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402256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07-12-01
  • 条形码:9787040225617 ; 978-7-04-022561-7

本书特色

本教材紧密结合中药类和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实用性、技术的先进性、实例的代表性,既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药制剂的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分析手段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的程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同时,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各类化学成分分析、体内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为了体现中药制剂分析本身的特点,强化学科性质,突出课程重点,本教材对有些内容进行了简化、删除和合并,以减少与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等课程的重复,并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力求增加本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全国各中医院校长期从事教学的一线资深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 本书紧紧围绕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及原理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为十章,**章绪论介绍了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内容、特点、意义等;第二、三、四、七、九章对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内容、中药制剂的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以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的程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五、六、八、十章对中药指纹图谱、各类化学成分分析、体内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书后附有实验部分,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查阅。 本书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概述 一、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二、中药制剂分析的内容 三、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 四、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五、中药制剂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特点 第二节 药品标准 一、中国药品标准 二、外国药典简介 三、药品标准的统一 四、国内外药品标准比较第二章 中药制剂鉴别 **节 性状 一、基本内容 二、主要中药剂型性状要求 三、物理常数 第二节 显微鉴别 一、中药制剂显微鉴别特点 二、中药制剂显微鉴别制片方法 三、显微化学法 四、显微鉴别要点 第三节 理化鉴别 一、化学反应法 二、微量升华法 三、色谱分析法 四、毛细管电泳法 五、光谱法第三章 中药制剂检查第四章 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第五章 中药指纹图谱第六章 中药制剂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第七章 各类中药制剂分析第八章 体内中药制剂分析第九章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第十章 中药制剂分析中新方法与新技术简介实验部分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的一般知识附录参考文献彩图
展开全部

节选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的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发编写了此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作为其中之一,被评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
应用性学科。本课程是中药类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开设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
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熟悉常用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及
含量测定方法,了解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制定方法,为研究和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紧密结合中药类和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内容的系统
性、方法的实用性、技术的先进性、实例的代表性,既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对中药制剂的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分析手段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的
程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同时,为了加强学科之间
的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各类化学成分分析、体内中药制剂分析及
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为了体现中药制剂分析本身的
特点,强化学科性质,突出课程重点,本教材对有些内容进行了简化、删除和合并,以减少与中
药药剂学、中药化学等课程的重复,并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力求增加本教材的可
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也是本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
内容的选择上将充分考虑“方法、剂型和成分”的代表性、实用性与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培养
层次和培养要求,分别编排了单项验证性实验、综合验证性实验及综合设计性实验三种类型
的实验。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章绪论由蔡宝昌、张淑蓉编写;第二章中药制剂鉴别由谢晓
梅、王义海编写;第三章中药制剂检查由张梅、张明昶、陈丹编写;第四章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由
彭新君、曾元儿编写;第五章中药指纹图谱由蔡宝昌、热娜编写;第六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
成分分析由张玉萍、张兰珍、宋小妹、赵磊编写;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由张振秋、尹华、张
丽编写;第八章体内中药制剂分析由孙晖编写;第九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由潘金火、陈勇
编写;第十章中药制剂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简介由贡济宇、李会军编写;实验部分由张丽、张
淑蓉、袁丹编写。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药科大学刘文英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阚毓铭教
 授的悉心指导,两位教授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等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保证
教材质量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得到了各编委所在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
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学者及各高等中医药院校
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蔡宝昌
    2007年7月

