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乔读史
读者评分
4.1分

包邮李乔读史

1星价 ¥8.8 (4.9折)
2星价¥8.8 定价¥1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9条)
940***(三星用户)

不错,值得推荐

《李乔读史》包括痛史记忆,平心论人,人海深处,文化清影4部分内容。《李乔读史》由李乔编著。痛史记忆这部分包括:宋金时代的留发不留头;“笔挟风霜”的《点将录》;九千岁;奏章上的“奴才”;炮烙之刑起于何时——与柏杨先生商榷等

2017-04-11 19:55:58
0 0
lih***(三星用户)

很好的一本书

这一套书质量非常好。史学随笔。旁征博引,文章多有现实意义而感。

2016-11-25 16:31:4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203154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07-11-01
  • 条形码:9787212031541 ; 978-7-212-03154-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近两年来写的,也有几篇是修改过的旧作。本书分四卷,**卷痛史记忆,第二卷平心论人,第三卷人海深处,第四卷文化清影。

节选

nbsp; 序

    故纸者,古籍也。在相当程度上说,故纸是史书的代名词。我国

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唐代又发明了雕版印刷

术,书从手抄本而变为印本,仅以唐代以来流传至今的史书而论,

即可谓汗牛充栋。南宋高斯得有诗谓:“故纸高泰山,不值一杯水。”

(《耻高存稿》)有趣的是,此老字不妄。但仅就这二句诗的表面意义

而言,未免是妄言。当然,这也是此老发的牢骚而已——他曾任职

史馆,后又在秘阁校勘古籍,不知多少故纸眼前过!但是,他忧国忧

民,条陈时弊,却屡遭挫折,空将热血付东流;先后遭到史嵩之、贾

似道、留梦炎等权奸的排挤,有志难伸。南宋灭亡后,隐居乡间,郁

郁而终。如此看来,他痛心疾首,把故纸说的一钱不值,实在也是情

有可原。不过,牢骚毕竟是牢骚。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几乎终日与故

纸打交道的人,我看“故纸高泰山”,中有暴风雪,也有月明时。故纸

里有君王驾驭术,有千年孤臣泪,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重复过无数次的轮回,有炎黄先辈们的大智

大勇,有思想启蒙者的呐喊呼唤,有能工巧匠创造的灿烂文明……

一言以蔽之:故纸里有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

    可以说,加盟本丛书的几位文友,都是故纸宝藏的取宝人,而

且是数年、数十年如一日,挖宝不止。虽然,王学泰先生、伍立杨先

生,上大学时读的并非历史专业,但对故纸堆也是情有独钟,他俩

写的大量读史随笔,是读者熟悉的。现在由我出面,请各人编一本

读史随笔,以《故纸风雪》名之,他们均欣然参与,我想这应当是读

 者所乐见的。故纸堆包含的内容太多了!但*重要的是历史教训。

好在加盟本丛书的朋友,都是身具历史忧患意识者,在他们的笔

下,能读出历史的悲怆、苍凉,故我以《故纸风雪》名之。我们正处在

历史转型期。读一读这些读史随笔,对于我们认清过去,走向未来,

应当是有益的。

    王春瑜

    .    2007年5月23日于牛屋


满纸沧桑,满纸清雅

    ——谈赵珩和他的书

    赵珩原来无名,我觉得,他现在成名了。因为他写了两本,在我

看来可以在人们的书架子上长久地立得住的书。一本是谈饮馔掌

故的《老饕漫笔一一近五十年饮馔摭忆》,一本是谈近五十年来社

会文化变迁的《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有了这两本书,

赵珩在林林总总的历史文化随笔写手中,可以算是一位卓然特出

的人物了。

    他写的东西有点像邓云乡,谈琐细的历史,如数家珍,而文情

之清雅,又似乎胜过邓云乡。云乡公是我的忘年交,他故去时,我

心中悲叹:广陵散今绝矣。但看了赵珩的书,便觉得不只是薪火相

传,而且大有积薪之概了。作为文化散文,赵珩的文章在许多方面

可与余秋雨比肩,而文笔之老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之深厚,

似乎又要超过余先生。赵珩的文章,写的多是自己的闻见所及,亲

身经历,但却常将眼光放远,前及辽远的古代,不仅有杨街之、孟

元老写洛阳伽蓝,写东京梦影的风致,也有一点太史公通古今之

变的遗音。

    赵珩是书香子弟,有颇深的家学渊源,曾祖是清朝大吏赵尔

丰,曾伯祖是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父亲是当过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的

