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602984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1
  • 出版时间:2007-11-01
  • 条形码:9787306029843 ; 978-7-306-02984-3

节选

bsp; 学术以历史进程和当下实践为生命之源,学者以
关注社会人文和现实生活为崇高责任。在当今中国现
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呼啸前进的列车带着人
们阅尽新时代的辉煌景观,与此同时。筚路蓝缕的开
拓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艰难,暴露了转型道路设计的
不足和空白。这是一个社会急遽变革、世事不断更新
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遭遇启蒙、精神之花绽放的时
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欣逢其时,
理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舆论热点表
达深层的关注。并以学者的胸怀和视野作出学术性的
解读。
    学术不能在象牙之塔中自足自美,它必须走向民
众。自然科学需要普及,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在心
为物役、信仰缺失、精神贫乏、功利泛滥的时期,哲
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普及尤为重要。在这个领
域里,以学者和专门研究者为对象的纯学术著作汗牛
充栋。而以广大民众为对象的思想性、学术性著作却
十分稀缺。
    以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以学术观点解读
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特色,以跨学科分析为工
具,以社会科学普及为目标,此为本丛书的宗旨。
    丛书设计之初,编者曾打算按社会科学的各学科
分别编辑一本普及著作,但学术界的很多朋友建议我
们不要那样做,他们主张学术贴近社会、贴近实践、
贴近现实和普罗大众更好,加上各地出版社都出了不
少分科的普及读物,我们就决定采取目前的形式。
    拿到**批书稿后,编委同仁对“学者论热点”
都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这应该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条
路子。当然,编辑这类丛书,我们还缺乏经验,不可
避免出些差错。好在有几位学界名家欣然同意担任本
丛书的顾问和编委,使我们颇为感动。在此向他们致
以衷心感谢,同时也望读者们多提意见和建议,使我
们在今后的选题和编辑中做得更好。
李明华
   我决定写一本关于“幸福指数”的书,周围的
朋友都有些吃惊。有人问我,你真的相信幸福能用
“指数”来衡量吗?我说,我并不信。
    幸福是*容易谈的话题,也是*困难的话题。说
它容易,因为人人都可以谈;说它困难,因为至今没
有定论。
    我读过不少论述“幸福”的著作,从*早的亚
里士多德、塞内卡,到晚近的罗素,再到功利主义的
*新进展。众多的大家流派对“什么是幸福”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已经有200多种
相互矛盾的定义,现在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连幸福是
什么都搞不清楚,它能否用工具指标来衡量和描述,
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
    但是我认为,虽然我们不能明确地描述幸福,但
还是可以研究它的,计算“幸福指数”这样的工作
应该是富有实践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
    围绕着幸福的话题,人们虽然争论了几千年,也
不完全是浪费时间,毕竟总结出相当多的共识。
    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多方面的学
者都在研究关于幸福的问题,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来进
行分析计算,至少在局部上取得许多进展,研究结果
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曾在一些朋友面前,以“中国人的幸福”为
题,小范围地做过一次演讲,不出我所料,大家就
“什么是幸福”争论起来,如同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
就争论过的那样。这种情况迫使我再次反思,如何以
一种客观、公允、容易为人接受的方式来谈论幸福。
    我*先想到的框架是从反面来研究幸福,像很多
古代哲学家早已做过的那样。边沁认为,幸福的本质
、就是消除痛苦。如果我们把造成痛苦的要素一样样罗
列出来,再想法加以克服,那么我们就能达到幸福。
    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人生有两大痛苦:其一是
欲求而不得;其二是取得欲求之物。由此可见。虽然
痛苦的层次和含义不尽相同,但却是躲无可躲、避无
可避的。
    当下的中国人有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欲求,太多
的不可得。一般来说,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和退
休养老等,是中国社会*主要*普遍的痛苦之源。几
乎所有人都面对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和压力:小孩有小
孩的痛苦。老人有老人的痛苦;穷人固然痛苦,富人
也有他们的痛苦;无房的人很痛苦,有房住的也痛
苦……
    另一个框架是福利经济学的框架。近年来,关于
幸福和快乐的经济学研究突然转热,出版了大量专
著,也实践了大量的统计调查,做出实证研究。福利
经济学总的来说是在传统功利主义哲学框架内开展研
究,把生活中更多的要素纳入所谓个人效用函数,从
主观效用角度来论证问题。这不失为一种有力的进
路,但仍然面临很多严肃的哲学批评。
    我读过罗素的《幸福之路》,纵横捭阖,洋洋洒
洒,令人十分佩服。他从人类普遍的不幸谈起,然后
转向论述积极的幸福。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给人
无尽的启发。于是。我也决定写这么一本结构稍为松
散的书,从中国人常有的不幸谈起,夹着讨论福利经
济学的理论进展,从各个角度拷问幸福观念,通过现
实的社会问题把讨论引向积极的、正面的、崇高的
幸福。
    本书即将杀青的时候,我读到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伯特著的《撞上快乐》。他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入
手,分析快乐的成因和过程,写得非常精彩。然而。
追求幸福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心理问题,但对于中
国人来说,则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