第八章
    体内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尤其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其药效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服
用中药制剂后的生物样品中化学成分分析,可阐明其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为
中药组方机制研究及新药处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促进中药制剂剂型及质量控制指标的改
进,从而推进中药制剂现代化的进程。
    **节生物样品种类、采集、制备和贮存
    生物样品是指来自于生物机体的各种体液及组织的样品,包括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胆
汁、胃液、胰液、淋巴液、脏器及组织样品,其中常用的是血液(血浆、血清、全血)、唾液、尿液及胆
汁。
  一、生物样品种类、采集及制备
  (一)血样
  血样包括血浆、血清及全血,主要用于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及临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
研究。
  1.血样的采集
  供测定的血样应能代表整个血药浓度,因而应待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样。可从动脉、
心脏或静脉取血。动物实验时,直接从动脉或心脏取血*为理想,对于人,通常采取静脉血。根
据血中药物浓度和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一般每次采血1~5 ml,动物实验时,采血量不宜超过
动物总血量的1/10。采取静脉血通行的方法是用注射器直接从静脉抽取,然后置试管中;有时
应用毛细管或特殊的微量采血管采集。
  2.血样的制备
  测定血中药物的浓度,通常是指测定血浆(blood plasma)或血清(blood serum)中的药物浓
度,而不是指全血(除非特殊情况下使用全血)。血浆、血清的化学成分与组织液相近,内含药物
可直接与组织液接触并达到平衡,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比全血更能反映作用部位药物
浓度的变化,与药物的临床作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所以血浆和血清是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样
本。全血(whole blood)含有血细胞,药物在血细胞内与血浆中的浓度比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变化;同时,血细胞膜及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妨碍药物浓度的测定,故全血药物浓度不能作为
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
     (1)血浆的制备将采集的血液置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合后以2500~3000 r/min离心
5~10 rain使与血细胞分离,所得淡黄色上清液即为血浆。
    常用的抗凝剂是肝素(heparin),肝素是一种含硫酸的黏多糖,常用其钠盐、钾盐。肝素能阻
止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肝素是体内正常的生理成分,
因此不至于改变血样的化学组成或引起药物的变化,一般不会干扰药物的测定。通常1 ml血液
需用肝素0.1~0.2 mg或20 Iu左右(1 mg相当于126 Iu)。实际应用时不必准确控制肝素的加
入量,在取血前可取少量肝素钠溶液置试管等容器内,旋转试管,使肝素钠溶液均匀分布在试管
壁上,干燥后加入血样,立即轻轻旋摇即可。其他抗凝剂是一些能与血液中的ca结合的试剂,
如EDTA、枸橼酸盐、氟化钠、草酸盐等,它们可能引起被测成分发生变化或干扰测定,所以不常
使用。
    (2)血清的制备将采集的静脉血液置试管中,放置0.5~1 h。由于激活了一系列凝血因
子,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血液逐渐凝固,然后用细玻璃棒轻轻剥去凝固在试管壁上
的血饼,再以2500~3000 r/min离心5~10 min,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为血清。
    血清比血浆的分离慢,而且制取的量约为全血的20%~40%(血浆为全血的50%~60%),
因此多数研究者常用血浆进行分析测定。若血浆中含有的抗凝剂对成分的测定有影响时,则使
用血清样品。尽管血清的获得是经过“凝血”过程,但主要的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及其
他成分均与血浆基本相同,只是血浆多含有一种纤维蛋白原,而血纤维蛋白几乎不与药物结合。
因此,将血纤维蛋白原以血纤维蛋白形式被除去后所得的血清与含有血纤维蛋白原的血浆中的
药物浓度通常是相同的。目前,作为血药浓度测定的样品,血清和血浆可任意选用,并且测定药
物浓度的分析方法也可相互通用。但无论是采用血浆还是血清,现有的文献、资料所列的血药浓
度,都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药物总浓度(游离的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总浓度)。
    (3)全血的制备将采集的血液置含有抗凝剂试管内,保持血浆和血细胞混合在一起即为
全血。
    若需专门测定平均分布于血细胞内外的药物浓度,则应使用全血样品;某些情况下由于血浆
内药物浓度波动太大又难以控制或血浆待测药物浓度很低无法测定时,可考虑使用全血样品。
    (二)唾液
    一些药物的唾液药物浓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测定唾液药物浓度代
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监测,唾液样品也可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唾液是无损伤性取样,易收
集。    ’
    唾液是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个主要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体。每天分泌大约1200 ml,在
静息时,腮腺和颌下腺分泌的唾液占唾液总量的90%,腮腺分泌水和一种催化淀粉分解的唾液
淀粉酶,舌下腺与颌下腺分泌黏液质和浆液质的混合液,这些腺体由外颈动脉供血,在管系统中
血液流向与唾液流向相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控制血流和腺体活性。
    1.唾液采集
    采集应尽可能在刺激少的安静状态下进行,一般在漱口后15 min收集。用插有漏斗的试管
接收口腔内自然流出的唾液,采集时间需要10 min。需专门收集某一腺体分泌的唾液时,则需特
制的器械(如引流腮腺分泌液用吸盘)分别收集。采集混合唾液也可采用物理(如嚼石蜡片、小
块聚四氟乙烯或橡胶、纱布球等)或化学(如酒石酸、硝酸毛果芸香碱)等方法刺激,使在短时间
内得到大量的唾液。采样前用一些方法刺激唾液流速的优点:①缩短采样时间;②唾液pH值
变化范围小;③刺激后所得的唾液,其唾液一血浆分布比率的个体差异小。由于唾液药物浓度
有时会受到刺激方式的影响,应注意选择。
    2.唾液的制备
    唾液样品采集后,应立即测量除去泡沫部分的体积,然后以3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
可以直接测定或冷冻保存。离心分离操作,不仅可以排除去唾液中黏蛋白的影响,也可除去唾液
中残渣或沉淀物对药物测定的影响。
    (三)尿液
    采用尿液样品测定的目的与血液、唾液样品不同。尿药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
物尿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并可推断患者是否违反医嘱用药,同时根据药物剂量回收研究
可以预测药物的代谢过程及测定药物的代谢类型(代谢速率)等。体内中药成分清除主要是通
过尿液排出,这些成分以原型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等形式排出。尿液中中药成分浓度较高,收集
量可以很大,收集也方便。目前药物代谢物组学的研究多以尿液为样品。
    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含氮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尿素)及盐类。
    尿液样品采集的是自然排出的尿液。尿包括随时尿、晨尿、白天尿、夜间尿及时间尿几种。
测定尿中中药成分时应采用时间尿(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的尿液),时间尿以外的尿不可能推断
全尿中中药成分的排泄浓度和总量。因此,测定尿中中药成分的总量时,将一定时间内(如8 h、
12 h或24 h等)排泄的尿液全部贮存起来,并记录其体积,取其一部分测定其浓度,然后乘以尿
量求得排泄总量。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同时尿液中药物浓度的改变不能直接反映血药浓度,
即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差;受试者的肾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排泄,因而。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
集尿样;婴儿的排尿时间难于掌握,尿液不易采集完全并不易保存,这些都是尿液样品的缺点。
    (四)胆汁
    胆汁是药物的主要排泄系统。胆汁中中药成分的浓度监测可以阐明药物的胆汁排泄率及药
物的体内动态特性。由于胆汁分泌是连续性的,胆囊实际上是胆汁的储藏库。多数动物有胆囊,
但大鼠无胆囊,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胆汁收集的主要方法是胆汁引流。动物通常用大鼠,将大鼠用乙醚麻醉后,做胆管插管手
术,等动物清醒后给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收集胆汁至药物排泄完全。记录胆汁体积,测定胆汁
中的药物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和排泄分数。
  二、生物样品贮存
  由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如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采集大量的血液样品,药物
代谢及排泄研究需搜集不同时间的尿液,受分析速度的限制,往往不能做到边采样边测定,就需
要将部分样品贮存。冷藏或冷冻保存是*常用的方法,冷冻(贮存温度低于一20。(2)既可以终止
样品中酶的活性,又利于稳定贮存样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