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漕运.群体.社会-明清史论集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16052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1
- 出版时间:2007-12-01
- 条形码:9787216052153 ; 978-7-216-05215-3
本书特色
本论文集选择了30余篇论文,由浅入深地探究中国古代的诸多社会历史问题。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漕运研究系列论文,二是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理解,三是研习随感。漕运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所收入的有关漕运的文章基本属于经济史的研究成果,从学术价值来讲,客观评价,多是有学术创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内容简介
《漕运·群体·社会:明清史论集》选择了30余篇论文,由浅入深地探究中国古代的诸多社会历史问题。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漕运研究系列论文,二是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理解,三是研习随感。漕运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所收入的有关漕运的文章基本属于经济史的研究成果,从学术价值来讲,客观评价,多是有学术创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目录
节选
终是动手编辑了这部论文自选集,但一直犹豫、惶恐。原因主要
有三,一是在自身的学术生涯中,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即以自选
集的形式结集出版,似乎有些妄作总结的意味;二则近年来,自己一
直在进行学术转型,即从原来的经济史研究转入社会史的研究,努力
拓展学术视野,希望写出更有价值的成果,与同行构成对话;三是回
首既往的学术道路,已有的成果不乏缺憾,因此缺乏集中展示的勇
气。但历史系统一的学术文集出版规划让我盛情难却,感激之余,细
细想想,将以往的成果做一个了断,汇集成册,日常也好警示自己做
出更好的成绩,岂非一桩好事。整理过程中,确实更加明了自己的不
足以及日后努力的方向。
二十年的学术研究,多半时间投入到了古代经济史领域,其中尤
以清代漕运费时为多,这是我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吴量恺先生
的指导下,精心选择和确定的一个课题,这个选题在我进入学术领域
之后,成为了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引领我由浅入深地探究中
国古代的诸多社会历史问题。劳作之余,常由衷地感怀指引我进人
学术殿堂的吴量恺先生。也常想起师兄周积明先生在同桌研读时对
我的点拨:选题一定要有很好的可延续性。多年来,我不仅谨记他们
的恩泽,而且不断地把他们给我的许许多多,传达给我的学生们。
漕运的研究,大体以《漕运与中国社会》一书的完成和出版而告
一个段落。虽然拙著出版之后,仍发表了数篇关联文章,但皆为零碎
思考。《漕运与中国社会》的成稿,受益于我博士学位的攻读。1994
年,我成为了熊铁基先生的**届博士弟子,在熊先生的精心指导
下,我确立了“漕运与中国社会”的学位论文选题,恰逢教育部将这
一选题列为“九五”人文社会科学的青年基金项目,于是,借两股东
风,一就二便,将多年思考的漕运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做了一个较
为全面的思考。
此集收入的有关漕运的文章基本属于经济史的研究成果,从学
术价值来讲,客观评价,多是有学术创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同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两度前往北京,
数月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包括中国**
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材料。这两个方面是我在漕运问题研究中颇感安
慰之处。但对于《漕运与中国社会》一书,我始终不甚满意,主要问
题在于,我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去把握漕运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
但因为当时自身的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的素养不够,并且全书仅从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制衡等几个大的方面观照漕运与社会的关系,没
有进一步深入社会的基层和深处,因而,是书的不足也便显而易见
了。不过,这也便使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和志向,就是在条件成熟的
时候,重写《漕运与中国社会》,或从一个更为具体的视角,切入漕运
领域,真正运用社会史的范式,揭示漕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这个愿
望的实现确有了一个很好的契机,2006年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推进
漕运研究的平台。
近年来,对我学术研究触动*大的,莫过于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和
国内学术界的动向。一批学人在不断深化、细化学术研究领域的同
时,又不断促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如今,多学科交叉下的史学
研究可谓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大概是从上个世纪的*后一年,我在
接触了大量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之后,学术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并决意实施自己的学术转型。转型的过程大致费时5年,文集中收
录的这个时期的论文,大致反映了转型中的一些思考。转型是必须
的,作为一名学者,如果脱离学术发展的主脉,不能站在一个合理的
学术平台,与学术界不断进行对话,那么其学术研究是不具有生命力
的。不少学者喜于标榜自己的研究属于无人研究的空白之域,屑于
开拓性研究,然其成果始终不能与学术界形成对话,这种研究便在研
究基础和学术意义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这种研究也无法实现真正
的学术创新。
其实,许多人对于学术创新存在误解,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别人没
有做过的研究或者成果不多的研究,便为创新研究,殊不知,这种创
新或为浅层创新,或者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近二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可谓日新月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
势,其中*为主要的原因,一是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对接,二
