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70602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9
- 出版时间:2007-12-01
- 条形码:9787307060234 ; 978-7-307-06023-4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从大企业角度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力图揭示大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方式,尝试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对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大企业健康成长,有助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本书强调规范性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一些实例分析。
目录
节选
nbsp; 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则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也就越
强;没有一流的企业和产业,就没有一流的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经济
发展潜力。大企业在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规模优势决定了它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大企业的大规模研发、大规
模生产、大规模营销和大规模投融资不仅促进了企业公司法人制度
的形成和科学管理制度的诞生,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区域产业结构
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进程,加快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步伐,拓宽了
区域专业化协作的领域和空间,从而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
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区域市场体系的内在稳定
性。因此,对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
的新课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要研究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依赖经济、法律、
管理、系统工程等诸多学科和领域的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这也
决定了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必然是一项跨领域、跨学
科的交叉融合型研究。本书着重从大企业角度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问题,力图揭示大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方
式,尝试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对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的机理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大企业健康
成长,有利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文章
强调规范性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一些实
证分析。
本书共分九个部分:
1.绪论。从大企业的组织特点及其经营方式的本质特征分析
人手,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揭示了当前进行大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对近
十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普查和分析,总结了我国对大企业和区
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简析了本书的研
究主题、研究范围及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而阐述了本
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和创新之处。通过这部分的分析与说明使得本书
的研究主题和框架明确而清晰。
2.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分析。这部分首先对企业
的基础理论、企业组织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
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大企业成长相互促进的主要因素进
行了理论探讨。这些基本理论的明确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
础。
3.大企业与区域生产要素分布。本部分从大企业的外部规模
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研究人手,对大企业与区域生产要素集
中、大企业与区域企业网络以及大企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关系进行
了系统分析。从理论上揭示了大企业与区域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大企业与区域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相互影响的原因、方式和效果。
4.大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本部分从创新理论和区域创新系
统的组成人手,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大企业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
动因以及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而且对大企业以区域创新系统为
平台,促进技术扩散的路径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大企业
通过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和方式。
5.大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本部分首先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
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社会分工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人手,系
统分析了大企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式和效果。
大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理,通过协作关系,把大量中小企业纳
入组织分工体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对生产力布局和内部组
织结构进行调整,引导产业组织结构从“散而乱”向“专而联”
发展,为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6.大企业与区域市场调控。本部分从大企业在区域市场中垄
断结构和垄断行为的辨析入手,对大企业与区域市场体系的关系进
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企业作为区域产业龙头和社会
中介力量,协同政府对广大中小企业组织进行调控的目标、方式和
绩效进行了系统研究。
7.大企业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统筹区域
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以及时代背景,对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
不平衡发展进行了简要评析,指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的必然
选择。本书对大企业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作用
体现在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促进区域公平分配两个方面。
8.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部分对大企业的发展战略
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进行了系统
研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大企业是制定区域发
展战略目标、体现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重要依据,同时大企业也是
区域战略布局的主要对象,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保障。
同时,区域的自然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区域形象、区域
品牌和区域文化等,也是大企业制定和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关键因
素。
9.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分析。根据大企业
发展历史、地域分布、产权类型、产品结构和市场导向及其区域分
布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本部分选择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和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在逐层展开上述内容结构体系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本书在以
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1.对我国的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
理论研究,从空间分布、创新系统、产业调整、市场调控、统筹发
展和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大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对完备的框架体系。
2.力图从市场控制力的角度对大企业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大企业的本质特征、组织特点和经
营特性,剖析了大企业的成长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外部经济性,进而
揭示了大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基本方式。
3.从市场体系入手,利用scP分析方法,对大企业与区域市
场体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指出,区域市场调控的重点在两个
方面:一是对大企业的区域垄断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控;二是对大企
业的市场控制力进行适当引导,使其能协同政府对广大中小企业组
织进行调控。不仅如此,本书还对区域市场调控的目标、方式和绩
效进行了系统研究。
4.系统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进路径,深入研究了统筹区
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背景和目标,并在以上基础上指出大企
业对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挥行业龙头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二是通过繁
荣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公平分配。
5.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大企业在促进区
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作用,但区域和行业的差异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
阶段的不同对这种作用的影响较大。与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大企业对
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6.站在战略高度,从企业和区域的不同视角,提出了有利于
大企业健康成长,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基
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大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
大企业既是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质量的主力军,也
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大企业的发展关
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制定产业组织政策,建
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企业的社会负担,支持企业轻装前进,
鼓励大企业放弃大而全的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理,通过
协作关系,把大量中小企业纳入组织分工体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
的要求对生产力布局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引导产业组织结构
从散而乱向专而联发展,为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
作用方式。①三次产业结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
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配**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
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产业的劳动
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现递增
趋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一般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
过以下六个阶段:
**阶段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在此阶段绝大部分人口从
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技
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第二阶段是以食品、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化
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逐
渐提高,市场逐渐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个时期的产业主要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重化工业迅速增长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非农业劳动
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
*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增长达到
较高的速度,大型制造企业迅速发展。这个阶段的产业大多是资金
密集型产业。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
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进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
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生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
泛发展,区域和区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
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社会投资领域主
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
本特征。
其中,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就是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区域由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阶段。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产业创造财富
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在工业
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
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
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既是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三次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
第二产业总量增长很快,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将导致第二产业在
GDP总额中的比重很快增加,但劳动力转移受阻,大量的劳动力
滞留于低效率的**产业,城市化水平难以提高。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从任何一个阶段
向更高阶段的发展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
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可能同时具有前一阶
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些特征。
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各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技术进步、劳动力的部门转移以及相
关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是影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弹性
一般来说,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小于l,意味着随着人们收入
的增加,购买该产品的比重将下降,则该产品市场将处于相对萎缩
状态,生产该产品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将下降。反之,当产
品的收入弹性大于l时,意味着该产品的收入弹性越高,生产该产
品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提高越快。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断变化的。各
产业产品需求弹性的较大差异及其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随
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当人们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用于
这类产品的支出比重会下降,即当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后,**产业
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需求开始转向服装、各种日
用品、耐用家电,甚至汽车、住房等第二产业产品上,第二产业产
品的需求弹性不断增加,带动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
-
曾国藩的经济课
¥33.2¥6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19.4¥68.0 -
经济学反思
¥17.8¥56.0 -
国富论
¥9.7¥35.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国富论
¥16.7¥58.0 -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与制度发展概论
¥16.0¥50.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38.7¥58.0 -
文化经济学
¥22.6¥60.0 -
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
¥19.4¥68.0 -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
¥23.1¥69.0 -
资本论
¥30.3¥59.8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37.4¥6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4¥35.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中美贸易摩擦:怎么看 怎么办
¥16.7¥58.0 -
思考.快与慢
¥51.4¥69.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1.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