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7739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19773922 ; 978-7-5197-7392-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研究”课题成果。全书聚焦高校性骚扰问题,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实证调研以掌握全国高校性骚扰发生的现状以及防治的现状;透过不同视角论证国家以及高校承担性骚扰防治义务的正当性,回答防治高校性骚扰的理据;同时借鉴境外高校防治性骚扰的经验;体系化全面构建我国从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防治高校性骚扰的机制,明确防治体系及制度架构,以深化和丰富高校性骚扰防治的理论基础,体系化建构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为我国有效防治高校性骚扰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总体框架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思路 五、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六、研究方法 七、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之处 **章 高校性骚扰基本范畴厘定 一、高校性骚扰内涵的双重面向 (一)高校性骚扰内涵的一般性 (二)高校性骚扰内涵的特殊性 (三)需辨析的性骚扰观念 二、高校性骚扰的类型化 (一)基于双方当事人地位分为学术性骚扰、职务性骚扰和一般性骚扰 (二)基于对受害人的影响分为交换型性骚扰和敌意环境型性骚扰 (三)基于表现形式分为语言骚扰、行为骚扰和环境型骚扰 第二章 我国高校性骚扰现状与防治现状实证考察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一)对性骚扰的认知 (二)高校性骚扰发生的状况 (三)高校性骚扰防治的状况 (四)性骚扰发生的性别、年级及专业差异分析 (五)遭遇过高校性骚扰与未遭遇过高校性骚扰的学生间的差异分析 三、对高校防治性骚扰应采取措施的认识差异 四、性别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对高校性骚扰的认知差异分析 (二)不同性别学生对高校性骚扰发生现状看法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学生对高校性骚扰防治现状的看法差异分析 (四)不同性别学生对高校防治性骚扰应采取措施的看法差异分析 第三章 防治高校性骚扰的理据 一、性骚扰如何被法律规制 二、国家承担性骚扰防治义务的理论基础 (一)公民享有人格尊严和性自主权创设了国家性骚扰防治义务 (二)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缔约国义务 (三)国家防治性骚扰的权利基础 三、国家防治高校性骚扰的立法模式选择 (一)专门立法模式 (二)综合性分散立法模式 四、高校承担性骚扰防治义务的理论基础 (一)学生权利创设高校义务理论 (二)控制监督理论 (三)社会责任理论 (四)*优社会成本选择理论 第四章 我国港台地区及美国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考察 一、我国港台地区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 (一)高校性骚扰的内部防治机制 (二)高校性骚扰的外部防治机制 二、美国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 (一)美国高校性骚扰防治法律体系 (二)美国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 三、启示与借鉴 (一)法律应对防治高校性骚扰作出专门规定 (二)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三)明确高校防治性骚扰的主体地位 (四)确立具有弹性的高校性骚扰处理程序 (五)注重预防,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第五章 我国国家层面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建构 一、功能定位 二、现行法律规定评析 (一)现行法律规定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 三、立法模式选择 (一)综合性分散立法模式 (二)个人权利保护与学校保护并举 四、构建个人权利保护主义的一般性骚扰防治机制 (一)科学界定性骚扰概念 (二)确认权利 (三)构建权利救济及违法行为惩戒等功能兼备的综合性防治体系 五、构建学校保护主义的特殊防治机制 (一)明确学校的民事责任 (二)明确学校相关责任主体的行政责任 第六章 我国高校层面性骚扰防治机制建构 一、教育行政机关防治高校性骚扰机制 (一)功能定位 (二)现行规范性文件的不足 (三)防治工作机构的建议 (四)具体防治职责的建议 二、高校防治性骚扰的机制 (一)功能定位 (二)制度困境 (三)制度架构与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林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妇女法、妇女人权等研究。在《中国法学》《中国法律评论》《法学杂志》《法律适用》《妇女研究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及其他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妇女研究奖论文类一等奖等奖项。 刘春玲,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出版专著《家庭暴力民事保护令制度》,在《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审判》《反歧视评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王献蜜,中华女子学院教务部副部长,副教授,社会工作师,博士。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特邀委员,北京枫林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北京芳华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中心监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务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医务社工,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2021年度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 但淑华,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婚姻家庭法、妇女法的研究。在《妇女研究论丛》《保险研究》《家事法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荣获中国妇女研究会第四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专著类三等奖等奖项。 黄晶,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教学与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涉及家庭暴力、性骚扰、妇女权益保障、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监护等问题。合著、参编多本学术著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