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聚方.药征及药征续编-(精编增补版)

包邮类聚方.药征及药征续编-(精编增补版)

1星价 ¥15.8 (7.9折)
2星价¥15.8 定价¥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7299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07729917 ; 978-7-5077-2991-7

内容简介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类聚方》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选出220首方剂,并以方为类目,汇集仲景相关论述,并附以自身经验体会。《药征》收载药物53种,本着“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加减,引之于证,则其本功可以知也"的思想,对每味药物首先标明功效,继而选录伤寒方证作为药物功效的证明(考征),并辨别方证伪误(互考),表达个人观点及实践经验(辨误)。《药征续编》,收载89种药物,所循体例一仍《药征》。

目录

类聚方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加葛根汤
 栝蒌桂枝汤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乌头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苦酒汤
 桂枝甘草汤
 半夏散
 桂枝甘草附子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戎盐汤
 葵子茯苓散
 苓姜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甘枣汤
 苓桂五味甘草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姜味辛夏汤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茯苓泽泻汤
 泽泻汤
 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猪苓汤
 猪苓散
 牡蛎泽泻散
 八味丸
 栝蒌瞿麦丸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不试方十八方
药征与药征续编
药征
药征续编
展开全部

节选

nbsp; 言
    一、中国医学东传与日本医学本土化努力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经朝鲜赴日本,携带物品中有
医学典籍《明堂图》,这是中日医学文化交流*早的纪
录。隋唐时代,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西海使”(隋时
称“遣隋使”,唐时称“遣唐使"),积极引进中国文化。
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医疾令"之后,日本
完全模仿中国以改进本国的医事制度,对日本医学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753年底,鉴真大和尚第六次东渡日
本成功。鉴真本人及一些精通医学的随行人员携带大量
中药、医书等,对日本医学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试考察藤原佐世于885年~897年间编成的日本国家藏
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便可以知道中国医
学著作在隋唐时代已经大量传入日本。即便894年正式
废止“遣唐使”,中国医学典籍作为商贸物品仍源源不
断输入日本,两国之间的医药学者、僧侣也不断往来。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医学及医药著作一直是日本医
学界学习研究的主体。
 在全面接受中医药学的基础上,从16世纪末开始,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医学思想创新、使中国医学“日本本
土化"的努力。在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以中
国医学为基础,参以日本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的具
有日本特色的医学学术体系。在汉方医学兴起与发展进
程中,因师徒授受及学术观点的差别,出现了不同的学
术流派,主要有“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
在“明治维新”以后,这种医学与流派统称“汉方医
学”。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商船将西欧医学著作传入
日本,发展较为迅速,这种医学被称为“兰医”,后来
被称为“西洋医学"或“西医”。
    1487年,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李东垣、朱丹溪
学说,12年后回到日本,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书立说,
极力推广李朱之学。由于当时日本医家限于汉语水平,
难以接受李朱的深奥理论,故其学说一时未能普及。直
至其弟子曲直濑道三于京都讲学行医,收授门徒800余
名,李朱学说才影响到日本全国各地,被称作“后世
派”。曲直濑道三所著《启迪集》,上溯《内经》,下及
诸家,强调《内经》理论必须与辨证论治原则有机结
合,以“类证辨异”为目标,阐述临床各种疾病证治。
曲直濑道三的多种著述,在文字上力求通俗,以便于日
本医家之阅读,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以倡导医学思
 想之革新。在其倡导之下,医家对李朱学说进行了有选
择的吸收与运用,从而使日本医学逐渐摆脱了“局方医
学"的局限,进入了自由发展的中兴时期,由此开启了
日本医学本土化的阶段。此一时期的“后世派”医学,
