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星价 ¥12.7 (4.9折)
2星价¥12.7 定价¥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tor***(三星用户)

英国和沙俄的“大博弈”。

2023-12-04 11:24:0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6499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3 页
  • 出版时间:2007-11-01
  • 条形码:9787500464990 ; 978-7-5004-6499-0

本书特色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阅了大量外交文件、档案资料、书信集和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以1875年近东危机至1923年洛桑会议召开这一时段作为研究重点,对英国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做了深入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有扎实的史料基础,所得结论言之有据,对于‘东方问题’研究和近代国际关系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

前言
**章 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缘起和形成
第二章 近东危机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演变
第三章 从危机到《地中海协定》
第四章 英国与《地中海协定》的勾结
第五章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第六章 从1907年英俄协约到1915年《君士坦丁堡-波斯协定》
第七章 麦克马洪
第八章 《色佛尔条约》的艰难出台
第九章 洛桑会议与《洛桑条约》
结语
附录一 地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地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bsp;序
    齐世荣
    赵军秀同志的力作《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即将
出版,索序于我。我由于指导过她的博士论文,并同她这一辈的
中青年学者有较多的来往,故愿借此机会谈谈对她的著作的看
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感想。
    英国的海峡政策,是“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
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
的激烈、复杂的国际斗争,海峡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焦点。赵军秀
同志把英国的海峡政策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这一政策的整
体性研究,揭示英国中近东战略与其“欧洲均势”政策、“帝国
防御”政策以及外交总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英国的海峡政策
还与列强在中近东地区的角逐密切相关,赵军秀同志对大国外交
的“均势体系”和“补偿原则”也做了深入的分析。赵著探讨
的重点从1875年近东危机开始,至1923年洛桑会议止。**次
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由于独立
的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近代史上存在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东
方问题”也随之结束。纵观全书,作者首先在搜集材料上下了
很大工夫,力图从原始资料人手,并参阅了大量的外国学者的有
关著作。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研究论点,其中如对英帝
国“欧洲均势”政策和“帝国防御”政策;欧洲列强的“均势.
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分析,都是颇见功力的。
    赵军秀同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
 一个学者的成就,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勤奋;第二,
天资;第三,机遇。勤奋,是*主要的。黄侃说:“凡古今名人
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
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页)黄侃是一个大学者,自幼聪
慧过人,但他并不认为天才是学者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而把
“辛苦”看做**位因素。他一生勤奋治学,临终前一天还圈点
《唐文粹补编》两卷。赵军秀同志不属于特别聪明的类型,但她
很勤奋,而且有谦虚的优点,常对我说某某人比她强。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赵军秀既努力,又有自知之明,从不
自满,所以能有所成就。天资,当然重要,但真正可以称得起
“天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就大多数人而言,彼此之间的资
质相差不大,关键在于谁更努力。即使是天才,如不努力,也将
一事无成。机遇,包括许多方面,大如生活于什么时代和国家,
