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2211926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9
  • 出版时间:1997-09-01
  • 条形码:9787502211929 ; 978-7-5022-1192-9

本书特色


译者的话
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已有40余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以来,秦山核电厂(300MW)与广东
大亚湾核电厂(2×900MW)的相继建成发电,标志着我国核工业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核电厂运行时间的推移,放射性核素必然在反应堆堆芯内发生与积累,并将被主冷却
剂通过一回路系统带到有关的系统,造成系统与设备的放射性污染。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核电
厂的长期、安全与稳定运行,必须实行定期检查与维修,甚至更换某些部件。为了降低运行、检
查与维修人员的受照剂量,必须对核电厂,主要是对一回路进行去污,所用的去污技术不应损
伤被去污设施的设计功能,不应加速二次污染,而且应该是简便易行和经济的。
我国早期的核设施,不少已进入停运、退役阶段,也需要适当的去污技术,以保证安全、经
济地实施退役。
因此,去污技术在我国日益引起重视,已有不少单位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希望有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核设施去污技术的书。
本书以核电厂为主,介绍了各种核设施污染的发生、积累的机理和减少污染发生源的途
径,并针对运营中去污与退役时去污等不同目的,说明了各种去污方法的原理、开发过程、实际
应用情况及其展望,对运营设施的去污还介绍了防止去污后二次污染的途径。本书基本上搜集
了1984年以前国际上所发表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大量实验与实测数据。
由于成书较早,1985年以后的情况未予记入。但若考虑到去污技术的开发大体可以1980
年左右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是以污染机理、去污技术本身的研究开发为主,在此之后则以应用
开发为主,并通过实际应用改进去污技术。本书是1984年编写的,各种去污方法的基本内容在
本书中均有详细论述。考虑到去污技术是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新技术,总
体来说还处于发展时期,因此本书内容并未过时,对我国读者仍不失其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核电厂和反应堆工程、后处理和三废处理及各种核设施退役工程研究、设计
和运行人员参考,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如能达此目的,译者将感到无比欣慰。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得到原书主编石榑鵾吉教授的帮助和指导,日本(株)テ夕ノ·フ口
シ工夕ト等出版社的友好协助,并得到国家设计大师柯友之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和韩国光编
审的帮助和指导,特此一并致谢。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以轻水堆核电厂为主要对象,兼及其他堆型核电厂与其他核设施中核污染发生与去污的机
理,减轻与防止污染的途径和经验,各种去污技术、去污用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实用效果及其发展动向。本书
还从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对去污技术的评价方法,并说明了在役设施与退役设施对去污技术
选用的不同要求。
本书可供从事核电厂或其他核设施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核设施退役的技术
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片断:
结构材料析出的微量腐蚀产物被冷却水带到
堆芯,在这里,它们的大部分附着于燃料表面,受
中子照射后活化。被活化的腐蚀产物的一部分脱
离燃料表面,被带到堆芯外,吸附并蓄积于管道表
面。该放射性的蓄积机理虽然不因堆型的变化而
改变,但各过程的详细机理,对于压水堆和沸水