以《黄帝内经二》为基础,以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医学
为主导,注重辨证论治,提出了简明切要的临证诊疗原
则和方法。
    17世纪初,日本学术界掀起了儒学复古思潮,受
此影响,医学也积极主张复古。名古屋玄医首倡“依仲
景之意,而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后藤艮山力主恢复汉
唐古方,提出“一气留滞论",不拘泥于中医基本理论
和辨证论治学说;香川修庵独尊张仲景《伤寒论》,使
当时医风为之一变,“古方派"由此兴起。“古方派”特
别推重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伤寒论》。在众多遵奉仲景
学说的医家不断努力之下,古方派逐渐盛行日本,产生
了巨大影响。吉益东洞是古方派的代表人物,他推重张
仲景《伤寒论》,力倡“实证亲试",注重实效,提出
“万病一毒论”,主张不拘病因,随证投药;认为百病必
根于腹,为了寻找毒气凝聚的指征,注重腹诊。《伤寒
论》是中国医籍里《内经》思想介入*少,重视临床观
察与实践,自成体系的著作,通过四诊所得,可以直接
处以相应方剂,所用方药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这些特
 点决定了《伤寒论)》必然受到古方派医家的重视,张仲
景学术必然成为古方派学术体系的核心。古方派医家推
重张仲景《伤寒论》,更多的是对实证精神的追求与简
化理论的需要。对于广大习医者而言,仲景学术更便于
理解和应用。这些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当时以至近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自18世纪初开始,望月三英、和田东郭、福井枫
亭、山胁东门、有持桂里、浅田宗伯等许多医家,主张
在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中,博采历代各家之长,不执一
家一派之论,是为“折衷派”,亦称“考据学派”。作为
早期考证学派的学者,望月三英向日本医学界介绍了多
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著作。此后,作为著名的考据
学派大家金瘗七朗、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
伊泽兰轩、喜多村直宽、森立之、山田业广等一批考证
学者,在博览医籍的同时,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家尤其
是乾嘉时期学者的著作,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考
据学派队伍,他们对中国医籍进行的校勘、注释、辑
复、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考据学派的学术特点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中国历代医
籍,不拘一家之说;重视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
训诂)的研究;在临床诊疗中,不拘流派之见,注重从
实际疗效出发遣方用药。这一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
 学方法,在当今日本仍有巨大影响力,对中国从事中医
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人也有重要启发。
    由于日本医书大都出自中国,非通达汉文不易诵
习,故长期以来,日本医界不少重要人物多出于精习儒
学的世袭之家。中国医籍的内容,特别是阴阳五行、脏
腑经络、五运六气学说,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
经报使等理论,日本医家阅读与理解都相当费力。经过
曲直濑道三、后世派医家及考据学派的不懈努力促,日
本医学家对中国古典医籍的理解日益深入,研究日益精
深,为中日两国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古典医籍奠定了很
好的基础。
    二、生存危机与自我身份认同
    1609年9月9日,位于日本平户的荷兰商馆落成,
标志着日本与荷兰确立了正式通商关系。欧洲近代科学
其中包括医学亦搭乘荷兰商船到达日本,日本人称其为
“兰医"。西方医学从此开始在日本传播,早期主要是
“荷兰流外科",即简单治疗金创与疮疡的外科治法;至
19世纪,眼科、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已基本形成。
    在此期间,汉方医学古方派正在兴起,其注重实证
的思想与西方医学暗合,因此古方派里关注和热衷“兰
医"者甚多。如山胁东洋,积极主张将“兰医"的某些
 内容融入汉方医学之中,开“汉兰折衷”之先河。恽铁
樵曾经慨言:  “西学东渐而后,为西医者类勇猛精进,
为中医者类固步自封。”(《群经见智录·灵素商兑》)谁
能逆料“兰医”的迅猛发展,终将对汉方医学构成挑
战,乃至于危及其生存呢?
    1868年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确立“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殖产兴业"三大方针,以西方为样板,
开始全面实施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医学界“灭汉兴洋"
的重大变革,正式拉开序幕。自1868年至1875年初,
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植和发展西方医学,当西医
羽翼渐丰时,公开宣布取缔汉医。日本汉方医学界从此
踏上呼吁抗争、救亡图存的艰难征途。
    日本自隋唐开始的千余年中国文化接受过程中,日
本医学界从完全模仿到结合实际,逐渐产生了本土化意
识,如“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都表现出不同
于中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与风格。当汉方医学面临西方医
学威胁与挑战,汉方医学不得不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定,