小如个人的家学、师承以及特殊的遭遇,等等。赵军秀同志于
1969至1972年在陕西宜川插队;1972至1977年当铁路工人。
正当求学的大好时光,她失学了,这是她的不幸,但不幸中有
幸,就是接触了社会和基层,作为研究历史的人,有无丰富的社
会经历和体验,是大不一样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赵军
秀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是
她一生*大的机遇。此后,调至北京工作,首都的学术氛围和丰
富藏书,是她又一次难得的机遇。机遇来了,还要抓住,抓不
住,等于没有。就我所知,赵军秀从来首都师范大学之日起,一
直努力不懈,可谓善于运用她的机遇。
    赵军秀的《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一书,是在她
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她的博士论文从准备到通过,共
用了四年。以后又用将近五年时间修改,终于定稿成书,前后共
费时九年,可谓“十年磨一剑”了。近些年来,学术界滋长了
一种“三浮”的不良学风,即浮躁、浮浅和浮夸。“浮躁”,就
是顾炎武所批评的那种“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学风(顾炎
 武:《与潘次耕书》),今天又复出现,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一
些人追求数量,自诩一年写了几部书、几十篇文章。这样写出来
的东西,当然很浮浅,有些则根本是废品。学问之成,要当穷年
累月,孜孜不怠,非可幸致。“浮夸”包括两个方面,他人的吹
捧和自己的“老王卖瓜”。他人的吹捧,如“创造性”、“填补空
白”之类的溢美之词到处飞。自卖自夸,则如敢于大讲特讲、
大写特写自己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懂的东西。在金钱拜物教的影响
下,学术丧失了尊严,变成了牟利的工具。我认为,有志气的中
青年学者应当抵制这种歪风邪气,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
著作。恩格斯说:“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好的东西对工人来说也
还不够好,他认为给工人提供的东西比*好的稍差一点,那就是
犯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692页)我们大家,无论中青年学者还是老年学者,都应当认
真学习马克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
    我已年过80,老而无成,愧对诸位先师的教导。然而,数
十年的见闻经历使我深知一个道理,愿以奉告军秀同志和各位中
青年朋友,这就是:学者的价值在于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科
学,尽力把自己*好的东西奉献给社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
须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生命的*后一刻。
    2007年4月18日于北京,时年八十有一

 “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跨世纪的热点问题。在
“东方问题”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矛盾:一
是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围绕着如何对待日趋衰落的奥
斯曼帝国所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肢解它、瓜分其遗产还是维持
其现状);二是奥斯曼帝国为反对列强干涉与欧洲大国之间的矛
盾;三是帝国内部少数民族为摆脱土耳其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
独立,与素丹政府的矛盾。这三方面矛盾和斗争交织在一起,使
“东方问题”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错综复杂,深刻影响着18
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大国关系和欧洲外交,甚至成为**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笔者选择“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为研究课题,
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英国的海峡政策是“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对“东方问题”的研究,比较集中在18世纪末的两
次俄土战争、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独立运动、19世纪30至40
年代的两次土埃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等几个时段,且研究多从俄国对奥斯
曼帝国政策的角度,主要涉及的是俄国向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
-k——黑海两海峡、君士坦丁堡及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以及由此产
生的国际纷争。笔者虽然将时间范围设定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
初,但18世纪末至1875年仅作为背景,简略回顾和概述了这一
时期随着“东方问题”的产生,英国对中近东地区的关注以及
 英国对土耳其海峡传统政策的缘起和形成。研究和探讨的重点放