堆,则因水质及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表1-2为日本压水堆及沸水堆一回路冷却水
特性的比较。在压水堆中,作为化学补偿而添加硼
酸,从抑制腐蚀的观点出发,添加LiOH,以控制其
pH值。因硼酸浓度随反应堆的运行而变化,所以
堆水的pH值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是压水堆
的一大特征。另外,为抑制水在堆芯的辐射分解,
添加H2,这是压水堆的另一特征。这样,堆水中几
乎不存在O2,反应堆水处于还原状态。与此相反,
在沸水堆,由于堆芯是沸腾的,采用添加物来控制堆水环境是困难的,所以采用堆水纯化措施。
因此,通过极力减少由给水系统带入堆芯的杂质量而对堆水进行控制。但对给水中的O2浓度
例外,*近,已逐渐清楚,O2以某一浓度存在于给水中,对于抑制给水系统管道因腐蚀而导致
铁的析出很有必要。一般认为,在给水系统中溶解O2浓度的*佳水平为30~50ppb。因在沸水
堆中不添加H2,在堆芯会发生水的辐射分解,其结果使堆水中的O2达200ppb的水平,这样,
与压水堆不同,沸水堆的堆水是氧化状态。
以上详细叙述了压水堆和沸水堆的一回路冷却水的水质及其管理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
点对于如何考虑后述的腐蚀产物的行为与氧化膜的构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2.2不溶性腐蚀产物(CRUD)的行为
前节简要说明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回路的蓄积机理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尽管各国都在积极
地进行研究,但仍有许多地方尚未搞清。使现象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有几条,其中之一是,尽管进
入一回路冷却系统的腐蚀产物极为微量,但因其形态和结构多样,真实情况不易搞清。一般认
为,从结构材料析出的腐蚀产物由可溶于水的离子和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组成。CRUD有
时也泛指腐蚀产物的全部,但通常将后者,即不溶性腐蚀产物称为CRUD,CRUD的主要成分
为Fe。在BWR堆水那样的氧化状态下,铁以三氧化二铁(α-Fe2O3),在还原状态的PWR堆水
中则以四氧化三铁(Fe3O4)与镍铁氧体(NiFe2O4)等金属氧化物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另一方面,
虽然离子态的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也是Fe,但一般认为极微量的Co离子的存在更重要。
目前,在实际反应堆中成为问题的CRUD的含量,铁为1~10ppb。所谓10ppb一值到底是
多么低的水平呢?假若日本为1亿人口,则相当于其中有一个人有问题,如果这样考虑的话,大
概就容易理解了。进而说到C0,当含量为比此值低3个数量级的1~10ppt(10-12)就不行了。同
样如前所述,对管道表面剂量率贡献*大的是Co,在其蓄积过程中CRUD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一般认为CRUD对60C0或58C0等核素的生成与蓄积起着媒介的作用。
不用说,我们已知CRUD是因金属表面腐蚀而形成的,但其生成机理的详细情况至今还
没有搞清。我们把不锈钢与碳钢在高温水中的腐蚀表面看作两层或多层结构,至少该表面氧化
膜有薄而致密的内层和颗粒粗大的外层,物质通过该氧化层的迁移将决定腐蚀速度。一般假定
其模型为,内层是由扩散到母材金属表面的O2和H2分子直接与金属反应生成的,但外层是
Fe离子通过内层的微孔与晶间向外扩散、析出而生成的。
CRUD发生的机理之一是假定由于流速变化等所产生的局部冲击,使离子析出而在腐蚀
表面所形成的粗颗粒的外层脱离表面进入水中。但不清楚像这样进入水中的过程到底受什么
因素影响,如何影响,进入水中的速度又如何。此外,笔者等[3]认为金属离子在水相中以微小胶
体颗粒形式析出的过程也很重要。与第二过程有关,在BWR那样的氧化状态下,Fe2+,离子的
下列氧化反应是很重要的。

前言



由于国际上对去污技术的关心程度逐渐高涨,因而与此相关的国际会议召开了若干次。当
前,欧美各国所关心的*关键的技术在于运行中的核电厂的去污,因为随着反应堆运行年数的
增加,导致核电厂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增加,把去污作为降低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对策的一环而加
以考虑。在日本,为了降低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强调不仅要依赖于去污,还希望采取措施从根本
