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玄奘同行:央视记者重走玄奘路
读者评分
5分

与玄奘同行:央视记者重走玄奘路:央视记者重走玄奘路

1星价 ¥23.5 (4.9折)
2星价¥23.5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央视记者张讴的书非常写实,有他自己的思考,他的知识面也很广。每次看到都必须买。

央视记者张讴的书非常写实,有他自己的思考,他的知识面也很广。每次看到都必须买。

2018-12-05 22:12:43
0 0
图文详情
  • ISBN:780130710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450
  • 开本:大16开
  • 页数:191
  • 出版时间:2004-01-01
  • 条形码:9787801307101 ; 978-7-80130-710-1

本书特色

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重走取经路与玄奘同行探索古老文明,用镜头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其间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

内容简介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能以卑微姿态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的偷渡出境,公元645年他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这部文化游记《大唐西域记》多次激发起作者张讴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踏上了这条神圣之路用镜头记录了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

目录

缘起
踏上摹丝路古道
寺庙和商旅客栈是一回事
航拍帕米尔高原
布哈拉与撒马尔罕
咸海是中亚环境恶化的缩影
十字路口上的中亚
佛教故里香火稀
圣城瓦伦纳西没有古迹
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
朝圣路上见闻记
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
大菩提树生病了
法轮初转鹿野苑
舍卫城里的佛影
吠舍离——佛陀的*后背影
寻找七叶窟
涅槃之地的疑问
曲女城之辩
那烂陀寺——西天取经之地
清净的憍赏弥
我所见到佛舍利
叩拜阿旃陀
理解犍陀罗艺术的*佳位置
白沙瓦目击阿富汗文物走私
走进喀布尔
在新世纪目睹大佛的毁灭
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
香料大国揭密
西海岸有座中国城
印度人眼里的佛教
展开全部

节选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
我们随便进入了一个绿洲,想看一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长者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屋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梁椽也是就地取材。渠中流淌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远比电视广告中的画面更诱人。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馕可以随便吃,把馕泡在水里,再撒些盐,也可以吃饱。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在中亚找寻汗血宝马

出了帕米尔就是中亚。中亚的四邻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这块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汇处,一个永远的十字路口。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中亚早期历史上的一个个王朝,如同短暂的龙卷风,以自我为中心嚣张一阵子,*后无一例外地瘫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后,中亚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过这里时似乎行色匆匆,对这里屹立的两座古城———布哈拉与撒马尔罕都着墨不多。不过在玄奘进入西域时,中国与西域已经有了至少8个多世纪的交往。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讲起两种动物,一种是中国的蚕,另一种就是西域的马。我们参观土库曼斯坦的科莫索尔养马场时,这里的主人就津津乐道地说着中国的皇帝如何喜欢他们的“天马”。他嘴中的天马的确不同凡响,优雅高贵,栗色的毛如同缎子一样柔和明亮。不过当记者询问这种马是否就是中国古书上描述的汗血宝马时,马场主人说,他平生只见过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马,但是这匹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扬大佛

玄奘当年经过的地方中,巴米扬算是近年来*扬名的一个了,可悲的是这却是与一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记者踏上巴米扬的土地是2002年,美国向塔利班动武,促成了记者的阿富汗之行。

从飞机上看,阿富汗是绵延起伏的荒凉丘陵,星星点点的绿洲里挤满了蜂窝般的土坯房。河流从一个绿洲流出来,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发在了沙石里,让远方的树苦苦等待。在喀布尔市里,人们从战争废墟边缘匆匆走过,好像这些与他们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阿富汗,就是曾经仅次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贾拉拉巴德、马扎里沙里夫,这些由于美军轰炸而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圣地。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境内后,他的行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身感当时的佛教已经相当衰微,他不时感叹:“伽蓝虽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不过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扬还是给了玄奘莫大的惊喜,大佛在他笔下是“金色晃曜,宝饰焕烂”的辉煌。但等到记者拜访这里时,巴米扬佛像群已是一片凄凉,石窟里是佛像的残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黄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附近殿堂的佛龛内都是一个个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现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难民栖息在这里。

徜徉那烂陀寺感受玄奘功绩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达到*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伽耶,这些地方记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为驻印度记者后都曾陆续地拜访过,不过在这其中印象*深,也是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竟然向那烂陀寺叫板,宣称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作者简介

张讴:现为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大众传播学硕士。1982年8月起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组组长。代表作有纪录片《两位百岁老人》、《地球村民》等。199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参与并编导了《香港沧桑》。出版有《世界电视史话》、《流动的旋律》(诗集)、《感情的时间》(诗集),编译有《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电视宣传与政治暴力》等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