中国社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才有可能谈论中国人的
幸福,单纯的心理调节恐怕远远不够。
    写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对幸福问题“开放式”
思考的过程。我没有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
有这样的结论。只是让这个概念敞开地接受各种知
识、各种实践的检验。这本书不是对幸福问题的学术
研究,也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一些对幸福进行论证的理
论资源。因为我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和批
评,从追求幸福这个终极目标,回落到过好每一天的
日常幸福生活。
    为了真正深入了解幸福,*好的办法,是研究幸
福的反面。不幸越多.幸福就越少,真正准确的幸福
指数,其实也是“不幸的指数”。因此。本书的主要
部分论述各类元素的缺乏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分别
讨论健康、生活、金钱、工作、教育、家庭及时尚等
等要素,在不同层面参与幸福感形成的过程,以及在
现实中,它们又往往存在程度不等的缺失,从而给人
们带来不幸的感觉。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幸福呢?这正是全书想要研
究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的,也许
永远都没有答案。
    这本书没有结论,也不可能有结论,只是对中国
人的幸福的一个开放式的探究。
    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学术专著,
也借鉴了一些网上的评述和案例,得到了很多老师、
朋友的关心帮助。其中郑娟给了我*直接的支持,上
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为我提供了财务上的便利,李华
芳向我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广州社科联的张丽蓉则对
我表现出*大限度的宽容,允许我把书稿一拖再拖。
还有更多朋友的名字,恕我无法一~提及,但都会铭
记在心。
    由于学养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还希望读者朋友
不吝指正。
   城市的幸福感与吸引力之间的悖论具体到人们的
生活中,就是对于融入大城市还是留守中小城市的
选择。
    小张和小邓的选择代表着40岁以下人群的主流
倾向。不管是对于原来是生活在城市里,还是从中小
城市甚至农村进入大城市的居民而言,大城市的核心
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提供更大的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
机会。
    然而,另有针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显示,近
年来,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中小城市的年轻人的数
量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推
进得快速而全面,西部地区的西安、成都、重庆等城
市在5年之间基础设施和私营经济发展状况有了质的
飞跃;东部的苏南、浙江沿海及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城
市的规模也今非昔比,生活便利程度与大城市之间不
再天差地别。而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等核心城市就业竞争激烈,房价飞涨,交通拥挤不
堪,如要在其中落脚,需要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与
之相反,中小城市不仅生活压力较轻,在环境、人际
关系、生活节奏等方面也能给人以更多的满足感,以
至于幸福感。因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着多元的价
值观念,选择以中小城市作为安家之地。
    还是在针对丽江的调查中,留居在那里的青年人
陈×说道,她选择丽江的理由是因为一个故事:传说
有一位纳西老太太每天在四方街边上绣花,慢悠悠
的。今天绣一朵,明天看还在绣那一朵,有路人不明
白了:“您为什么每天总绣一朵花呀?”老太太头也
懒得抬:“慢慢绣啊,人从生到死就一段路程,为什
么要赶得那么匆忙?”小陈强调,在丽江的生活带给
她的是价值观的转变,让她体会到金钱与社会地位并
不是幸福的必需品。
    在幸福指数排行榜上仅次于丽江的厦门带给它的
居民的是相似的感受。“在厦门,时间就是用来浪费
的”,厦门人觉得这是对他们的城市的*高评价。让
他们自豪的另一种说法是:厦门人见了面,首先问的
决不会是*近在忙啥、在哪里发财,而是*近在玩什
么。外来的游客看到每天午后家家户户在门口街边摆
上桌椅、沏上功夫茶、慢悠悠喝茶聊天的场景时,对
于这个城市的好感也直线上升。
    “你相信人有今生前世吗?我觉得我上辈子是这
里的人。”这个矫情的女人,就为了这个虚幻的想
法,抛弃了一切,远离家乡,从此在这个地方安居了
下来。——艾尔是一个30岁的年轻女子,原本也是
厦门的一个游客,却因为对于这个城市一见钟情而彻
底地留了下来,并且为她的这个第二故乡写了厚厚的
一本书,向人倾情推荐它的美丽。她在书中如此表述
自己离开北京选择厦门的理由:
   我时常想起这段话:“不要为生命忧虑
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
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
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
比飞鸟贵重得多么?……你们哪一个能用思
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
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
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
一朵呢!”
    我还清楚地记得**次看到这段话的时
候心里的震惊和感动,在太多的曰子里人们
已经忘记了生命本身的美丽和神奇,忘了我
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如此悠游自在像天上
的飞鸟和地上的野草,忘了我们很多时候可
以静静停下来欣赏和赞美这个世界:蓝色的
天空,白色的流云,那些神奇的各种姿势带
着各种奇异香味的花,风中飘荡的温柔的气
息,黄昏那一抹斜阳,静夜那清凉的月
光……
    我们全忘了,我们匆忙而焦虑,仿佛那
只蒙了眼睛的驴,只知道绕着某一个东西打
转,却忘了问问“为什么?”更忘了其实可
以停下来,将脸上的布揭开。
    有一天,我揭开了那块布,离开了我的
磨盘,来到了这个地方。



作者简介

p>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知名青年经济
学者,专攻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