在1875年近东危机至1923年洛桑会议召开和《洛桑条约》签
订,并以英国海峡政策的演变及演变原因为独特的研究视角。目
前尚未见到国内学者对这一时段这一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国外学
者虽有一些研究,但偏于概括,深入分析方面不够。笔者在借鉴
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外交文件、档案资
料、书信集和回忆录等原始资料,并注重采用*新公布的《英
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等颇具权威性的资料,使研究建立在较
为坚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内容翔实、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可信。
    其二,英国的海峡政策,在英国近代对外政策中占有显著的
地位。从英帝国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看,“欧洲均势”政策和“帝
国防御”政策是两个互为关联、不可分割的重要问题。一部英
国近代外交史,可以看做是英西、英荷、英法、英俄和英德争霸
史,英国总是联合欧洲大陆的次强,遏制首强,通过维持“欧
洲均势”,夺取和巩固海上霸权,并对其海外帝国进行防御。笔
者力图通过对英国海峡政策的整体性研究(同时涉及英国的埃
及政策、苏伊士运河政策和中亚政策),深入具体地揭示英国中
近东战略与其“欧洲均势”政策、“帝国防御”政策以及外交总
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其三,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英国的海峡政策不是孤立
的。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任何一个强国想在欧洲取得支配地
位,都必然要竭尽全力去控制欧洲的侧翼——中近东,因此,英
国海峡政策的形成和演变,集中反映了欧洲列强在中近东地区的
争夺与勾结,体现了欧洲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验证了大国外交
的两个主要特征:“均势原则”和“补偿原则”。正是列强维持
中近东“均势”的需要,才使行将衰亡的奥斯曼帝国又苟延残
喘地生存了100余年,也正是在不能完全维持奥斯曼帝国独立和
领土完整的情况下,列强又纷纷追逐补偿。如一国在奥斯曼帝国
 某一地区、某一领域获得优势,他国则要求补偿。英国的海峡政
策不仅从属于英国对外政策的总战略,而且与列强在这一地区的
角逐及纷繁的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英国的海峡政策涉及近代史
上欧洲的主要列强,它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和揭示了这一时期
欧洲形势的特点及大国关系的本质和走向。
    其四,当代中近东地区,包括巴尔干和海湾地区许多纷繁的
国际争端乃至激烈的冲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都直接间
接起源于19、20世纪列强在这一地区的角逐。列强的勾结是暂
时的,争夺是永远的,列强的争夺与勾结是中近东地区动荡不安
的历史根源。笔者通过分析和阐释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与
俄、法、德、奥等国在中近东地区的相互争夺与勾结,共同瓜分
奥斯曼帝国的实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和阐释了当代重大国际
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全书以英国中近东战略为线索,集中分析和
论述了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缘起和演变。
    18世纪末,俄国向南扩张并发动两次俄土战争,揭开了列
强在中近东地区争夺的序幕,“东方问题”随之产生。出于维持
“欧洲均势”、维持地中海地区战略平衡的需要,也出于确保英
国通向东方之路的畅通及英印帝国边界安全的考虑,英国历经几
代政治家,从小威廉·皮特、乔治·坎宁到亨利·帕麦斯顿
(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的中近东政策逐渐形
成。这一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英国竭力主张维持奥
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以此遏制欧洲其他大国特别是俄国
在中近东地区的扩张;第二,英国坚持土耳其拥有对黑海海峡的
主权,宣称“当土耳其处于和平时期,海峡对外国战舰关闭”,
限制俄国战舰随意出人地中海,破坏地中海地区的现状。在帕麦
斯顿担任外交大臣期间,英国利用中近东的动荡形势和土埃战争
的有利时机,于1841年与法、俄、普、奥四国签订了《伦敦海
峡公约》,公约集中体现了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利益要求,公约
所确立的原则,在1856年《巴黎条约》、1871年《伦敦条约》、
 1878年《柏林条约》中多次加以肯定和重申,成为数十年英国
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主旨。
    然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国际关
系及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形势下,英国中近
东战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完全坚持传统政策已不可能,也不再
符合英帝国的整体利益。
    从1875—1878年近东危机到1923年《洛桑条约》,英国政
策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其演变趋势大体如下:1875—1878年
