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革新:从心理学常识起步

包邮教学革新:从心理学常识起步

1星价 ¥41.6 (7.2折)
2星价¥41.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54200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76054200 ; 978-7-5760-5420-0

本书特色

启迪自我的觉醒,发掘多彩的潜能,架起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优质教育的“深度”与“高度”是从教育活动的“温度”开始的,富于人情味的心理学研究见解及其科学证据,正是支撑“有温度”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教学革新”需要每一个教师从心理学常识起步。

内容简介

教学革新要求教师的教学立场的根本转换,即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师唯有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旨在达成更高水准而自主地表达出来的“声音”,才能把自身的教学实践引向“学生中心”教学的高度。因此,一线教师直面的挑战性课题是: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基于“科学证据”的教学;基于“教师学习”的教学。优质教育的“深度”与“高度”是从教育活动的“温度”开始的,富于人情味的心理学研究见解及其科学证据,正是支撑“有温度”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与每一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从心理学常识起步,学会教学”的主旋律。可以说,这是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

目录

引言 把握“教学革新”的科学证据/1 一、 “教学革新”的挑战/1 二、 “教学革新”的科学证据/3 三、 从改造教师的学习做起/6**讲 “发展”是怎么回事/2 一、 何谓“发展”? /2 二、 生物学进化的视点/3 三、 文化—历史发展的视点/5 四、 个体发生学的视点/8 五、 生涯发展心理学的视点/11 第二讲 认知发展:儿童思维的培育/16 一、 儿童的思维及其发展/16 二、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理论/18 三、 儿童心目中他者的“意图”:心智理论/21引言 把握“教学革新”的科学证据/1 一、 “教学革新”的挑战/1 二、 “教学革新”的科学证据/3 三、 从改造教师的学习做起/6 **编 认识儿童的发展**讲 “发展”是怎么回事/2 一、 何谓“发展”? /2 二、 生物学进化的视点/3 三、 文化—历史发展的视点/5 四、 个体发生学的视点/8 五、 生涯发展心理学的视点/11 第二讲 认知发展:儿童思维的培育/16 一、 儿童的思维及其发展/16 二、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理论/18 三、 儿童心目中他者的“意图”:心智理论/21四、 发展之“壁”与“飞跃”:从 10 岁开始/23 第三讲 喜怒哀乐:“情感”的产生及其培育/26 一、 感觉与情感/26 二、 儿童的危机与情感/28 三、 “情感调节”的发展/29 四、 “情感”的接纳与理解/31 五、 “情商”与沟通能力/32 第四讲 “我”的成长:社会化与自我发展/35 一、 社会化与儿童/35 二、 沟通的发展/36 三、 社会判断的发展/37 四、 社会化与“我”/40 五、 积极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42 六、 生涯发展阶段与生涯教育/45 第二编 理解学习的过程第五讲 何谓“学习”:心理学的解读/55 一、 从行为主义看“学习”/55 二、 从认知主义看“学习”/57 三、 从情境主义看“学习”/61 四、 从认知心理学的进化看“学习”/63第六讲 如何促进“学习”:脑科学的视角/70 一、 脑拥有的*重要功能/70 二、 帮助脑进行学习:学习境脉/72 三、 帮助脑进行学习:学习设计/75 四、 架设脑科学与教育实践的桥梁/77 第七讲 关注“学习动机”/81 一、 动机与学习动机/81 二、 动机作用的认知论/84 三、 动机作用的情感论/87 四、 面向未来的学习动机/89 第八讲 认知过程的基础/94 一、 信息感知/94 二、 注意:信息的取舍选择/97 三、 记忆:再建构的主观信息/100 四、 潜在学习/106 第九讲 “概念”与“知识”的建构/111 一、 “概念”的形成/111 二、 图式理论与元认知/115 三、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略/117 第十讲 “认知风格”的分析/122 一、 “认知风格”的研究/122 二、 因果认知:作为人的基本认知特征/125 三、 认知功能与性别差异/127第十一讲 社会情感学习/131 一、 “社会情感学习”的定义/131 二、 统整的 SEL 的框架/134 三、 SEL 学校的创造/148 第三编 优化教学的境脉第十二讲 “个别化学习”的原理/153 一、 “个别化学习”的概念/153 二、 “个别化学习”的实施/155 三、 反馈:“个别化学习”的教育性要素/159 四、 把“灌输的课堂”转变为“探究共同体”/166 第十三讲 “集体效能”与协同学习/169 一、 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论/169 二、 基于“集体效能”的“协同学习”活动设计/172 三、 “协同学习”的要素与“思维深化”的机制/178 第十四讲 班级集体与伙伴关系/184 一、 班级集体/184 二、 伙伴关系/186 三、 教师的领导力与师生关系/191 四、 班级氛围与学校文化/194第十五讲 人格成长:“积极心理学”的视点/198 一、 塞利格曼(M.Seligman)的“幸福公式”/198 二、 人格成长的关键词:积极心态/200 三、 人格成长的关键词:坚毅性格/203 结 语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214 一、 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214 二、 基于“科学证据”的教学/217 三、 基于“教师学习”的教学/221 后记/22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 部教育学与心理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解码教育》《读懂课堂》《课程的逻辑》《学校的变革》《教学心理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译著《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参编《世界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方法》(佐藤三郎主编丛书,日本东信堂)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