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帖收藏与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碑帖收藏与研究

1星价 ¥27.4 (4.9折)
2星价¥27.4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gfl***(三星用户)

性价比特别高的书,非常经典

性价比特别高的书,非常经典

2016-05-23 12:44: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82055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5 页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36820555 ; 978-7-5368-2055-5

目录

碑帖之美(代序)
前言
秦汉刻石部分
001 岣嵝碑 无刻石年月,传为先秦
002 石鼓文 约春秋战国时刻
003 秦琅琊台刻石 秦二世元年
004 秦泰山刻石 秦二世元年
005 秦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
006 汉五凤刻石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
007 汉东海郡界域刻石 约西汉宣帝五凤年间
008 汉水衡都尉边达碑 西汉元帝永光二年
009 楚王墓第百上石 西汉武帝元鼎二年
010 汉侍廷里父老惮买田券 东汉章帝建初二年
011 汉七言诗摩崖 约东汉明帝章帝间
012 汉扬量买山地刻石 西汉宣帝地节二年
013 汉莱子侯刻石 新朝王莽天凤三年
014 汉(畜阝)君开通褒斜刻石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
015 汉大吉买山地记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
016 汉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017 汉朝侯小子残碑 约东汉中期
018 汉祀三公山碑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
019 汉中岳泰室石阙铭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
020 汉嵩山少室石阙铭 约东汉安帝延光二年
021 汉嵩山开母庙石阙铭 东汉安帝延光二年
022 汉黄肠石刻字 东汉顺帝永建二年
023 汉裴岑纪功碑 东汉顺帝永和二年
024 汉会仙友题字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
025 汉景君铭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
026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 约东汉安帝、灵帝年间
027 汉石门颂摩崖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028 汉乙瑛碑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
029 汉李孟初神祠碑 东汉桓帝永兴二年
030 汉孔谦碑 东汉桓帝永兴二年
031 汉礼器碑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032 汉刘平国摩崖刻石 东汉桓帝永寿四年
033 汉郑固碑 东汉桓帝延熹元年
034 汉淮源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六年
035 汉孔宙碑 东汉桓帝延熹七年
036 汉仓颉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五年
037 汉封龙山碑 东汉桓帝延熹七年
038 汉华岳庙残碑阴 约东汉末年
039 汉西岳华山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040 汉鲜于璜碑 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041 汉武荣碑 东汉桓帝永康元年
042 汉鲁峻碑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
043 汉袁安碑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
044 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刻石 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045 汉阳三老食堂画像题字 东汉殇帝延平元年
046 汉袁敞碑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
047 汉上庸长石阙题字 约东汉末年

048 汉杨著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49 汉衡方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0 汉建宁残石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1 汉张寿残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2 汉史晨前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3 汉史晨后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4 汉肥致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5 汉夏承碑 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056 汉西狭颂摩崖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7 汉孔彪碑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8 汉杨叔恭残碑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9 汉鄗阁颂摩崖 东汉灵帝建宁五年
060 汉司隶校尉杨淮表纪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
061 汉熹平《易经》残石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062 汉仙人唐公房碑 约东汉灵帝熹平年间
063 汉闻喜长韩仁铭碑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064 汉尹宙碑 东汉灵帝熹平六年
065 汉三老掾赵宽碑 东汉灵帝光和三年
066 汉三公碑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067 汉故议郎前超等题名残石 约东汉灵帝光和年间
068 汉娄寿碑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
069 汉耿勋碑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
070 汉校官碑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071 汉白石神君碑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
072 汉曹全碑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073 汉张迁碑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
074 汉赵圉令碑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
075 汉樊敏碑 东汉献帝建安十年
076 汉孟孝琚碑 约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077 汉益州太守高颐阙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
078 汉射阳石门画像 约东汉末年
079 汉朱君长刻石 约东汉末年
080 汉君车画像题字 约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部分
081 魏上尊号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2 魏受禅表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3 魏孔羡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4 魏曹真残碑 魏明帝太和五年
085 魏范式碑 魏明帝青龙三年
086 魏三体石经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
087 魏王基碑 魏元帝景元二年
088 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吴末帝凤凰元年
089 吴天发神谶碑 吴末帝天玺元年
090 吴禅国山碑 吴末帝天玺元年
091 晋郛休碑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
092 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西晋武帝泰始八年
093 晋皇帝三临辟雍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
094 晋房宣墓志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
095 晋太公吕望表碑 西晋武帝太康十年
096 晋杜谡墓门题记 西晋武帝泰熙元年