近东危机期间,英国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内巴尔干半岛诸国的独立
已是大势所趋,若继续固守传统政策将限制自己在中近东地区的
行动,因此逐渐从坚持土耳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后退,开始
将海峡问题与整个“东方问题”,特别是与巴尔干问题区别开
来,英国全力维护自己在海峡和亚洲土耳其的利益,并通过
1878年的《柏林条约》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一时期,英
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初见端倪,英俄在近东和海峡地区的
对峙加剧。近东危机后,英俄在中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885
年在阿富汗边界发生了“平狄危机”,两国濒临战争边缘。为阻
止俄国势力通过中亚地区向印度边界的推进,英国试图使自己的
战舰获得进人黑海打击俄国的权利,当这一愿望遭到欧洲诸国的
联合反对时,英国陷入极度的外交孤立。为摆脱孤立,英国于
1887年2月和12月两次与奥匈、意大利签订了《地中海协定》,
并使土耳其成为地中海联盟的一员。英国在欧洲采取有限合作政
策对抗俄国,保卫自己在地中海和海峡地区的利益。然而,英国
只想享受同盟的优惠,却不愿承担同盟责任的策略,使《地中
海协定》从一开始就十分脆弱。随着19世纪90年代法俄同盟的
建立、1894—1896年亚美尼亚危机的发生以及《地中海协定》
续签谈判的失败,英国的政策未能完全奏效。英俄在海峡和近东
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20世纪初德国迅速增长的海上实力,逐渐威胁到英国的海
上霸权,英德对抗加剧。在新形势下英国政府开始考虑调整英国
与法、俄的关系,在与俄国就解决中亚争端的商谈过程中,英国
首次提出以土耳其海峡为交易,促使俄国在中亚问题上让步,并
于1907年8月与俄国签订了协约。但该协约的条文实际并未涉
及海峡,英国只送给俄国一张日后按俄国意愿修改传统的海峡规
则、解决海峡问题的空头支票。没有在海峡问题上的默契,即便
有了英俄协约,英俄关系仍然是紧张和有裂痕的。**次世界大
战前,俄国从未放弃过向波斯和中亚的进一步扩张,英印边界始
终处于不安宁状态。海峡和中亚问题共同构成大战前英俄关系中
的“良性肿瘤”。直至**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终参加协约
国一方作战,为使俄国能够全力以赴在东线作战,减轻西线及海
上的压力,英国才与法国联手,于1915年3---4月与俄国签订
《君士坦丁堡一波斯协定》  (即《海峡协定》),应诺战争结束
后,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命运。但
《海峡协定》并不是英法对俄国单方面的让步,英国不仅得到了
波斯中立区以及把埃及变为保护国,还使俄国接受了英法对奥斯
曼帝国亚洲领土的其他补偿要求。《海峡协定》揭开了列强全面
分割亚洲土耳其领土的序幕,战时一系列的秘密协定随之出笼。
《海峡协定》的签订,虽然使英俄长期以来的对立和矛盾在战时
特定条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却不能成为解决海峡问题的*
终归宿。
    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变化,中近东战场出现僵持局面,英国政
府开始考虑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以建立新的阿拉伯王国来
取代土耳其帝国,继续充当自己在这一地区利益的维护者。但英
国试图在中近东地区实行双轨外交,将战时盟友法国及阿拉伯两
方面都纳入自己战略安排的意图,在动荡变化的形势下,不仅不
切实际和无法实施,而且为战后“东方问题”的解决留下诸多
后患。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和俄国退出战争、**次世界大战结
 束及土耳其战败投降,协约国内部争夺日趋加剧。英国为了维持
战争后期在中近东地区取得的优势地位和加强对土耳其的控制,
既需要与法、意合作,共同逼迫土耳其接受被瓜分的现实以及遏
制和破坏土耳其与苏俄结盟的可能;又必须防范法、意,特别是
阻止法国势力在这一地区的扩张。由于战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
变,协约国与土耳其关于和平条约的签订一拖再拖,成为战后*
难产的和约。
    1920年8月,在英国的主导和操纵下,炮制了对土耳其极
为苛刻的《色佛尔条约》,并迫使土耳其素丹政府承认和接受。
但法、意认为该条约没有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了不合作的
态度;同时,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民族主义组织奋起反抗,坚
决抵制条约。由此,《色佛尔条约》的夭折是不可避免的。在不
断调整对土耳其政策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并*终承认,
英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独自安排和操纵战后土耳其的命运,而英
国*为关注的土耳其海峡问题必须与整个“东方问题”一并
解决。
    从1920年秋冬至1923年夏,英国政府从现实考虑,被迫从
坚持《色佛尔条约》的强硬立场后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英
国与其盟友法、意之间历经了反复协商、明争暗斗、讨价还价和
多次陷入僵局的谈判,由于充分意识到苏俄势力在这一地区的重
新崛起,为争取外交主动,英国才*终放弃对土耳其所采取的激
进政策,再次与法、意携手,并通过召开洛桑会议,完成了持续
三年之久悬而未决的土耳其和平条约的签订。《洛桑条约》和
《关于海峡制度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
