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046302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8页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500463023 ; 978-7-5004-6302-3
节选
bsp;序
我有好多年在学校里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程,经常感觉
到不太清楚的一桩事情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或者说我们
认为是那种样子的文学史的面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当然,首先是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不同
的场所从事书面或口头的文学创作,但那都是单独发生的事
件,即使是多人参与的文学活动,如帝王招聚的宴游,每有文
士赋诗唱和以助成风雅,也只是规模较大而已。那么,众多散
在的创作所得之成果,是经何种力量、由何种途径,或被淘
汰,或被存留?而写作者即我们所称的“作家”、“诗人”,又
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或湮没无闻,或流芳后世?优秀不优秀固
然很重要,但并非总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就连“优秀”的
标准也会因时代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程度不等的差异。王
道士打开敦煌藏经石窟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我们却由此知道
竟有那么多的优秀的创作倘非侥幸就将永远朽碎于尘土。
对历史大概可以作这样一种粗略的描述:在过去的时间里
实际发生的一切活动,这是一种历史,我们暂且叫它“历史
A”,它一旦过去就不能重复和再次进入;由“历史A”所产
生的文献——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就是被记录和得以流传的
作品,以及关于作家活动的记载和评议,也是一种历史,这可
以叫作“历史B”;后人根据“历史B”试图对“历史A”进
行一种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归纳性的描述,又是一种历史,
这可以叫作“历史c”。这三者不可能等同。从“历史A”到
“历史B”,有某种选择机制在发生作用;而具有哲学意味的
“历史c”更离不开描述者当下的立场,这包括观察方法和价
值准则、利益需求,等等。所谓“历史”的面目其实从来都
不是稳定不变的,从文学史来说,它总是处在被反复描述、也
就是一再被“重写”的过程中。*初很受重视的东西,在后
人看来或许没有多大价值;反之,过去被轻忽、甚至已经被淘
汰的东西,在后人看来可能非常值得珍视,这样的例子多得
很。
我们已经习惯了依据现存的作品——尤其是在漫长的年代
里被经典化了的名作——来想象和描绘一种文学史的面貌。但
想要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是远远不够的,
各种或明或晦的因素怎样影响每一时期文学面貌的形成,也许
更值得关注。举例来说,《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它的
若干特点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进程。孔子曾以“温柔
敦厚”四字概括《诗经》的精神气质,这是说得相当准确的。
倘若将《诗经》中属于歌谣性质的《国风》与产生年代相去
不甚远的《旧约》中的《雅歌》和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相比,会发现一个显得很特殊的现象:《国风》中虽有不少情
歌,但它写女性的美,至多也就是到“肤若凝脂”这样的程
度,它非常谨慎地回避具有性特征的描写。而《雅歌》和
《罗摩衍那》却完全不是如此。从普遍的情形来说,性总是歌
谣的一个兴奋点,而《国风》何以如此优雅?这大概只有放
在周代文化系统中来解释。其实我们不知道和现存的《国风》
诗篇同时产生而未能流传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但《诗经》是
如今这个面貌,无疑有一种历史机制在起作用。
如果想要系统地追究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的
形成过程,分析历代史籍对文学人物、文学活动及文学作品的
记载与评论,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人以极端重视历史
记载著称,留下的史籍之完整与丰富无与伦比。史家在广泛的
范围内关注人类的生活,政治固然是他们所理解的历史的中
心,文学却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曾经设想:如果挑选
出若干特别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史书,我们至少可以对这样一
些问题进行考查:各时代文人主要著作类型的变化,文人社会
身份的变化,通过史家的文笔体现出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文
学关注程度的变化及其对文学价值的认识的变化,各时代*受
重视的文体与文学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评价以何种
方式展开、文学声誉如何获得,以及当代评价与后代评价的差
异及其理由等等。通过这种查考和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比较深
入地理解文学史形成的有机过程。
1999年,张亚军从河南大学来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讨论博士论文选题时,因为她的硕士论文是《(晋书)列传
的文学色彩》,我就和她商量是否做《南朝四史与南朝文学研
究》,这两者有相似之处,但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的问题却有很
大变化。至于为什么选南朝四史,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从两晋到
南朝的历史顺序——这到底无关紧要,而在于四史本身既相互
联结,又具有同样的显著特点:四史的作者,都曾生活于他们
所记录的朝代,因而四史都有点当代人作当代史的味道。他们
的论述虽未必因此而变得更‘正确”,但至少在情感上更为亲
切。我想这会减少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产生的误会与隔膜。
选题虽然是我们共同商量的,整篇论文的完成却完全是亚
军努力的结果。这个题目看起来颇有新鲜感,着手写却并不容
易,需要处理许多复杂的问题。我至今还能想起她因有所得而
高兴,因进展不顺而愁闷的样子。如今这篇论文有了正式出版
的机会,这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亚军让我为此书写序,我昔
日忝为导师,说太多夸奖的话恐怕被人讥为偏私,就兜着圈子
说了一些跟论题有关的想法。不过,我确实知道张亚军是非常
用功的,她对这个论题有相当深人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富于创
新意义的见解,这,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验证。
骆玉明
2007年3月于复日大学
第三章南朝四史中的文学成相(二)
就四史广泛、具体地描述文学现象来讲,南朝乃是中国文
学完全走入自觉的时代。四史表述文学意义的词语有所不同,
由“文义”、“文章”、“文学”的概念变化体现出文学意识逐
