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862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96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68086288 ; 978-7-5680-8628-8

本书特色

1.本书为研究军事史和海军史的重要文献作品,不仅是美国海军经典教材也是当今了解世界海军历史,和一代世界海军精英们的各种观点的*佳参考书,历来为军迷和各种专业人士的收藏珍品。2.本书作者波特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主编和撰写过大量美国海军和世界海军史著作,其中*著名为本书和《尼米兹传》。 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部从古至今完整的海军史。全书涵盖了浆帆战舰时代的海战、日本海军史、英国海军的兴起和衰落以及美国海军的兴起和暂时衰落,由知名的海军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本书从早期的海军开始讲起,从古希腊的历史学家的记载引出全书,具体内容涵盖了世界海军的历史,集中讲述了海上力量对历史以及海军行动(战略、战术和后勤保障)的影响。书中对海军武器及武器变化带来的管理变革进行了详细的探索。《海权兴衰:世界海军史》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了解世界海军史的重要文献作品,曾被美国海军选作海军史专业教材,是了解世界海军历史和世界海军精英们观点的参考书,也是专业人士和军迷读者的收藏佳品。 本书的扉页上所列的14位作者,全部都是美国海军学院教官,作为这本书的编写者,他们互相协作共同参与起草了《海权兴衰:世界海军史》的大纲。 作为世界军事史和海军史方向的重要参考著作,本书入选了美国海军协会蓝金专业系列丛书(THE U.S. NAVAL INSTITUTE Blue&Gold Professional Library )。为便于提升读者体验,本书在经典海战的章节或其他篇章后都增加了一段作者综述进行了剖析讲解。

目录

第1章 桨帆船时代的海战 001 地中海沿岸诞生了西方世界*早敢于航行于开阔海域的航海者们,他们利用远海的航道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众多文明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正是在频繁的货物交换与思想的碰撞中,西方文明的基础才得以奠定。 早期的海上力量 /001 希腊-波斯战争 /003 罗马崛起 /006 罗马衰落,欧洲崛起 /010 勒班陀海战 /012 总结 /014 第2章 英国的海权崛起 016 虽然维京人使用桨帆并用的战船,但当时大西洋海域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桨帆船海战……在中世纪,当大西洋沿岸西欧国家的统治者们想要在海上进行作战时,他们指挥的是由当时宽船舷、单桅杆的货船充作的战舰。当时的海战依然是士兵之间的较量,双方发动接舷战,士兵们在甲板与甲板间白刃相搏…… 英国海军 /018 西班牙的挑战 /020 荷兰的挑战 /024 战舰与舰炮 /027 法国的挑战 /029 总结 /034 第3章 七年战争 037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场真正的世界级战争。这场战争将欧陆的大多数国家都牵涉其中。各方的陆上和海上作战行动都不局限于欧洲大陆,战火波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甚至延伸到了美洲、印度、非洲、西印度群岛和菲律宾……七年战争中*为宝贵的教训便是不列颠占据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在世界大战中的无处不在和无可匹敌。不列颠在此战中不仅保住了英伦三岛,还夺得了半个世界。 米诺卡海战,1756年5月20日 /038 皮特的计划 /041 欧洲近海的作战 /042 欧陆海域的舰队作战 /043 美洲战役 /045 印度战役 /049 西印度群岛的作战行动 /050 其他作战行动 /051 战争的结束 /052 总结 /052 第4章 美国革命(Ⅰ) 055 在七年战争之后,法国重建了海军,而英国的海军则开始出现衰落。虽然此时不列颠海军的经费甚至高于七年战争时期,但其中大量的资金都被用于维护朽烂的战舰了。更为严峻的是,此时英国政坛盛行的腐败之风已经渗透进了不列颠的海军部。用于维修和保养战舰的资金被挪作他用,而战舰则被丢在船坞中任其朽烂。当北美洲的战争爆发时,英军甚至找不到能够满足北美战事所需的*低限度数量的可用战舰。 美国革命的爆发 /055 北美的攻势,1775年 /056 不列颠的反击,1776年 /058 萨拉托加:转折点 /060 法国参战 /061 早期海战 /062 北美海域的舰队作战,1778—1779年 /066 英法舰队的各自优势 /068 欧陆海域的舰队战斗,1778—1780年 /069 第5章 美国革命(Ⅱ) 072 英国在北美革命爆发时的马放南山使得北美军队有机会在1775年入侵加拿大并进攻了魁北克,还在1776年将英军逼退至波士顿。但在1776年下半年,英军在完成部队集结后夺取了战场主动权,并一直维持优势至法国参战。