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

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

政治学论丛

1星价 ¥16.7 (7.6折)
2星价¥16.7 定价¥2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30106465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01
  • 出版时间:2003-09-01
  • 条形码:9787301064658 ; 978-7-301-06465-8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和俄罗斯(苏联)体制的饿转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文化传统和现实观念等制约因素的分析,论证大国体制转型渐进优于激进,并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俄罗斯的“激进”转型模式,先以政治“公开化”为突破口,当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生产逐年下滑之后,又开始推行“休克疗法”,大规模的放开价格和全面私有化,打断了原有的经济联系,导致生产下降和国家财政能力的弱化,加之政治纷争和文化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中国的“渐进”转型模式,合理的选择了体制转型的起点和具体方式,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得以提高,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了市场观念,又为转型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本书阐述了中俄两国的体制转型深入发展的途径:依法治国和体制创新,克服权力市场化,提高国家的控制能力,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等。

目录

**章 绪论
一 研究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基本的概念体系
四 研究中俄体制转型模式问题的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宏观描述
一 中俄体制转型进程时间内涵的界定和背景
二 俄罗斯(苏联)体制转型的进程
三 中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宏观描述
第三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
一 中俄体制转型历史传统的比较
二 中俄体制转型的国情背景的比较
三 中俄体制转型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第四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原因比较
一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经济原因分析
二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社会过程和心理原因分析
三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体制原因分析
四 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政治文化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评述
一 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分析
二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评述
三 叶利钦改革思想简评
四 俄罗斯“私有化”评述
五 邓小平渐进改革思想研究
第六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与国家控制能力
一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财政控制能力
二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的法制化能力
三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民文化的整合能力
第七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一)
一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模式的社会后果
二 体制本身的约束条件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三 中俄两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四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的国际背景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第八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二)
一 中俄两国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状况
二 中俄两国贫富分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 中俄两国居民贫富分化与社会中间阶层
四 中俄两国居民收入贫富分化与社会稳定
五 中俄两国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 **个层次:同其他不同性质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
二 第二个层次:同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转型的比较
三 第三个层次:同采用激进转型模式比较成功的国家进行比较
四 俄罗斯学者和其他国家学者论中俄体制转型问题
第十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一 俄罗斯渐进转型模式的全面实施
二 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伟绩及局限
三 俄罗斯经济发展深层次的障碍因素
四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障碍性因素
五 中俄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六 中国体制转型深入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关海庭,男,1954年10月23日出生,吉林梅河口市人,198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12月到1988年4月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助教、讲师。1988年4月到1992年8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讲师,1992年8月到2000年8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副教授。独立与合作出版有学术专著有:《大国转型发展之路--中俄(苏)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