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泉涌动 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包邮地泉涌动 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1星价 ¥69.4 (7.8折)
2星价¥69.4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9015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108079015 ; 978-7-108-07901-5

本书特色

有别于以往将“到民间去”运动限制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内部,或将其作为无政府主义运动在中国的一个细小侧面处理的方式,而是将其放置在两个交叉的脉络之中:其一,纵向地看,这一运动上承晚清开启的“走向人民”的政治与文化改革,下接中国革命的脉络,构成其中的关键转捩;其二,横向地看,这一运动发生于1920年代文化运动与民众政治互相催生的情境之中,经由二十年代文化运动的特殊机制,它既重新塑造了走向民间的主体如青年、文化人、政党,同时经由不同的知识的、认知的乃至运动的方式,也铸造了把握和看待民间以及精英与民间发生关联的不同类型。 作者的讨论突破了以往研究从学科或专题出发的方式,而为“到民间去”赋予了极为开阔的研究视域,借助“民间”这一话语,呈现1920年代中国思想舞台上所上演的多元而丰富的思想文化争鸣,在那样一个一切都尚未定型、一切尚未有定论的时代,各种讨论和思考如何随着时代的脉动而变化更新、生成流行,而后又如何或消散灭亡,或为后来的新思想留下宝贵的火种。

内容简介

1920年代,在“五四”这一特殊时刻的前后,中国的大地上曾兴起过一场“到民间去”的风潮。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唤醒普通民众的救国之情,将更广大的群体联结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运动中。这场“到民间去”运动,不仅在学术层面催生出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也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并在更长的历史纵深中不断地回响。
本书从整个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演化进程出发,对“到民间去”运动所激活的“民间”概念进行研究,通过李大钊、周作人、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到民间去”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政党政治,由此揭示“到民间去”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
作者借“地泉”意象以为书名,籍此象征“到民间去”运动的开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脉万源,又水滴石穿、汇聚为流。“到民间去”重塑了“民间”包含的具体内容,使农村和少数民族边疆这两个关键意涵,成为此后理解“民间”的核心要素,也为后续“人民”概念的兴起,做了思想和实践上的准备——撼动中国与世界的力量也即将由此涌出。

目录

导言“到民间去”作为话语与实践空间的“民间”从“民间”到“人民”线索与内容 第1章 “民间”前史**节 一个范畴的现代演变及其历史条件1.“积民”2.“民之间”第二节 文化如何运动社会1.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2.两种“联合”导言 “到民间去” 作为话语与实践空间的“民间” 从“民间”到“人民” 线索与内容 第1章 “民间”前史 **节 一个范畴的现代演变及其历史条件 1.“积民” 2.“民之间” 第二节 文化如何运动社会 1.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 2.两种“联合” 第2章 “到民间去”在中国 **节 李大钊与作为问题的农村 1.李大钊与俄国民粹主义问题 2.青年还是农村 3.民初青年危机 4.从边疆到农村 第二节 “到民间去”与周作人的文学再造 1.一首诗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跨国旅行 2.“到民间去”与理想的“人” 3.群鬼再来与“到民间去”的转向 4.民间、学术与文艺 第3章 “民间”的形式 **节 早期歌谣征集的性质问题 1.双重起点 2.呈现“民间” 第二节 社会运动中的民间文学/民俗学 1.妙峰山的尴尬 2.如何把握“民众”? 第三节 余音与转型 第4章 “民间”与政党政治 **节 再造“青年” 1.“青年”定位的形成 2.“青年们应该怎样做” 第二节 争夺“民间” 1.“民间”与“平民” 2.“国民”、“全民”与“农民” 第三节 余 论 第5章 从“民间”到“民族” **节 “民间”、“风俗”与“民族” 第二节 作为学术方法的“到民间去” 1.中山大学与西南民族调查 2.杨成志的知识系谱 3.被呈现的云南 第三节 1930年代民族主义的成立条件 1.民俗学与民族学的相反命运 2.民族主义的悖论 尾声 “深翻” “民间”的回声 附录 杨成志云南调查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本书以1920 年代广泛流传的“到民间去”口号为线索,探索中国传统中的固有范畴“民间”如何在新历史条件下变形更新,深刻介入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和民众政治,*终为现代中国“人民”的崛起奠定了基本内容与核心要素。作者对1920 年代“民间”所构筑的话语和实践空间的考察,视野开阔,探讨的案例覆盖了文学、历史、民俗学、民族学等不同领域,将多重领域当中的具体问题连缀为宏大的理论命题,在每个个案研究上,能细腻深入,形成独特的解读。该书对重新理解1920年代的文学、历史,乃至整个20世纪的中国,都做出了贡献。——汪晖

作者简介

袁先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驻所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亚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文学评论》、《开放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曾荣获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