英军拥有的制海权使得他们能够对北美殖民地的任何海岸城镇发起掠袭和进攻。但如果英军深入内陆,他们的交通线就会暴露在半游击战术的北美军队面前,并因此遭遇失败。美军在战场上主要通过击败深入内陆的英军来取得胜利,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和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分别是北线和南线战场的典型战例。法军舰队将康华里指挥的英军封锁在约克镇使得北美能够获得战争中第二场决定性胜利,从而奠定了美国的独立。 西印度群岛,1781年 /073 北美殖民地的战况,1781年 /075 舰队开往约克镇 /076 弗吉尼亚角海战,1781年9月5日 /079 圣徒岛海战,1782年4月12日 /082 欧洲,1782年 /087 絮弗伦在远东 /088 《巴黎和约》 /088 总结 /089 第6章 法国大革命 091 北美独立战争后的一段时间内,欧洲的军力平衡逐渐被打破,法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因内部动荡而日渐衰弱,这正中英国下怀。法国的军力衰退始于公众财政危机,在1789年革命爆发后,动荡和内战使得法国元气大伤。从巴黎点燃的革命之火*终也燃烧到了土伦和布雷斯特的舰队。海军士兵的起义很快演变成兵变,在此后的两年左右时间内,法国海军作为一支海上力量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战争的爆发 /092 大战开场 /093 6月1日的荣耀,1794年 /095 **次反法联盟的破裂 /099 圣文森特角海战,1797年2月14日 /100 英国海军哗变,1797年 /104 坎伯当海战,1797年10月11日 /106 第7章 纳尔逊与拿破仑 109 1797年2月西班牙舰队在圣文森特角外海的战败以及当年10月荷兰舰队在坎伯当外海的惨败并没有能够阻挡法军继续推进登陆英伦三岛的作战计划。在欧陆的停战使得法军得以抽调出部队组建新的且强大的英格兰军团(Army of England)。虽然力主推进这项计划的奥什将军此时已经辞世,但《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的生效使得拿破仑腾出手来。督政府开始全面落实这份他们珍视的计划,准备跨过英吉利海峡发动全面进攻。 远征埃及 /110 尼罗河海战,1798年8月1日 /115 第二次反法同盟 /118 哥本哈根海战前夕 /121 哥本哈根海战,1801年4月2日 /124 《亚眠和约》 /126 第8章 法兰西帝国战争 128 英国人于1802年春天欣然签订了《亚眠和约》,从而结束了与法国为期9年的战争。不过形势很快证明,与英国的和平对于拿破仑而言只是进一步整合法国内部的一个机会。此时的法国陆军仍然军容强盛,而法国的船坞也在加班加点。法军不仅驻扎在荷兰,而且广泛插手了德意志各邦国的事务,此外法军还入侵了瑞士,并吞并了皮埃蒙特(Piedmount)地区。 拿破仑的登陆计划 /129 纳尔逊追击维尔纳夫 /130 特拉法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134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 /142 半岛战争 /143 拿破仑的俄国战役 /144 拿破仑的战败 /145 总结 /146 第9章 美国海军的发端 149 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利坚联邦合众国联邦政府需要在没有征税权的情况下解决战时遗留下来的债务和经济不景气问题。在此情况下国会认为大陆海军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并下令将其裁撤。到1785年,所有美军战舰都被出售处理。 1794年海军法案 /151 “绝不缴纳” /152 美法准战争期间的海军作战,1798—1800年 /154 的黎波里战争,1801—1805年 /158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164 总结 /165 第10章 1812年战争 167 在“后特拉法加”时代,伴随着英法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美国成为公海上仅剩的中立贸易国。美国的商船业者趁着这个前所未见的机会一面发展常规航运贸易,一面大量出口美国盛产的小麦、烟草和棉花。但与此同时,夹在英国枢密令与法国禁运令中间的美国商船和海军船只越来越频繁地遭遇双方干涉,干涉程度也愈发令人无法接受。终于,在1812年,美国不得不拿起武器武装保卫自己的中立权。此次美国的对手变成了英国人。 海上战事,1812年 /169 海上战事,1813年 /175 大湖区的水上作战 /177 伊利湖海战,1813年9月10日 /181 波特和“埃塞克斯”号(Essex) /183 北美战事,1814年 /185 尚普兰湖之战,1814年9月11日 /186 1815年的战事 /189 总结 /190 第11章 转型中的全球海军,1815—1860年 192 1815—1860年,美国和西欧海军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折射出当时工业与科技的快速进步。海军在此期间很快地就用蒸汽机取代了风帆,用铁壳取代了木壳,用爆炸炮弹取代了实心球形弹。