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精)中国哲学简史(八品)
读者评分
5分

(精)中国哲学简史(八品)

1星价 ¥24.9 (4.3折)
2星价¥24.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6条)
无法言***(二星用户)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的经典之作,装帧简洁大方,纸张与印刷质量上乘,品相优良。内容系统概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文字精炼,适合初学者及研究者。

2024-08-18 10:13:42
0 0
162***(三星用户)

不错,这个价位还要啥自行车

八品只有封皮稍有磨损,其他都完好。还是精装的,推荐

2023-12-04 16:33:2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32885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8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513328852 ; 978-7-5133-2885-2

本书特色

1.名家导读:特约冯友兰弟子、冯友兰学会副会长、北京哲学研究所原所长陈战国撰写2200字导读。
2.名家推荐:华东师大、首都师大哲学教授陈嘉映作序推荐。
3.精准插图:《四库全书》等史籍中辑录优质配图,拓展知识。
4.全新修订注释版:对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全面修订,为生僻字添加注释98条。
5.精华点读:每章前辑出冯友兰的点读文字,帮助理解。
★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装帧精美,黑白灰三色极简设计,赋予时尚新质感,专为年轻人量身定制。
★入选清华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籍”,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推荐书目”。
★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大学“中国哲学”课程通用教材。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武大原校长李晓红等多位大学校长推荐阅读。
★深度影响诸多政要、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文化名流,并影响二战后思想格局。李泽厚、李慎之、赵启正、杨振宁、厉以宁、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以20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横跨三千年的相关知识,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史”与“思”的完美结晶。因为本书脱胎于讲义,所以语言流畅;因为由英文译来,所以文字晓畅,符合当下人的阅读习惯。读《中国哲学简史》,让你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去过真正好的、有意义的生活。

目录

导读陈战国

自序冯友兰

**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孔子:**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道家的**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上面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做了一般性的论述,下面将具体地谈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它,我们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同样,在艺术领域里,*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论语》第十一章十一节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章句上》)这无异于说,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描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这便是引起中国古代道家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
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这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正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圣人的这个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听起来,这有点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家—国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国里,哲学家应当成为国王,或国王应当成为哲学家。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由此看来,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持有同样的主张,认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品格。但是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哲学家成为国王是违反了自己的意志,担任国王是强加给他的职务,对他是一种自我牺牲。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吕氏春秋·贵生》篇里载有一个故事讲,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这是柏拉图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相近的一点,从中也可看出道家哲学中的出世思想。到公元3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修改了道家思想中的这一点。
按照儒家思想,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养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他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国民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把它看为是“天民”的职责。人而成为“天民”,必须是自觉的,否则,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可能具有超越道德的价值。如果他因缘际会,成为国君,他会诚意正心去做,因为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
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各派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正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了柏拉图的全部哲学,又同时就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个个都标榜他的国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就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副。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副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步。
既然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
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考虑哲学问题的;他也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