是国内学术研究强烈的转型需求。显然,这一时期国内学术领域所
遭受的国际学术发展潮流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国内学术界在国
门封闭三十多年之后,重新审视国际优秀学术成果的时候,发现我们
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和方法,还是视角与基点,甚至于材料的运用,竟
然如此的狭隘。于是,在大量接受海外学术思潮的同时,学人们纷纷
改进学术研究的路径,力图使自己的研究与国际接轨。尽管不少学
人由于种种原因,仍固守原来的阵地,甚至排拒一浪紧随一浪的学术
潮流,但一批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成功地促成了自身的学术
转型,或直接以后来居上的姿态,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
于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其中,这些学人孜孜以求的便是不断的学术
创新。
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学术发展便无从谈起。然而,“学
术创新”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可能是不少学人经常挂在口头却鲜
有认真思考的问题。学术创新有其特定的内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
特性。学术创新是一种素养,一种自觉。以史学研究为例,学术创新
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内涵:
**,必须与学术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并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
对于学术界(尤其是自身耕耘的学术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时代脉搏
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把握,否则便易导致重复劳动或保守的学术理念;
同时,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的学术范式予以重视,这是学术研究取得重
大进展的重要标志,科学的发展一直就是在新范式与旧范式的不断
更替中前行的。
第二,广泛涉猎或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动向,对于
史学研究而言,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极
大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史学研究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
域、更新研究范式;其实,近年来史学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的、
具有开拓意义的成果,无不得益于相关学科的启迪和交互渗透。
第三,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是深化学术研究、不断开拓学术
领域的前提条件;明确地确立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建构解决问题的
论证体系,是当前史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转型的环节,人们往往习惯于
提纲式的研究路径,在一个完整提纲的设定下,完成为我所用的材料
的填充和取舍;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非解决问题的良方,相反,在这
种庞大而宽泛的体系中,人们更多的是只见框架建构而鲜见深人的
发掘,只见对于历史的勾勒而鲜见对于问题的解析和理论的提升。
第四,学术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对话意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
上,我们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可对相关研究形成修正、补充,或者推翻、
取代,这些需要在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学术观点的明确提
出,形成与已有研究成果和学术体系的交流,这对于学术的发展具有
极大的推进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惯于标榜自己的研究是如何的具
有开创意义,如何具有填补空白之功,这种研究并非不好,但是,其
一,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说是完全脱离了前人的研究;其二,没有
“对话”的研究,与传统小农经济中的小块土地耕作无异。脱离大的
学术研究环境,又怎能对整个学术发展形成助益。
第五,必须要有开阔的材料视野,材料收集、整理、运用是史学研
究的基础,任何史学成果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环节;但是,史学研究长
期基于对传世文献材料的理解和挖掘,这不存在错误,因为传世文献
(尤其是传世经典文献)是我们考察那个时代的主要依据。但是,客
观地说,一个时代留存后世的绝非仅仅只有传世文献,换言之,传世
文献只是那个时代流传后世众多实物的一种。因此,我们在研究历
史问题的时候,必须全方位地收集材料,诸如地下出土文物、地上遗
存实物、民间文书、口传资料等等,都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审视某一
段历史。今天的历史研究,不少成果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通过广泛的材料收集和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给史学
研究带来了生命活力。
学术研究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态势下,才能取得不断发展的成就。
但是,学术创新必须避免三种倾向,其一,学术研究中贪图新异,以标
新立异为终极目标,如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套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直接搬用新的研究范式;大量使用新概念、新名词等,但缺乏实
质性的新的内涵,这种创新只是形式上的新,无异于学术创新的废
品;其二,抱残守缺,不问学术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无视学术界对于相
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孤芳自赏,这种现象近乎把玩学术;其三,排斥、
抵抗史学研究中大量相关学科的渗入和新的研究范式的冲击,致使
其研究离学术发展的主流越来越远。
当然,学术创新还有许多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倍加关注和
解决的,如在引进国际学术研究中新的范式的同时,我们如何建构好
本土化的学术体系;在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如何使史
学研究能够始终保持本学科的特色;在不断的创新中,如何发扬史学
研究的优秀传统,等等。
此论文集选择了30余篇论文,虽然只是这一期间所发表成果的