于是才用“汉方医学”作为自我标志,并与中国医学划
清界限。“汉方医学”与“中国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医学系统。如1891年
汉方医学为争取生存合法化,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是:
“允恭帝以降,有汉医流传到国内,迄今已达1470余年
 之久,上疗历代帝王之病,下救亿万黎民之苦。特别是
在学术上,增加了与天然、地势、气候、风土相应的自
身的一些特色,与现在中国运用的汉医,在方法上已有
不同。因此,其名虽为中国传来,而其实已蕴涵着大
巳、少名二尊所创医道之遗风,所以称其为日本特有的
医法,亦无不可。"(转引自《日本汉方医学》,潘桂娟、
樊正伦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
页)。
    三、《皇汉医学)》与《(皇汉医学丛书)》
    1927年6月,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二》**卷
出版,距1875年9月首次研讨汉医救亡对策的“汉方
六贤人集会”已隔50余年,此间所历,慷慨悲壮,困
顿踯踣,难以具述。《皇汉医学·自序》真切表达了汤
本求真著述动机:“无如举世之人竞以欧美新医相矜炫,
汉医之不绝如缕,此余所为日夜悼叹者也。既以稍明此
学,不忍终默,窃欲振而起之,故不揣浅陋为是书,以
俟天下具眼之士。"《皇汉医学》全书三卷,洋洋57万
字,征引中日医籍百余种,大要在于阐发仲景学术。
    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
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汤本
 求真先生将自己的心血凝聚在《皇汉医学二》上,若联系
当时汉方医学惨淡境况,不难感受此中直面时局的悲壮
情怀,以及对自我身份渊源之珍重。皇者,大也。《诗
大雅·皇矣二》:“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皇汉,犹言大
汉,*早指汉朝,其后泛指华夏汉民族。汉班固《西都
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皇
汉医学”这一名称,表明汤本求真对日本汉方医学所自
出,尤其是对仲景学术的渊源认同。
    感谢汤本求真先生为其书取名为“皇汉医学",让
我们找到当时一度淡漠了的民族自信、自尊与自豪。当
此书于1930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翻译出版时,  “皇汉医
学”一词的出现,使中国医家隔海东望,看到作为独立
于中国医学之外的另一种医学体系的存在。陈存仁先生
曾赴日访求古籍,回国后将许多日本医家所著医学著作
结集一起,于193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冠以《皇
汉医学丛书》之名,更是明白无疑地表明了对“皇汉"
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汤本求真先生尊崇中国医学,故称
“皇汉医学”,乃是立足彼邦而称我华夏,所指乃是我中
国医学;陈存仁先生所言“皇汉医学”,却有借他人之
言以唤起国人自尊自强自信之意(当时中国中医界同样
面临生存危机,中医学术体系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断
质疑)。上海中华书局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版汤本
 求真《皇汉医学二》与陈存仁《皇汉医学丛书》,从内容
上看《皇汉医学丛书》,全部是日本医家著作,具有迥
别于中医学术的独特风格,则此种语境下的“皇汉医
学”,已隐隐有“日本传统医学”的味道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汉方医学虽然源于中
国,但在长期发展中,终究还是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成为有别于中国医学的“汉方医
学”,或称“皇汉医学"。这就像从一棵柳树上折下一根
枝条,扦插入土并成长起来之后,它就成长为一棵挺拔
自立的柳树了。正由于此,当年《皇汉医学》、《皇汉医
学丛书》及其他日本医家著作的在华出版,对中国中医
学术的发展也才具有更为积极的影响与有益的借鉴作
用。禀承陈存仁先生遗意与《皇汉医学丛书》始刊本
意,本次《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本的出版,仍着重
于介绍日本医家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学术成果。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日本医家的学术著
作,为中医学术研究与发展、为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提供宝贵借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
    2007年11月10日
 前    言
    吉益东洞(1702—1773),名为则,字公言,号东
洞,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承前启后之中坚人物。
他认为医学有疾医、阴阳医与仙家医三个流派,只有扁
鹊、仲景所行疾医之道*为正宗,故秉承并弘扬仲景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精神,极力倡导实证亲试,极
力反对虚言玄揣。
    基于此,从《伤寒论二》与《金匮要略》中选出220首
方剂,并以方为类目,汇集仲景相关论述,并附以自身经
验体会,名之日《类聚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
几无涉及,即便六经亦无所取,主要依凭腹诊、方证,
着意凸现“方证相对"之学术主张。此乃东洞翁深入钻
研仲景学术,而突破条框藩篱的创新性思想结晶,对此
后古方派医家乃至整个日本汉方医学界影响深广而久远。
    《药征》收载药物53种,本着“夫欲知诸药本功,
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加减,引之于