这一切都使得海军战舰的外形和使用手段以及其搭配的火力在短短数十年中的演进程度远超此前的三个世纪。由于在这段时间内大国之间较少发生战争,海军并没有得到在舰队对战中进行实战检验的机会。 美国海军:战斗行动 /192 美国海军:问题 /196 美墨战争,1846—1848年 /199 其他国家的海军 /203 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 /204 技术发展 /207 管理调整 /212 总结 /214 第12章 美国南北战争:封锁和巡航舰 215 在许多军事历史学家眼中,美国海军在南北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邦(Union)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是实施海上封锁,辅之以围困和夺占邦联(Confederate)港口,此外联邦海军还在西部的诸多河流上展开战斗。联邦海军的奋战为联邦军*终赢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萨姆特堡的投降 /217 诺福克海军船厂的失守 /219 封锁开始 /219 皇家港 /221 特伦特事件 /223 铁甲舰 /223 汉普顿水道之战 /225 邦联军的布雷行动与潜艇出击 /229 破交战 /230 “阿拉巴马” /234 封锁突破 /237 第13章 西部战事 240 从战争爆发之初,林肯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夺取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的控制权对于北方的胜利而言至关重要。从经济上而言,这些河流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忠诚州所产出货物的天然快速运输通道。在军事上,这些通航河流也能为在泛阿巴拉契亚地区战斗的大军提供安全可靠的补给线。如果联邦军能够有效控制密西西比河,就能够将得克萨斯阿肯色和路易斯安那州与南方邦联的主要部分分割开来,从而使得正在东部作战的邦联军主力失去主要的食物来源。 新奥尔良 /243 向维克斯堡进发 /246 夺取维克斯堡 /252 红河战役 /254 第14章 封闭邦联港口 255 从战争爆发之初,联邦军就开始着手准备夺回萨姆特堡,并以此为基地攻占查尔斯顿。在1861年11月联邦军夺取了皇家港之后,驻扎在希尔顿水道的联邦封锁舰就让查尔斯顿的航运举步维艰,但这条连通拿骚和哈瓦那的水道却一直没有被彻底切断。作为“蟒蛇”战略的一部分,联邦军一旦集结起足够的部队,就将开始夺取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虽然战略价值低于新奥尔良和威尔顿,但查尔斯顿对于南北双方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象征意义,这也使得北军决定率先夺取该港口。 围困查尔斯顿 /258 威胁亚特兰大 /259 莫比尔战役 /260 谢尔曼的进军 /266 **次费舍尔堡远征,1864年圣诞节 /267 第二次 费舍尔堡远征,1865年 1月13日—1月15日 /270 终幕 /273 总结 /273 第15章 19世纪后期海军的发展 277 到南北战争结束时,联邦海军已经拥有搭载了5000门舰炮的700艘各型舰船,现役人员有6700名军官和51000名士兵。但在此后的5年内,美国的铁甲舰大多被封存,而商船改装而来的军舰则被售出或拆毁,大多数内河舰艇也被退役。到1870年年底,美国海军仅有52艘战舰,500门舰炮处于现役状态。快速的裁军也展现了此时美国的利益重心仍在内部整顿上——西部正在开拓,东北正在工业化,而南方则正在重建。 利萨海战,1866年7月20日 /279 甲弹之争 /282 舰体设计 /283 鱼雷和载舰 /284 动力革新 /285 新生的美国海军:舰艇 /286 新生的美国海军:军官和士兵 /288 阿尔弗雷德·泰耶·马汉 /290 总结 /292 第16章 日本海上力量的崛起 294 和英国一样,作为岛国的日本在古代曾经成为陆权强国的扩张目标。在1274年和1281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曾两度派出大军远征,意图登陆日本。在蒙古大军的威胁下,日本人暂时放下了纷繁不休的内斗,联合起来防御。由于突然降临的台风让双方的大量战船都吹散甚至直接沉没,日本人的防御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有如天助的“神风”后来演化成为日本武士道观念的一部分。 门户开放 /295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297 日俄战争的导火索 /301 旅顺地区的战事 /302 波罗的海舰队的远航 /305 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5月28日 /307 总结 /312 第17章 美西战争 314 如果要问是哪个事件让美国被承认为主要列强,那一定是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这场仅持续100天左右,美方付出约3000人阵亡的代价,短暂的、一边倒的战争不仅让美国从此参与到复杂的远东局势中,同时也让欧洲列强就此认识到美国已经拥有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对于美国自身而言,美西战争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开始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菲律宾战役 /317 加勒比战役 /320 总结 /330 第18章 美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332 20世纪的**个十年见证了世界海上力量平衡的重大变化。