步独立与明朗的过程。南朝时期,武将出身的士族在崇尚文学
的时风感染下逐渐向文士家族转变,如到氏、张氏、沈氏、柳
氏等,同时南朝帝王由行武到文雅的形象转变也是一个例证。
统治者的倡导促进了文学的兴盛,但也造成时人鄙视武风、不
堪武职的社会风气。再者,南朝四史《文学传》人物的选择
标准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该类传的设立有效地改善了史学体
例,从而为正史《文苑传》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节“文学的自觉"刍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
提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①这一论断
一直影响至今。回溯汉代,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
势,无论是汉大赋、散文还是在五言诗领域,众多文人投入文学
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就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
各种体裁的发展,而且发散出独特的文学魅力。之后,以“三
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呈现出非常个性化的文学面貌,
“慷慨悲凉”的格调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新特点影响了
后来的文学,①并且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这样专门论述文
学的理论文章,较之两汉时期的文学状况来讲,实为一大进步。
就此意义而言,鲁迅先生提出以上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笔者认为这个论断稍显笼统和模糊。魏晋文人的创
作虽然很繁复,但是当时文士在探讨文学观念、建设文学理论
方面则略显薄弱,他们对文学概念的认识与分析还不够清晰,
不够全面。另外,负有载录一代史实任务的正史对当时各种丰
富的文学现象还没有进行多方面关注和详细记载。也就是说,
文学的发展与兴盛还没有达到官方史学充分认可的程度。因
此,魏晋时期只能说是一个文学初步自觉的阶段。相比之下,
南朝文学则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从前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就南
朝四史呈现的文学面貌来讲,南朝时期才是中国文学真正走人
自觉的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跃进先生在专著《门阀士
族与永明文学》中提到曹丕赞誉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他
认为曹丕所言“文章”一词的含义是指经典学术,而非现代
意义上文学概念的理解,②笔者所感亦同。魏晋时期文学概念
的含义并不明确,文章一词涵括了文学、学义、儒学等意义于
其中,史书对文学现象的记载也较浅显。这一点,在魏晋史书
有关史传人物文学成就的表述中可以得到印证。如《三国志》
论述史传人物的文学成就时非常简洁,见如: “自颍川邯郸
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弘农杨修、河内苟纬
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应场弟琚,琚子贞,
咸以文章显。”又“建安末,河南潘勖,黄初时,河内王象,
亦与卫觊并以文章显”等,①这些记述与南朝四史有关文学现
象的记载相比,则显得要狭窄、简略很多,史臣对文学创作过
程和风格特点也没有进行更细致的描绘。
前已述及,以曹氏父子为主导的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倡响了汉魏之风。“三曹”当中,尤其是曹植的文学创作
对后人影响更大,被梁代钟嵘《诗品》列为上品,誉其“粲
溢今古,卓尔不群”,给予了*高评价。但在史臣陈寿的笔
下,与曹氏文学成就相关的描述和评价却很少,用语也十分简
略。如《三国志》中记述曹丕: “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
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
篇,号日皇览。”评日: “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
才艺兼该。”②对于曹植,陈寿在本传日: “年十岁余,诵读
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评日: “陈思文才富艳,
足以自通后叶。”③在其他人的传记当中,陈寿记载曹氏父子
的文学活动时也是减省笔墨,如此表述难以显露出曹氏父子在
文学上的特殊成就和重要地位。同样,作为两晋文学的卓越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亚军,女,1 972年2月出生,河南
省周口市人。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
系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
教。1 999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魏晋
南北朝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博
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
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史
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20世纪
中国学术大典)》(参撰);主持完成河南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万历十五年
¥15.3¥2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25.4¥49.8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9.0¥2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1.0¥76.0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资治通鉴
¥12.2¥35.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天人之际 薛仁明读《史记》
¥23.3¥48.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4.2¥35.0 -
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文通版)
¥10.8¥28.0 -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19.6¥58.0 -
鸿儒国学讲堂:中国历代党争史
¥11.2¥32.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2.0¥29.8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陈磊(笔名:二混子)作品
¥16.4¥39.9 -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41.6¥52.0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