一部分,但确是我着力较多之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漕运研究系列论文,二是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理解,
三是研习随感。
漕运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这些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其
一,从总体上条缕中国漕运,总结其特质,具体论证了“漕运”的定
义、漕运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动因、漕运发展的阶段特征;其二,漕运与
古代政治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漕运与集权政治的关系以及漕运吏治、
漕运改革、漕运秘密组织等问题;其三,漕运与社会制衡的关系,从籴
与粜、赈济灾荒等政策措施,揭示漕运在社会调控与制衡方面的功
用;其四,漕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漕运与农业发展、小农
经济及商业经济的关系;等等。
明清社会群体是我近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术研究的重心,通
过对于社会群体生存状况及其互动关系,审视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
动。研究中,力求从社会史的视角,运用多学科交叉,进行深层次考
察。文集中选取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士人群体与官僚群体。如对于
《明经世文编》编纂群体、复社士人群体和岭南士人群体的研究,通
过对其时代背景和行为特征的考察,把握明清之际士人的价值取向、
救亡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
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对于明代阁臣
寿龄的研究,以寿龄为切人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考察
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
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论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
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
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阁臣群体是明代政治生活中*具特色的景象
之一,选文从明代阁臣的入阁与在阁资格、籍贯分布与履历、人阁年
龄与任阁职时间和阁臣群体的机缘关系等方面,考察了阁臣群体的
构成特征,揭示出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及其与明代政治的律动
关系。
研习随感,则是近年来笔者在史籍阅读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对
一些问题的感想,多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理论版。这一组文章不成
体系,但也都集中于明清时期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中。一直有一种
强烈的意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要对同行们有所启发、有所助益,同
时,还应该以一种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感受你的研究和
心得,否则,仅有严谨而艰涩的表达,便会藏在深闺人难识了。文集
中收录的随感,多与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关联,如《晚明社会一
个特殊的经世群体》、《明代储才养望之所》、《儒释之间——古代士
人双重人格的另一种表现》等皆属此类。
四
文集中收录了数篇我与他人的合作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
合作者都是跟随我学习多年、共同研讨学术问题的学生。《(明经世
文编)编纂群体之研究》一文是我与冯玉荣的合作,《寿龄与政治:明
代阁臣的寿龄及其影响因素》一文是我与唐洁的合作,《明代翰林院
的政治功能》一文是我与唐金英的合作,而《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
的行为特征及其内在动因》、《明代财政的症结:中央与地方的政策
执行差异》、《明代地方财政结构及其社会影响》等文章,则是我与赵
秀丽的合作。此外,近期与洪早清合作的《明代阁臣构成的主要特
征》、与肖丽红合作的《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以及与袁阳春合作的
《晚明复社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思想》,也都收入了文集。尚有一些成
果,因有其他考虑,暂未收入此集。这是我近年来着力在硕士、博士
中建构社会群体的研究团队的体现,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学生在
参与研究中提高学术素养”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在硕士与博士的培养中,深感作为一名导师的重要作用
和实际意义。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一是
责任心,导师的责任意识和态度、时间和精力的投人程度,直接关系
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
学识和能力;三是导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进步速度与程
度。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研究风格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
地把学生纳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对于学生的选题、阅读资料、思
路和构架、思想和观点,包括学术规范,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氛围和形
式。这种方式对于初入学术殿堂的学生十分有效,学生往往能够在
共同研讨中,迅速感知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大致路径,并在研究能力
上发生显著的变化。当然,我们必须杜绝导师在不付出任何劳动、强
行挂名学生研究成果而有违学术道德的做法。同时,我们也反对那
种一味标榜不占用学生的劳动成果,其实是置学生学习与科研于不
闻不问的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近几年进行学术转型的同时,我规划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课
题——明清社会群体与社会转型(包括社会力量与地方社会变迁)。
在思考与研究的同时,我几乎把所有没有形成相对稳定学术兴趣点
的学生,都纳入到这个研究体系中,形成一个共同研讨、共同成长、逐
一考察明清时期各重要社会群体的格局。目前,在培养的硕士与博
士研究生中,已有十数人在分别研究明清历史上的大小群体,由于同