凭借着一支更为高效的舰队,日本在1904—1905年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震惊了西方世界。德国也发起了一轮规模宏大的造舰计划以挑战英国对北海的控制权。美国海军在此前的战争中全歼了两支西班牙舰队,并由此开始发挥巨大作用。虽然美国作为海上强国的崛起并不如日本或德国那样令人吃惊,但注定对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总委员会与联合委员会 /334 “大棒”政策与巴拿马运河 /335 干涉拉美 /337 远东问题 /339 美国与英国和德国的关系 /342 技术的进步 /344 总结 /348 第19章 **次世界大战:水面作战 350 爆发于1914年夏末的这场大战席卷了整个欧洲,不仅严重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国力,摧垮了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甚至还让德国进入了革命与内战当中。正是因为**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秩序,才使得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纳粹主义得到机会崛起。正因如此,**次世界大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双方的海军战略 /351 好戏开场 /355 赫尔戈兰湾行动,1914年8月28日/358 德国太平洋舰队 /360 科罗内尔海战,1914年11月1日 /361 福克兰(阿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1914年12月8日 /363 多戈尔沙洲战斗,1915年1月24日 /364 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 /367 第20章 君士坦丁堡战役 374 在英法联军成功在巴黎近郊阻挡住德军的攻势后,英国内阁曾预计战争将在90天内结束。时任陆军部长的赫拉迪奥·基齐纳(Lord Horatio Kitchener)陆军元帅则对这种一厢情愿的推测嗤之以鼻。他坦言这场战争将持续至少3年,且只有能够在战线上维持上百万训练有素的士兵的那一方才能赢得这场战争。到1914年年底,其余的内阁成员大都接受了基齐纳的观点,至少承认这并不是一场可以在短期内结束的战争。 达达尼尔战役 /378 加里波利战役 /384 僵持与撤退 /389 余波 /391 第21章 袭船战 392 在**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在海上的交锋主要是围绕着对军用和民用海上航运的保护、封锁和破坏进行的。秉承着自身海洋战略传统的英国在开战后立即对德国实施了远距离海上封锁行动,希望这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会因为食品和原材料输入的短缺而迅速崩解。不过德国通过战前储备,开发代用原料以及通过中立国进口等手段在几乎被孤立于世界市场外的情况下仍坚持了四年之久。 德军水面破交舰艇 /393 **次潜艇战役,1915年 /394 第二次潜艇战役,1916年 /395 德军采用无限制潜艇战 /396 英军的反潜作战 /397 参战前的美国海军 /399 美国走向战争 /400 采用护航船团 /401 其他反潜手段 /403 美国的贡献 /404 1918年危机和协约国的胜利 /405 总结 /406 第22章 解除武装与重整军备 408 由多个前协约国成员所组成的多国联合干涉军在强大的海军支援下从阿尔汉格尔(Archangel)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俄国,并看守运往俄国的协约国战争物资援助。在多国干涉军入侵西伯利亚期间,日本派遣大军对当地进行永久占领的企图使得美国军队被迫停留到1920年4月才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撤离。 德国舰队的挽歌 /408 战后海军造船计划 /409 华盛顿会议 /411 随后的海军军备限制会议 /414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造舰计划 /415 美国的商船队 /416 间战期的技术和条令发展 /417 20世纪30年代的公众舆论 /421 大战略视角 /422 集体安全体系的破产 /424 总结 /426 第2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攻势 429 “这是一代人的和平。”