文史专家赵守俨先生。赵珩家的友朋宾客,多是儒林耆旧、学界名

宿,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赵珩本人,与朱家□、王世

襄、启功、张中行、周绍良等许多文化大家都是忘年交。如此家世,

 如此交谊,促成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独特领悟。读他的

《老饕漫笔》,特别是读《彀外谭屑》,总让我有种感觉,这大概是只

有世家子弟才写得出的书,就像《红楼梦》必须是生活在王府贵族

圈里的曹雪芹才能写出一样。历史上有战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

我觉得赵珩也有点公子味道,但又很难说他像谁。赵珩就是赵珩,

我想用一个自造的名词来称呼他,这就是:“传统文化遗民”。

    赵珩的书虽然多谈晚近之事,但传统文化底蕴极厚,不仅对历

史掌故和传统文化知识顺手拈来,而且文笔渊雅,古意纵横。赵珩

是个传统文化的杂家,他懂碑帖,懂书画,懂京戏,懂古代风俗,懂

古代地图,更懂古来的烹饪饮馔。他的懂不是浮泛的浅知,而是内

行眼里的门道。他的这些杂学,他对这类看似不在主流的杂项学问

的偏爱,颇有一点朱家□、王世襄先生的余韵。对于大的历史问题,

赵珩似乎研究得不多,但却也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如评论历史人

物,他颇懂得钱钟书先生所提倡的“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

中”之法,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因而总能获得对古人的思想行为

的正确理解。

    例如,清初大思想家顾亭林晚年择友时,不光考虑政治操守,

也考虑学术文化上的认同,以及个人习性的相近。对此,赵珩评论

说,近百年来的学者,对顾亭林以及和他同时代的士人们行谊的

审度,一直离不开单纯用“政治操守”这把量尺,结果总是局限在

“君臣”一义上,而不顾其他一切复杂纠缠的人情物理关系。他写

道,“用这样一个导源于乾隆朝修《贰臣传》之际的‘阐释架构’,来

评价亭林以及其他清初的人士,不但有欠公允,也是不符合于从

历史本身来说明历史的准则的”。赵珩所言,当然不是说顾亭林衡

人择友时不使用“政治操守”这把量尺,而是说他不仅仅使用这把

量尺,同时还考虑到了其他因素。赵珩这样来评说顾亭林,实际是

考虑到了当时历史情况的复杂性,考虑到了人的多面性,而他的

这种考虑,无疑是符合于“从历史本身来说明历史的;隹则”的。赵

珩对顾氏的论说,应当说是精当和公允的,不但矫正了以往的有

简单化倾向的是非标准,也廓清了人们心理上惯有的“英雄都是

清一色的”的迷误。

    赵珩不但懂很多传统文化,有时还身体力行,按古人之法行

事。俗人寄寓寺庙之中,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奇特现

象。对此,赵珩不仅做了研究,还先后在二十余座寺庙里寄寓过,

以体验这种古风。赵珩并不信佛,他寄寓寺庙,是因为懂得文学崇

尚性灵,故效仿古人到远避尘嚣的寺庙中陶 冶气质。赵珩送人礼

物,常送题字的扇面,这也是一种古风。扇面上的字都是他自己用

端庄秀美的小楷题写的,写的大都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种交

谊方式,显然是古代文人之习。赵珩不仅仅是个传统文化的观察

者、研究者,还是个躬身效法古人的实践者,所以我说赵珩是个

“传统文化遗民”。当今急速变化的社会,使许多传统的东西渐渐

逝去;生命法则,又使真正懂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

少,而赵珩却精力健旺,用他一肚皮的学识,把那些已经逝去或行

将逝去的东西讲得富有生机。从这个意义上,我又要说赵珩是个

“传统文化遗民”。

    富有历史感的人,爱怀旧的人,大抵写出来的忆旧文字,常常

透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或蕴含着对一去不返的时光的怀

恋,或包含着对不堪回首的岁月的谴责。但这种怀恋和谴责,大都

是含蓄的,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赵珩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浸透着这种

哀伤。《彀外谭屑》中的《幻园补记》一文*为典型。幻园,是赵珩家

的一栋住宅和小园,其父祖辈时,许多名人曾到过这里,张学良、陈

叔通、梅兰芳、张君秋、陈半丁、王福厂、徐石雪等,都曾做过访客或

寄寓于此。这里可以说是北京近现代历史的一角。至今犹存却已然

颓败的幻园,是那样深深地唤起了赵珩的无限遐思和感慨,他想到

了《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唐代大历年间长安第宅更迭变易之速的

文字,想到了不知多少古代名园没过几代便化为丘墟。





作者简介

p>李乔,一九五四年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

一丙史系七八级毕业生,现为北京日报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