉戏,也无数次敲击过七音石,但这七音石究竟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巧合,如今已无法说清楚了。 从七音石旁拾级而下,便来到了麻川河岸边。这里有一组巨大的花岗岩群,岩石伸入河道之中,石面光滑平整,这里便是黄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石潭石刻所在地。板石潭石刻又称板石诗刻,《黄山区志》记载:“(板石潭石刻)位于仙源麟凤桥上首,麻川河北岸,是一约120平方米之花岗岩整体石刻……明天启四年(1624),李调元题行书‘版石潭题咏’5字。” 记者在现场看到,板石潭石刻年代为明至民国时期,由五块石刻题诗、一尊石刻佛造像组成,虽历数百年风雨侵蚀,但石刻内容基本可以辨认,比如:明嘉靖年间太平县令刘元凯的“移杯就溪山,鱼鸟来争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明天启年问龚应步的“滩水溅客衣,山花映春酒。相视瞻忘归,悠然见星斗”。民国十七年(1928)桐城夏云松的“夜游板石潭,醉饮太平酒。明月照沙鸥,举杯邀牛斗”。 蒋志文介绍,麻川河在流经板石潭石刻处时,湍急的江水拍打岸边岩石,发出悦耳的琴瑟之音,故称“板石听琴”。板石前面的麻川河,即使在枯水期,水深亦可达四五米,是一处天然的垂钓佳地。因此古人常常在欣赏石刻之余,再垂钓一番,遂有仙源八景之一“板石垂钓”。 立于麟凤桥上,回望古意盎然的老街,随处可见的葱郁遮蔽了双目,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青弋江文化的丰厚。 记者郭青(原载2020午8月20日《芜湖日报》) P3-5

作者简介

唐玉霞,现供职于芜湖传媒中心,高级编辑。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城人之美》《悠然岁时迁》《陌上芙蓉开正好》《回味:低头思故乡》《回味:美食思故乡》《千古红颜》等散文随笔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