这是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在从与希特勒进行的慕尼黑会议返回英国后所发出的豪言。但不到一年后的1939年9月1日凌晨0445时,纳粹大军开始了对波兰的攻击,人类史上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此拉开序幕。虽然英法已经与波兰签订了互助条约,但希特勒没有理由相信在慕尼黑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道德义务弃之不顾的两国还有勇气站出来。这位德国元首计划以一场凌厉攻势在英法尚处于犹豫时碾碎波兰的抵抗,从而利用既成事实迫使两国就范。但他没有认识到两国领导人和人民都已经不愿忍气吞声。 海上战事的开始 /430 入侵挪威 /432 法国陷落 /434 法国舰队 /437 不列颠大空战 /438 地中海战场 /439 沙漠战场 /444 美国参战 /446 第24章 大西洋之战 449 虽然**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曾几乎将英国逼到战败的边缘,但战后的英国海军部对于反潜作战却相当轻视。当时英军的海军将领都沉溺在《凡尔赛条约》(条约禁止德国建造或拥有任何潜艇)为英国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之中。即便是希特勒在1935年公开撕毁限制德国军备的条约也未能让英军高层采取对策,他们认为在**次世界大战期间摸索出的护航船队体系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对抗潜艇威胁的手段,同时水下听音定位装置(Asdic,美军称之为“声呐”)的发展足以使得潜艇难以在水下遁形,从而不再构成严重威胁。 法国陷落之前的潜艇作战 /450 依托法国港口展开的北大西洋潜艇攻势 /453 水面袭击舰 /458 在美洲水域活动的潜艇 /460 北冰洋战场 /462 重返北大西洋 /465 中大西洋 /467 *后的战斗 /469 第25章 击败意大利和德国 471 在得知日本对珍珠港发起偷袭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带领英国诸军种总参谋长造访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以及美军高层举行会议。丘吉尔此时*关心的是1941年3月缔结的《ABC-1参谋部协定》中关于“优先击败德国”的约定会不会因为美国民众的复仇声浪而改为集中所有力量打败日本。丘吉尔很快便放心了,“德国优先”依旧是盟军的主要战略。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被击败前,盟军在对日战场上只会投入*低限度的力量。 “火炬”行动,登陆北非 /472 “哈士奇”行动:登陆西西里 /479 “雪崩”行动:登陆意大利 /482 “霸王”行动:登陆诺曼底 /485 “龙骑兵”行动:登陆法国南部 /491 纳粹德国的覆灭 /492 总结 /493 第26章 日军的进攻 497 法国和荷兰本土在1940年春季的陷落让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两国的战败也使得英国难以继续坚持原有立场,被迫封闭了连接中国的滇缅公路。对于陆军的大陆攻略并不感兴趣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寻找机会入侵东印度群岛以获取石油、锡、橡胶和金鸡纳碱(奎宁)等战略资源。此时日本陆军正在沿着中国海岸线一路向南推进,并在1939年占领了海南。在法国陷落后不久,维希法国控制的印度支那当局便允许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1940年9月,日本与另外两个轴心国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Tripartite Pact),这对于关注欧洲和亚洲局势的美国来说是一个显著的预警信号。 美军的战争准备 /498 大战爆发 /498 指挥与战略 /501 日军的南方攻略 /504 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4日—5月8日 /506 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3日—6月6日 /509 第27章 反击开始 517 中途岛的惨败在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按照首相东条英机的命令,此战的实际情况被尽可能地保密。参战的受伤人员被隔离,军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有关这场战斗的文件被设为绝密或直接销毁。日本国内的报纸宣称此战中日军和美军各有两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双方在海战中不分胜负;而夺取贫瘠的阿图岛和吉斯卡岛则被宣扬为一场重大胜利。 