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170934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0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117093460 ; 978-7-117-09346-0
本书特色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作者任应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黄帝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成。
内容简介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黄帝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性质。主要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的文献渊源、成书年代,引用的古代文献,校勘、注疏,分类及《黄帝内经》的专题发挥、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以及怎样学习《黄帝内经》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黄帝内经》的心得,而且是从中医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学术的梳理和历史研习《黄帝内经》文献的总结。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节选
“《内经》研习拓导”的作者任应秋17岁学习中医,他的启蒙老师原是位
经方学家,故授以《公余六种》、《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任应秋
由于深受“先穷经、后证史”的国学学习方法的影响,于是提出增加学习《灵
枢》、《素问》的请求。即在他治学之初,就非常注重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
研究。
任应秋读书很注重方法,光绪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学政的张之洞所
著《辅轩语》一书对他的治学方法影响颇深,书中强调“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
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书中还
特别推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从中总结出治《内经》的门径。
任应秋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首先从章句入手,再从理论体系的层面
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不仅贯穿了训诂、校勘、疏证、读破等基本的文献整理
方法,而且还对其进行了类分、语译、提要、索引等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在这
方面的成果享誉国内外,为此他也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和中医文史学科
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和他在哲学界的朋友一起倡导并开展了多学
科研究《内经》的实践,并主编了《黄帝内经研究论丛》一书,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青睐。遗憾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内经学》撰写计划没有来得
及实施。
本书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某《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
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
《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学习的意义。任应秋面对大多学
习中医的年轻人不能通读《内经》,即使是研究生要独立地读懂《内经》也非
易事的现实深感焦虑,他认为要想研究中医学或成为名中医,没有《内经》
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成功的,中医学的发展也必须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进行。这是任应秋之所以要在《内经》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下功夫的重要
原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经》的文献渊源、《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引
用的古代文献、《内经》的校勘、《内经》的注疏、《内经》的分类、《内经》的专题
发挥、《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的理论体系、怎样学习《内经》等。这些内
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内经》的心得,而且还包括了他从学术的层面
对《内经》理论进行的梳理和对历史研习《内经》的文献进行的系统总结。这
些不仅是今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而且在中医学文献研究的方法
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
任廷革
2007年10月
(一)《素问》、《灵枢》的书名
《素问》之名,*早见于公元三世纪初期张仲景的《伤寒论·自
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
胪》、《药录》。”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个名称都
没有改变。为什么要叫《素问》呢?林亿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
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干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
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
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林亿等人认为,具备了气、形、质的
人体,有生以来,便不免有种种疾病发生,故为“问答”以发明之。杨
上善早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把自己整理的《黄帝内经》,迳称为
《黄帝内经太素》。“素”作“质”解,这一意义是可取的。早在《管
子》的《水地篇》也说:“素也者,五色之质也。”用现在的语言来理
解,《素问》是研究人的质体、生理、病理等内容的文献,可以说《素
问》的含义是唯物的。
《灵枢》共有三名,*早叫《针经》,《灵枢》**篇《九针十二
原》中说“先立《针经》”无异乎就是它的自我介绍。次又叫《九卷》,
即《伤寒论》仲景自序所云。到了晋代,皇甫谧又叫《针经》,他在
《甲乙经·自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
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到了唐代,
王冰才开始叫“《灵枢》”。王冰注《素问》,在两处都引用自《灵枢》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几句话,在《三部九候
论》引用时称“《灵枢》日”;在《素问·调经论》引用时称“《针经》
日”。于是《新校正》云:“详此注引《针经》日,与《三部九候论》注两
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日《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
经》也。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
不全,故未得尽知也。”(见《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句注)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因其书仅有九
卷,故称之日《九卷》。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的,故又称之日
《针经》。这两个名称都比较简单而易于理解。至于为什么要叫
《灵枢》,马莳的解释是:“《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
乃至神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灵枢注证发微》卷首)张
介宾解释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类经》一卷“类经名
义”)王九达说:“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
天论》‘欲若(今本作如)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
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
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
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
以上诸家的解释,读之仍令人不得其要领,便引起日人丹波元
胤的鄙视。他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
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丹波氏虽持
鄙视态度,而于《灵枢》实际的含义,仍不得其解。
据我看来,《灵枢》既名《针经》,而其主要内容亦确是研究经
脉、俞穴、营卫气运行以及各种刺法的,因此它的命名应该是从针法
方面来考虑的多,这比较合乎情理。诸家的解释,除丹波元胤外,都
抓住了这点,并都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为其解释的依据。
如:“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
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
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
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
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
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
矣。”这一段讲的是针法的枢机和机要,临床用针,手法能娴熟到这
样得心应手的程度,确乎应该是个高明的针法大家,而且把针刺的
枢机亦描写得*惟妙惟肖。诸家据以解释《灵枢》的枢,也是正确
的。不足的是他们解释得并不透彻,反而神秘化了,“灵枢”本来的
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
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日《灵枢》。
(二)《素问》、《灵枢》卷篇的演变
《素问》、《灵枢》两经的书名,大略如上所述。再谈谈两经有关
篇卷的演变。《甲乙经》皇甫谧自序和《隋书·经籍志》都说《素问》
是九卷,看来《素问》*早的卷数就是如此。全元起的注本,宋以后
就亡佚了,但据宋臣林亿等的《新校正》所注,仍为九卷,兹将日人丹
波元简据《新校正》所载全本的卷篇次第抄录于下。
卷**(凡七篇):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今为“三部九候
论”)、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经合论(今为“离合真邪论”)、调经.
论、四时刺逆从论(从“春气在经脉”起至篇末,余在第六卷)。
卷第二(凡十一篇):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诊要经终论、八正
神明论、真邪论(重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末有“经络论”)、骨
空论(自“灸寒热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齐论”末)、气穴论、气府论、
缪刺论。
卷第三(凡六篇):阴阳离合论、十二藏相使、六节藏象论、阴阳
脉解、长刺节论、五藏举痛(今为“举痛论”)。
卷第四(凡八篇):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
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逆调论、痿论。
卷第五(凡十篇):五藏别论、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
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
卷第六(凡十篇):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形论、刺疟
论、刺腰痛论、刺齐论(今“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论、针
解、四时刺逆从论(仅“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一段)。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任应秋(1914一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
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
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
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
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
表论文2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
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
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
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
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对中医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主
要反映在他对《内经》学术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经》理论体系的疏理与
挖据;二是对《内经》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
中医手诊图释
¥9.4¥28.0 -
温疫论
¥2.8¥5.0 -
黄帝内经.灵枢
¥17.6¥52.0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4.5¥10.0 -
问中医几度秋凉
¥38.2¥59.0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9.6¥58.0 -
中医诊断全书
¥18.7¥59.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3.1¥68.0 -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93.6¥260.0 -
医疗再生:日美现场报道
¥16.5¥3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5.2¥12.0 -
黄帝内经素问
¥8.5¥25.0 -
中医入门
¥7.6¥10.0 -
漫画黄帝内经(上)
¥39.3¥89.0 -
漫画黄帝内经.下册
¥35.0¥79.0 -
海上丝绸之路基本文献丛书: 南方草木状·桂海虞衡志·浙東紀游草
¥28.0¥90.0 -
中医学:做自己的中医2
¥23.4¥59.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4.4¥38.0 -
生理学
¥24.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