上根绝污染的发生源,虽然如此,但还看不出他们在利用这些措施方面的关心程度比对提供去
污技术的关心程序高出多少
但是,要完全根绝放射性核素在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发生与积累是不可能的,考虑到今后
运营的核电厂还要增加,作为选择降低受照剂量对策的优化方案之一,拥有去污技术一事实属
极为重要。此外,核电厂运营期间的去污技术与将来的反应堆退役时所必需的去污技术也是有
关系的,而且,除核电厂之外,还可能应用于后处理与废物处理设施,从这一意义上讲,去污技
术总有一天是要出台的,因此,我以为在当前国际上对其关注的情况下,开发并确立其技术,其
意义重大。
如同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不存在一种能将所有污染全部去除的万能的
去污技术,必须根据污染的状态与其结合强度采用相应的技术。因此,当前去污技术是多种多
样的,这就造成对这些去污技术的纷繁杂乱的报道。如果站在去污技术使用者的立场来考虑,
便要求我们根据各自的去污目的从众多的方法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为此,我们不仅要深入
了解去污技术,还必须深入了解污染状况。
鉴于以上情况,本书所载内容是邀请各个专业的同仁执笔,就放射性核素在一回路冷却剂
系统的积累状况及降低措施进行了论述,因为一般认为这是核电厂所发生污染中*讨厌*不
易去除的,然后,他们还就多种多样的去污技术,包括尚处于开发中的技术,将手头所得资料进
行了整理。
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恐怕在*近的将来就有必要修改本书内容,但是,还是请允
许我们先就眼前的情况予以整理。而且,由于要尽可能多邀请一些同仁执笔,在内容方面,前后
也难免多少有些重复,亦请读者原谅。
本书若能对日本去污技术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在本领域有兴趣之士多少有些帮助的话,编
者将感到无比欣慰。
石榑顯吉
1984年12月

目录


目录
**章总论
1.1引言
1.2反应堆一回路的水化学
1.2.1放射性核素的蓄积
1.2.2不溶性腐蚀产物(CRUD)的行为
1.2.3氧化膜的构造
1.2.4降低措施
1.3去污技术
1.3.1去污技术的发展
1.3.2去污技术的概况
1.3.3去污化学
第二章核电厂减少不溶性腐蚀产物(CRUD)的对策
2.1沸水堆中减少CRUD对策
2.1.1引言
2.1.2发电堆长期停堆时的措施
2.1.2.1热排水对策
2.1.2.2热阱清扫
2.1.3起动时的对策
2.1.3.1给水、凝结水系统净化运行
2.1.4发电堆运行时的措施
2.1.4.1向给水、凝结水注氧
2.1.5设备方面的措施
2.1.5.1改进凝结水脱盐塔
2.1.5.2凝结水前置过滤器
2.1.5.3改进一回路设备与管道的材质
2.1.6增加反应堆净化装置的容量
2.2压水堆核电厂的放射化学管理
2.2.1引言
2.2.2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冷却剂系统与放射化学管理概况
2.2.2.1一回路冷却剂系统概况
2.2.2.2放射化学管理概况
2.2.2.3水质标准值与限值
2.2.3放射化学管理的现状
2.2.3.1电厂起动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3.2正常运行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3.3停堆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4结束语
2.3压水堆核电厂的CRUD降低措施
2.3.1引言
2.3.2压水堆核电厂CRUD的特征
2.3.2.1PWR核电厂的特点
2.3.2.2CRUD的行为
2.3.3降低CRUD的措施
2.3.3.1通过水质管理降低CRUD发生量
2.3.3.2通过去污降低CRUD
2.3.4关于减少CRUD发生量与去污技术的研究开发
2.4研究开发动向与今后的课题
2.4.1轻水堆水化学
2.4.2水化学管理的目的
2.4.2.1确保燃料包壳管的完整性
2.4.2.2降低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辐射剂量率
2.4.2.3确保一回路结构材料的完整性
2.4.3水化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2.4.3.1BWR水化学管理的特征
2.4.3.2PWR水化学管理的特征
2.4.4轻水堆降低CRUD措施的沿革
2.4.4.1冷却剂与水化学
2.4.4.2推进CRUD降低措施
2.4.4.3BWR中腐蚀产物的行为
2.4.4.4PWR中腐蚀产物的行为