瓜岛战役 /520 夺回阿图岛与吉斯卡岛 /529 所罗门群岛战役 /532 布干维尔战役 /536 新几内亚战役 /537 困死拉包尔 /538 第28章 双路并进 541 “橙色”战争计划的多个方案都是围绕解救被占领的菲律宾制订的,这些计划都提出以一场跨中太平洋的攻势达成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攻势,美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和爆发后不久,相继订购了多达22艘新型航空母舰。不过由于日军对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海上交通线的巨大威胁,盟军不得不将力量抽调到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半岛,用来对日军在拉包尔建立起的坚固据点发起进攻。 兵强马壮 /543 夺取吉尔伯特群岛 /545 登陆马绍尔群岛 /551 新几内亚—棉兰老轴心 /554 菲律宾海海战——双方舰队的战前行动 /556 菲律宾海海战(1944年6月19日—6月20日) /558 夺取马里亚纳群岛南部 /561 指挥调整 /562 第29章 太平洋潜艇战 56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以反潜战拉开序幕。在南云舰队的飞机尚有一个小时才抵达瓦胡岛上空之际,美军驱逐舰“瓦尔德”号在珍珠港入港水道附近发现了一艘日军袖珍潜艇。“瓦尔德”号对其发动了攻击并将其击沉,同时上报了这一情况,但这份汇报没有被送到金梅尔上将处。这艘微型潜艇是5艘被日军大型潜艇“背负”到珍珠港附近的微型潜艇之一,它们计划作为航空母舰舰载机群的补充对美军舰队发起攻击。但这5艘潜艇无一返回。 美军潜艇的早期作战行动 /564 日军潜艇与美军战舰的对抗 /567 解决美制鱼雷的设计缺陷 /569 跨越太平洋 /570 美军潜艇与日军战舰的对抗 /573 “救生员” /575 打击日本海上航运 /576 第30章 击败日本 578 由尼米兹上将指挥中太平洋攻势,由麦克阿瑟上将指挥西南太平洋攻势,美军肩负着以下3个任务:①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直接对抗日军;②通过切断南洋资源区与日本本土的交通,彻底封锁日本的关键战略物资(主要是石油)的进口;③占领一处适合用于支援对日本本土发起进攻的基地。虽然参谋长联席会议从未直言放弃**个目标,但实际情况证明中国国民党当局无法突破日本人在中国沿海的防守与盟军会师,**个目标愈发显得遥不可及。 莱特湾大海战,1944年10月24日—10月25日 /582 解放菲律宾 /591 重返婆罗洲 /592 夺取硫黄岛 /593 冲绳战役 /595 日本投降 /597 总结 /600 第31章 冷战开始 603 早在欧洲战事结束前,反法西斯盟国的分裂就开始了。在雅尔塔,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进行了*后一次三方会面。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达成的各项协议在几周后就被抛诸脑后。 美国国防的组织改革 /604 “海军上将大造反” /605 遏制政策 /607 柏林封锁 /608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08 远东局势 /609 中国 /609 朝鲜半岛 /609 印度支那半岛 /610 日本 /611 美国海军的发展 /612 核武器 /614 总结 /614 第32章 实施遏制政策 6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仓促复员和国防预算大幅度削减让美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到1949年底,美国当局已经似乎放弃了协防亚洲大陆任何地区的想法。在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迪恩·艾奇逊面向美国全国记者协会(National Press Club)的一场演说中坦言称美国的国防线“从阿留申群岛延伸至日本,然后再到琉球……外围防线从琉球再延伸至菲律宾”。艾奇逊的言论基本就是当时美国总统、美国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态度。5月,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主席汤姆·康纳利表示,如果苏联夺取朝鲜,美国将不打算干涉。 朝鲜战争 /617 新型海军武器 /623 核僵局 /626 越南战争,1960—1975年 /627 总结 /631 第33章 新的武器,新的挑战 633 美国对越南的干涉以屈辱收场,美国自身产生了尖锐的疑问。对美国领导层的信任也因为尼克松总统的黯然离任(水门事件——译者注)、福特总统的谨小慎微、卡特总统的优柔寡断而消弭。 美国海军 /633 苏联海军 /637 非洲和波斯湾 /639 重建美国国防 /643 总结 /644 英文参考书目 64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E.B.波特(E.B. Potter),长期担任美国海军学院的历史教授,曾任海军军官,二战期间曾在太平洋服役。他著有几本书,包括《尼米兹》、《阿利?伯克上将》以及与众海军上将合著的《海权:海军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