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学的视角

包邮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学的视角

1星价 ¥20.9 (5.5折)
2星价¥20.9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04018175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74
  • 出版时间:2005-12-01
  • 条形码:9787040181753 ; 978-7-04-018175-3

本书特色

本书借鉴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人类聚居学”和“人类居住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介绍城市化一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城市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制度环境、市场变化和未来趋势问题,并针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城市住宅发展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资源短缺、空间分异等问题,以及国家对住房价格的宏观凋控,提出了“居住的社会公平重于效率”、“消解新移民的居住贫困化问题”、“国有房地产企业不应退出市场”等观点和对策建议。*后,本书以建设“宜居城市”城市为主线,探讨了住宅供应体系的构建、住房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化区域的居住布局、件宅建筑形态的演变和曙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建设“宜居城市”城市为主线,探讨了住宅供应系的构建、住房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化区域的居住布局、住宅建筑形态的演变和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目录

引言一、写作背景和目的二、主要观点和认识三、研究视角和特色四、全书主体架构 **章 城市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节 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二、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三、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四、城市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一、城市化的速度二、城市化的质量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分野一、发展经济学与二元结构理论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两种主流认识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非主流”观点第二章 居住城市化与人居科学的发展**节 居住城市化的要义一、人与发展要素的空间聚集二、居住城市化的定义第二节 西方人居科学理论回顾一、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城市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人类聚居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中国人居科学理论回顾一、“天人合一”的嬗变与回归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三、人居理论研究的中外比较第四节 居住城市化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一、对居住城市化的理性认识二、推进居住城市化的总体目标第三章 居住城市化的社会公平**节 城市居住的公平与效率一、效率与公平的悖论二、“居住公平缺失”的原因三、对“居住公平缺失”的总体把握第二节 居住的社会阶层划分一、城市贫民阶层二、城市中产阶层三、居住的社会流动走向第三节 “居者有其屋”与政府行动一、“居者有其屋”的全球共识二、中国的“居者有其屋”行动三、中外“居者有其屋”行动评价第四节 住房社会保障的实施构想一、住房社会保障的政策设计要点二、建立与需求相对应的住房供应体系三、继续推进住房改革构想与原则第四章 城市新移民的居住贫困化**节 城市新移民的概念和特点一、城市新移民的内涵二、城市新移民的外延三、城市新移民的生存特点第二节 贫民窟的概念与成因一、贫民窟的概念与存在之辨二、中国当代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三、贫民窟的基本分类第三节 贫民窟现象的全球表现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贫民窟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民窟三、中国城中村现象与特点第四节 消解新移民居住贫困化的出路一、改善新移民居住条件的意义二、农民工城市定居的根本障碍三、促进新移民城市定居的原则第五章 房地产市场泡沫与房价控制**节 房地产泡沫及其理论成因一、房地产泡沫的定义二、泡沫与过热的关系第二节 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一、政府和业界的观点二、学术界的观点三、房地产泡沫的衡量指标第三节 商品住房空置率分析一、商品住房空置率的定义和运用二、“商品住房空置率”的理论界定三、商品住房空置的预警线确定四、开发周期与空置预警第四节 商品住房的价格控制一、控制房价的缘由二、控制房价的现实意义三、控制房价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章 国有房企的进退与责任**节 企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一、企业是城市化推进的主体二、“国退民进”的缘南三、“国退民进”政策与实绩第二节 国有企业进退的理性辨析一、政府的看法二、学术界的看法三、企业家的看法四、笔者的看法第三节 国有房企“以进抑退”的战略选择一、国有房企的演进历程二、对国有房企的认识三、国有房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四、国有房企“不退”之理由第四节 国有房企“以进抑退”的竞争战略一、国有房企竞争的SWOT分析二、加强品牌建设三、发挥国企的基本优势四、加强资本运作 第七章 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趋势**节 城市居住的市场体系趋于完善一、商品住宅价格循序上涨二、市场梯次供求将有序对接第二节 居住的社会公平得以伸张一、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二、新移民的住房保障将步入快车道三、各类新型合作建房形式将得到充分鼓励第三节 城市居住空间向紧凑型布局演进一、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不应大幅压缩二、居住郊区化不能借鉴美国模式三、人类住区的融合应坚持“大混合、小聚居”方向第四节 城市住宅的建筑形态演变趋势一、城市住宅形态演变的决定因素二、21世纪的住宅形态发展的主流趋势第五节 居住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一、对居住文化“回归”的困惑二、居住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逾越三、发展宜居城市需开拓文化大视野后记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