2.4.5今后的研究课题
2.4.5.1研究开发动向
2.4.5.2放射性腐蚀产物的蓄积过程
2.4.5.3有关水化学的基础研究
2.4.5.4改善水化学管理
2.4.5.5提高测量技术
2.4.5.6开发去除CRUD的技术
2.4.5.7材料选择
2.4.5.8去污
第三章去污技术
3.1各种去污方法与去污技术现状
3.1.1引言
3.1.2去污方法分类
3.1.2.1按原理分类
3.1.2.2按去污对象分类
3.1.2.3按去污目的分类
3.1.2.4按去污对象设施的状态分类
3.1.3在役(期间)去污
3.1.4解体(废堆)去污
3.1.4.1解体前系统化学去污
3.1.4.2为减少污染废物量的去污
3.1.5事故修复时的去污
3.1.6化学去污的现状
3.1.6.1CRUD的特征
3.1.6.2化学去污法的种类与特征
3.1.6.3BWR用化学去污剂
3.1.6.4PWR用化学去污剂
3.1.6.5反应堆化学去污的实施情况
3.1.6.6核燃料物质及核裂变产物所用的化学去污法
3.1.7非化学去污法与其他去污方法现状
3.2去污的经济效益
3.2.1去污的经济效益分析
3.2.1.1引言
3.2.1.2降低受照剂量的对策与去污
3.2.1.3经济效益分析的考虑方法
3.2.1.4受照剂量降低量的评价
3.2.1.5去污费用的估算
3.2.1.6人·Sv费的估算
3.2.1.7结束语
3.2.2稀溶液去污的经济效益分析
3.2.2.1引言
3.2.2.2稀溶液去污法所达到的去污程度
3.2.2.3受照剂量的降低量
3.2.2.41人·Sv的价格
3.2.2.5稀溶液去污的经济效益
3.2.2.6辅助系统的去污
3.2.2.6.1情况1
3.2.2.6.2情况2
3.2.2.6.3情况3
3.2.2.7关于辅助系统去污的讨论
3.2.2.8全系统去污
3.2.2.9关于全系统去污的讨论
3.2.2.10结束语
3.3各种去污法
3.3.1化学去污法
3.3.1.1CAN-DECON法
3.3.1.1.1引言
3.3.1.1.2CAN-DECON法的概要
3.3.1.1.3轻水堆中的沉积氧化物
3.3.1.1.4CAN-DECON法的化学过程
3.3.1.1.5去污装置
3.3.1.1.6CAN-DECON法的实绩与应用实例
3.3.1.1.7关于今后的展望
3.3.1.2LOMI法
3.3.1.2.1引言
3.3.1.2.2CRUD的还原溶解
3.3.1.2.3试剂制备
3.3.1.2.4试剂的贮存
3.3.1.2.5去污程序
3.3.1.2.6CRUD的溶解反应
3.3.1.2.7试剂的耐辐照性能
3.3.1.2.8母材的腐蚀
3.3.1.2.9LOMI去污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3.3.1.2.10实用举例
3.3.1.3POD与NP-LOMI法
3.3.1.3.1本去污法的特点
3.3.1.3.2去污剂的组成及去污过程
3.3.1.3.3POD法去污试验
3.3.1.3.4NP-LOMI法去污试验
3.3.1.3.5去污废液处理
3.3.1.4NS-1法
3.3.1.4.1引言
3.3.1.4.2NS-1(D)去污法的特征
3.3.1.4.3NS-1(D)去污法的概要
3.3.1.4.4离子交换处理
3.3.1.4.5NS-1(D)去污剂
3.3.1.4.6用NS-1(D)法进行去污
3.3.1.4.7NS-1对燃料棒的腐蚀试验
3.3.1.4.8NS-1与燃料芯块的反应试验
3.3.1.4.9Υ照射对0.7wt%NS-1的影响
3.3.1.5KURI-DECON法
3.3.1.5.1引言
3.3.1.5.2开发KURI-DECON的思路
3.3.1.5.3KURI-DECON系列去污剂概要
3.3.1.5.4KURI-DECON系列去污剂的特
3.3.1.5.5KURI-DECON系列去污剂的应用实绩
3.3.1.6TURCO去污法
3.3.1.6.1前言
3.3.1.6.2去污剂与去污系统
3.3.1.6.3废液处理
3.3.1.6.4核电厂用去污剂与欧美的使用方法
3.3.1.6.5去污剂
3.3.1.7还原去污法
3.3.1.7.1引言
3.3.1.7.2化学去污技术的基本想法与存在问题
3.3.1.7.3还原去污法的开发过程及其结果
3.3.1.7.4结束语
3.3.2物理(机械)去污法
3.3.2.1喷射水去污法
3.3.2.1.1喷射水去污法概况
3.3.2.1.2喷射水去污的设计方法
3.3.2.1.3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之展望
3.3.2.2喷丸处理
3.3.2.2.1喷丸处理的原理
3.3.2.2.2喷丸设备
3.3.2.2.3喷丸材料的种类
3.3.2.2.4喷丸法去污
3.3.2.2.5今后的课题
3.3.2.3超声波法
3.3.2.3.1引言
3.3.2.3.2超声波清洗的原理与制约清洗效果之诸因素
3.3.2.3.3超声波清洗装置与应用方法
3.3.2.3.4超声波去污在核设施中的应用
3.3.2.4氟利昂法
3.3.2.4.1引言