时代各群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学生们的研究都不是
孤立的,相互之间形成了诸多的交接点,于是,大家有了许多共同的
话题和直接的对话。我坚信,在不久的时间内,将有一批颇有意义的
学术成果面世。我也将在这样的一个学术氛围中,实现自己的学术
目标。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问之路漫漫,自二十年前
踏入史学之园便不敢有所懈怠,好在这条路走得虽不轻松,但并不孤
独,既有前贤提携扶助,复有同侪交流激励,加之有弟子共灯下读史,
每有所得,不必奔走相告,常得人分享,深感为学之乐、为师之乐。固
步自封、敝帚自珍乃治学者大忌,只固守一方小小的天地便只能是井
底之蛙,此次将部分研史心得结集出版,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个
交待,更是为了求救于方家,粗疏浅陋自所难免。好在,来日方长。
明代阁臣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
[提要] 明代内阁阁臣群体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
性的中央官僚群体,其不同的时空组合、性格组合、文化组
合、经历组合以及人生关系组合,衍生出了若干受人关注的
特征。本文在详考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明代阁臣群体
的入阁与在阁资格、籍贯分布与履历、入阁年龄与任阁职时
间和阁臣群体的机缘关系四个方面的特征,从侧面揭示出
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及其与明代政治的律动关系。
明代内阁制始于永乐初,内阁阁臣群体人数众多①,所处的位置
和所履行的职责至为关键,其所蕴涵的巨大政治能量对明代的政治
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活动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发生着广泛深刻影响。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中央官
僚群体,不同的时空组合、性格组合、文化组合、经历组合以及人生关
系组合,必然会衍生出若干受人关注的特征。
一、阁臣入阁与在阁资格特征
1.“非翰林不入内阁”
阁臣的入阁,*初并未严格地循资格和品秩。朱棣初即位,亲擢
解缙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参机务,而入直文渊阁前,黄淮为中书舍人,
胡俨为桐城知县,金幼孜为户科给事中,皆不是翰林官员,《明史》亦
云:“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①。考证史料,天顺以
前,对于人阁者是否具有翰林院官的经历并无严格计较,永乐以来的
23位阁臣中,有9位入阁前没有翰林官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宣德
开始,人内阁者基本上为翰林官,自宣德至天顺二年,人内阁者21
人,只有王文、薛碹、李贤三人不是翰林官出身。天顺二年,“李贤奏
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②。此
后,这一条件成为朝臣人阁的基本原则。有明162位阁臣中,入阁前
没有翰林官经历的只有23人,其中有11位出现在崇祯中后段的特
殊时期。可以看出,自天顺二年李贤之“奏定”到崇祯中期以前,只
有刘宇、曹元和杨一清三人非翰林出身,杨一清是由于通达政务和边
功卓著人阁,而刘、曹则是因厚结刘瑾入阁。
2.“官必以尚书为尊”
从品秩来看,朱棣亲简的七位阁臣中只有解缙和胡广是正六品,
其余五人皆为从七品,他们升为正、从五品是永乐二年兼辅太子之后
的事。从永乐十四年开始,阁臣先后晋殿阁大学士:
十四年四月,广进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闰正月,命
荣、幼孜皆为文渊阁大学士。
终永乐之世,只设文渊阁大学士,华盖等殿不复设,亦不设公、孤
之官,阁臣虽晋大学士,官仍不过五品。仁宗即位,阁臣的地位开始
提高,史载:“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复置三公、三少。①”“增设谨身殿
大学士,命太子少傅杨荣建之。其序次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
殿、文渊阁、东阁。凡六大学士至今因之,而文华殿则不常设。”②接
下来便是快速的升赏,《殿阁词林记》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仁宗立,以文渊阁大学士杨荣等辅导久,积有年劳,乃命升
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具兼前职。杨士奇为礼部
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起前左春坊大学士兼学士黄淮为通政
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四人具掌内制。内阁带三品官衔始
此。九月,加士奇少保,仍兼前职;荣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
幼孜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位至三孤始此。……十一
月,士奇复进少傅,兼职如故。洪熙元年正月,淮进少保户部尚
书,士奇进兵部尚书,幼孜进礼部尚书,具兼大学士如故。内阁
带尚书官衔亦始此。③
对于仁宗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阁臣的品级从正五品提高
到从一品、正二品,地位已超过六部尚书(正二品),有研究者作了这
样可信的分析:一是杨士奇等人在永乐初年即进入左右春坊,有近二
十年辅导太子、共度艰危的经历,君臣之间建立了较深的感情,朱高
炽即位后要以此表示感谢;二是朱高炽刚即位,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情
况,急需网络人才以巩固自己的权位,*可靠的人当然莫过于供职于
自己身边的旧臣;三是深知自己的统治经验不足,需要寄望于傅保;
四是感到阁臣们的官阶、地位与其所从事的重要工作极不相称,在权
力结构中定位模糊,阁臣很容易受到攻击,这对皇帝权威的维护和帝
位的巩固极为不利。所以,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
-
中国近代史
¥14.3¥39.8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万历十五年
¥15.3¥26.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8.8¥25.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资治通鉴
¥12.2¥35.0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1.5¥3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7.0¥76.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4.7¥29.8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10.1¥35.0 -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15.7¥42.0 -
帝国的终结
¥21.4¥68.0 -
不忍细看南宋
¥15.7¥49.0 -
史趣(书里书外的历史)
¥1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