终结。
    随着独立的土耳其新国家的建立,近代史上存在一个多世纪
之久的“东方问题”也随之结束。
     第七章
    麦克马洪一侯赛因通信与
    《赛克斯一皮科协定》
    (1915—1918)
    1915年《君士坦丁堡一波斯协定》(《海峡协定》)签订以
后,英国政府开始考虑寻求新的目标取代土耳其,为自己在中近
东地区的利益服务。对中近东地区,英国首先关注的是战局的进
展,在战时特定条件下争取中立国的实际需要以及与法俄两个盟
友的协调关系;此外又必须考虑自己的特殊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地
位。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是英国的当务之急,必须面对和
解决。但在这一问题上,英国政府存在诸种意见分歧。英国战时
委员会、外交部、负责中近东事务及印度事务的官员和印度总督
各持己见,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尽管各方在维护英国根本利益
的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缺乏共识。英国
与阿拉伯部落王公之间的麦克马洪一侯赛因通信以及英法之间的
《赛克斯一皮科协定》正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产生的。两者都是
英国政府协调各方面关系,借以实现自己战略意图的尝试。一些
学者认为,英国几乎在同一时间与阿拉伯王公和法国代表进行谈
判,蓄意对双方进行欺骗和隐瞒,对土耳其亚洲领土做出了互为
矛盾的承诺,采取了一女二嫁的外交谋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
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到**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中近东政策本
身的矛盾和复杂,在动荡的形势下,为在*大程度上维护自己在
 这一地区的利益,英国一直在背离传统政策与尽量拖延放弃传统
政策之间周旋,因此又不能简单将英国的策略看成是欺骗。要看
到英国试图实行双轨外交,将法国和阿拉伯两方面都纳入自己战
略体系的意图以及实现这一意图的不切实际和力不从心,英国预
期的目标和实际能做到的相去甚远。只有从整体分析和探讨英国
这一时期在巾近东地区的战略和策略,才能解释其政策的相互矛
盾性,才能阐明其政策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根源及实质。
    **节《德邦森报告书》与英国在
    中近东的战略设想
    早在1915年3月10日,英国战时委员会讨论土耳其海峡问
题时,就曾为英国若同意将海峡交给俄国需要提出什么作为回报
发生激烈争论。陆军大臣赫伯特·基奇纳与海军大臣温斯顿·丘
吉尔两人认为,英国应该提出“在地中海叙利亚沿岸*好的港
口亚历山大勒塔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①基奇纳特别指出亚历
山大勒塔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战事的发展,如果根据秘密协
定俄国获得君士坦丁堡,法国得到叙利亚,意大利也为自己攫取
了东地中海的重要岛屿罗得岛,亚历山大勒塔无论被其他任何国
家占领,都将构成对英国控制埃及的威胁。②丘吉尔基本同意基
奇纳的分析,并且认为英国如果成功地击败德国的海上势力,完
全有能力在地中海建立反对法、俄的舰队。显然,基奇纳和丘吉
尔在考虑建立海军基地时,主要的针对目标不仅有战时的竞争对
手德国,而且还包括共同作战的盟友法俄。但恰恰在这点上,劳
 合·乔治有所顾虑,担心在亚历山大勒塔建立海军基地触犯法国
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将引起与法国的不和”,①甚至会影响到欧
洲主战场的战争进程。由于意见分歧,3月10日的会议没有提
出具体的领土补偿要求,但这一问题却深深困扰着英国政府的决
策者。
    3月19日,战时委员会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这次
讨论中,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增加
英国的海外领土,究竟是加强还是削弱英帝国的力量”,他明确
表示:“目前瓜分土耳其领土的时机尚未成熟。”②就格雷的本意
而言,他不赞同提出具体的领土补偿要求和进一步进行领土扩
张。格雷认为巩固英国在海外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是在中近
东建立一个由英国扶植的阿拉伯王国替代已经投向同盟国的土耳
其,以阿拉伯王国作为英国通向东方之路的屏障区和保卫印度属
地的卫兵。格雷还特别强调,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情绪正好能够适
应英国的需要,为英国这一目的服务。对于格雷的想法,首相赫
伯特·亨利·阿斯奎斯也有同感。但战时委员会大多数成员不愿
轻易放弃扩充英帝国实力的机会,仍然沉湎于领土补偿,继续喋
喋不休地争论控制什么地方对英国*为合适。基奇纳在强调亚历
山大勒塔之后,还进一步提出美索不达米亚对于英国的重要性。
他说,英国“如果拥有美索不达米亚,就等于控制了波斯湾、
红海和埃及”。③涉及亚历山大勒塔与美索不达米亚时,战时委
员会的另两个成员,劳合·乔治和亚瑟·贝尔福也支持基奇纳和
丘吉尔(陆军部和海军部)的观点。但阿斯奎斯与格雷依然坚
持己见,不愿明确提出对这一地区的具体要求。



作者简介

p> 赵军秀,女,1 951年8月出生.首
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近代国际关系
史、英国近代对外政策。在《(世界历
史)》、《史学月刊)》、《(首都师范大学学
报)》、《(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近20篇。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