3.3.2.4.2氟利昂的物理性质与作为去污液的可行性
3.3.2.4.3氟利昂去污的具体应用方法
3.3.2.4.4氟利昂去污用例与效果
3.3.3物理(机械)去污用去污设备
3.3.3.1去污用设备举例(BWR用〕
3.3.3.1.1堆坑与设备坑壁面去污机器人
3.3.3.1.2壁面吸附式去污机
3.3.3.1.3设备坑底面去污用水下去污机
3.3.3.1.4弛压室内表面去污机
3.3.3.1.5地面去污机
3.3.3.1.6高统胶靴去污装置
3.3.3.2反应堆坑的去污
3.3.3.2.1水下清扫机
3.3.3.2.2壁面刷洗机
3.3.3.2.3小车式刷洗机
3.3.3.2.4喷射水式燃料清洗装置
3.3.3.3蒸汽发生器水室去污装置
3.3.3.3.1引言
3.3.3.3.2去污原理
3.3.3.3.3去污装置的构成
3.3.3.3.4去污效果
3.3.3.3.5结束语
3.3.3.4用刷去污
3.3.3.4.1用刷去污的效果
3.3.3.4.2刷子的性能
3.3.3.4.3去污实验
3.3.3.4.4壁面去污装置
3.3.4电解抛光法
3.3.4.1技术概况
3.3.4.1.1引言
3.3.4.1.2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原理
3.3.4.1.3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实用性
3.3.4.1.4以电解抛光技术为中心的金属废物的去污系统
3.3.4.1.5去污技术应用时的问题
3.3.4.2技术开发之原委
3.3.4.2.1巴特尔西北实验室的开发情况
3.3.4.2.2其他的开发研究情况
3.3.4.2.3美国电解抛光去污实绩
3.3.4.2.4日本电解抛光去污实绩
3.3.4.3基本原理
3.3.4.3.1电解抛光的基本概念
3.3.4.3.2电解抛光的机理
3.3.4.3.3电解抛光面的特性
3.3.4.3.4电解抛光技术应用实例
3.3.4.4去污系统
3.3.4.4.1引言
3.3.4.4.2电解抛光去污技术的种类
3.3.4.4.3电解抛光去污法的特征
3.3.4.4.4电解抛光去污的施工方法
3.3.4.4.5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应用对象
3.3.4.4.6结束语
3.3.4.5稀硫酸法
3.3.4.5.1引言
3.3.4.5.2通过基础试验进行比较
3.3.4.5.3去污验证试验
3.3.4.5.4工程规模验证试验
3.3.4.5.5与磷酸体系电解液之比较
3.3.4.5.6结束语
3.3.4.6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ECB法)
3.3.4.6.1引言
3.3.4.6.2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的原理
3.3.4.6.3加工特性
3.3.4.6.4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的系统与装置
3.3.4.6.5核领域中的应用
3.4各类设施的去污
3.4.1发电堆的去污
3.4.1.1沸水堆
3.4.1.1.1去污的必要性与地位
3.4.1.1.2去污方式的选择
3.4.1.1.3去污技术实施现状
3.4.1.1.4放射性去污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3.4.1.2压水堆
3.4.1.2.1去污在各种降低受照剂量措施中的地位
3.4.1.2.2压水堆核电厂去污的现状
3.4.1.2.3反应堆腔超声波去污实证试验
3.4.1.2.4关于去污的课题与今后的动向
3.4.2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的去污
3.4.2.1引言
3.4.2.2废物处理系统概况
3.4.2.3主要去污对象
3.4.2.4去污方法
3.4.2.5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设备的系统去污
3.4.2.6去污废液的处理
3.4.2.7结束语
3.4.3后处理设施的去污
3.4.3.1后处理工序概况
3.4.3.2后处理设施的去污
3.4.3.3后处理设施的去污经验
3.4.3.4动燃东海村后处理厂去污
第四章海外动向
4.1引言
4.2阿杰斯塔(Agesta)堆的去污计划
4.2.1去污计划的程序
4.2.2对去污工艺的要求
4.2.3关于阿杰斯塔堆
4.2.4第1期:对去污方法的研究开发
4.3德累斯顿一号堆去污计划
4.4三里岛2号堆(TMI-2)的去污计划
4.4.1引言
4.4.2TMI-2的现状
4.4.3TMI-2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去污程序
4.5其他动向
4.6结束语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