证,则其本功可以知也”的思想,对每味药物首先标明
功效,继而选录伤寒方证作为药物功效的证明(考征),
并辨别方证伪误(互考),表达个人观点及实践经验
(辨误)。“品考"一项,简述药物产地及品质优劣,其
 中对日本所产药物的强调,显示出了当时汉方医学界在
药物“本土化"方面的努力倾向。
    □井□(1733—1815),名□,字大年,号琴山,
先后师从古方派医家香川修庵、山胁东洋、吉益东洞,
认为东洞翁取扁鹊之言,据仲景之术,斟酌古今,开二
千年之眼目,乃医家正统。“征之于日用之事实,试之
于日用之证候”,  “窃补先师之遗"而作《药征续编二》,
收载89种药物,所循体例一仍《药征》。   
    此三书切实贯彻了东洞翁“实证亲试”的精神,互
相呼应,互相补充,展示了独特的遣方用药理念和丰富
的临床实践经验。
    以方证逆测药物功用,实则实矣,然不免拘泥之嫌;
将药物功用与诸医功过一决于仲景门庭,亦不免局限之
弊。□井□坦言某些方药功效“在于成方妙用如何而已,
不必在于取一味,一味之功则又无所以取其征者”,如
《药征》之“当归、芎劳”条,《药征续编二》所列79味无
可取征之药物,即体现了此种研究方法所必然面临的困
境。抑或东洞翁力挽虚言玄揣之偏,不意矫枉过正之举
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唯在读者善取而已。
    徐长卿

 互考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
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掺人,而非
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
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
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日: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
也。由是观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
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条下,
故不复赘焉。
    辨误
    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
无特操之甚也?书日: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
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叹。圣哲之言,信而有征
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
姜辛夏汤条日: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
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
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日:
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
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
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
 为则从事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
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
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
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者思诸。
    品考
    细辛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判
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不可不辨矣。
当归  芎劳
    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劳者,其所主治,不可的
知也。今不敢凿从成方而用焉,是阙如之义也。
    辨误
    本草以当归、芎劳治血,为产后要药。为则按:仲
景氏治血方中,无此二药者多;而治他证之方中,亦有
此二药,如奔豚汤、当归羊肉汤、酸枣仁汤类是也。由
是观之,不可概为治血之药也。
    品考
    当归江州伊欺山所产,其味辛,同汉土所产。而
和州所产味甘,此以粪土培养之者也,不可用矣。孙思
邈日:无当归,以芎劳代之。今试尝和州当归,其味大
不似芎劳也。伊欺当归则似焉,故用之也。
 芍药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
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征
    桂枝加芍药汤证日: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日: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日: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日: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日: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日: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日: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日:咳逆。
    大柴胡汤证日:心下满痛。又日:呕吐而下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