097 晋徐君夫人管氏墓志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
098 晋牛登碑 西晋惠帝元康八年
099 晋荀岳墓志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
100 晋石定墓志 西晋怀帝永嘉二年
101 晋司马芳残碑 约东晋初期
102 晋杨阳神道阙 东晋安帝陵安三年
103 晋爨宝子碑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104 晋好大王碑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105 前秦修邓太尉祠碑 前秦苻坚建元三年
106 前秦广武将军碑 前秦苻坚建元四年
107 辽东太守吕宪墓表 后秦姚兴弘始四年
108 大夏真兴六年石马题字 夏赫连勃勃真兴六年
109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
110 宋爨龙颜碑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111 梁瘗鹤铭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112 梁萧憺碑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
113 北魏晖福寺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
114 北魏吊比干文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115 北魏温泉颂碑 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
116 龙门四品之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
117 北魏孙秋生等造像记 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118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约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
119 北魏魏灵藏等造像记 约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
120 北魏霍杨碑 北魏宣武帝景明五年
121 北魏九级浮图碑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122 北魏石门铭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123 北魏南石窟寺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
124 北魏郑文公下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5 北魏论经书诗摩崖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6 北魏观海童诗摩崖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7 北魏百峰山五言诗 约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
128 北魏杨范墓志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9 北魏杨胤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130 北魏刁遵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131 北魏崔敬邕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132 北魏贾思伯碑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133 北魏寇凭墓志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134 北魏李壁墓志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135 北魏张猛龙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136 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7 北魏高贞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8 北魏鞠彦云墓志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9 北魏刘根等冊一人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140 北魏曹望僖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
141 北魏侯刚墓志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142 北魏乞伏宝墓志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
143 北魏介休令李谋墓志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144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145 北魏夫蒙文庆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
146 北魏元显隽墓志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147 北魏邢安周造像记 北魏节闵帝普泰二年
148 北魏苟法袭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149 北魏樊奴子造像记 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
150 东魏代郡太守程哲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151 东魏中岳嵩阳寺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
152 东魏王僧墓志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153 东魏高盛残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154 东魏敬史君显隽碑 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
155 东魏李仲琬修孔子庙碑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
156 东魏李洪演造像记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
157 东魏太公吕望祠碑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
158 北齐西门豹祠堂碑 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
159 北齐赵郡王修寺记碑 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
160 北齐李青造报德像碑 北齐文宣帝六年
161 北齐隽修罗碑 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
162 北齐彭城王高敝碑 北齐武成帝太宁二年
163 北齐姜纂造像记 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
164 北齐陇东王感孝颂碑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元年
165 北齐兰陵忠武王高肃碑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
166 北齐文殊般若经碑 约北齐末年
167 北齐泰山金刚经刻石 约北齐末年
168 北周强独乐为文王造像碑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
169 北周李元海造像碑 北周闽帝宇文觉元年
170 北周张僧妙碑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隋、唐、宋刻石部分
171 隋张通妻陶贵墓志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172 隋龙山公墓志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173 隋苏孝慈墓志 隋文帝仁寿三年
174 唐等慈寺碑 唐太宗贞观四年
175 唐伊阙佛龛碑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176 唐道因法师碑 唐高宗龙朔三年
177 唐东方先生画赞碑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178 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唐武宗会昌六年
179 宋黄公神道碑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80 松江本急就章帖 明正统四年刻本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之美(代序)
拓晓堂
    几年前,我以公务去日本东京,见到了老朋友木鸡室主人伊藤滋先生,伊藤先生是当
今日本一流的碑帖鉴定专家,在国际金石界也非常有名。每有日本之行,我总要去拜访一
下伊藤先生,与他探讨一些关于碑帖鉴定方面的问题。这次与伊藤先生之晤,他馈赠给了
我一部他的新作《(游墨春秋)》。这是一部化高深的碑帖研究为浅显的鉴赏性读物的著作。
其实,只要看一下此书的出版者为“日本习字普及协会”,大约也就可以想象出这本印刷、
装帧均称精美之书的内容了。我虽不通日本语,但伊藤先生行文中所使用的汉字极多,大
略也能看懂书中的说明文字。概而言之,这是一本浅显、有趣的有关碑帖研究的读物。从
那时起我就在想,为何国人不去写出这样一部书呢?为什么国内所能见到的大都是只有高
深的碑帖鉴定、碑帖研究专家才能读懂和感兴趣的书呢?今年初,长安碑帖研究者宗鸣安
先生寄来新著《(碑帖收藏与研究)》的部分手稿请我作序。展卷略读,顿觉前负尽释。因为
这正是我几年来心中企盼良久的那种书,自不免观书而生出许多想说的话来。
    在碑帖的研究与收藏之中,究竟有哪些“美事”、“美感”,为何古往今来总有那么多
人对碑帖如此看重,如此痴醉呢?观宗先生此书,读者也许就能了解到这其中的原因,同
时也可以看出宗先生对这种“美感”追求的历程。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碑帖的资料之美
  碑帖是中国古代因人、因事而书刻到碑石、摩崖、木板之上,又经传拓出来,并得以
广为流传的一种文献记录和书法艺术品。碑帖除了书法艺术的欣赏之外,其内容也包含着
史料价值,这种史料价值往往可以弥补历史研究中的资料阙失,同时也可以印证某些历史
事实。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一传世孤本,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的《(神策军
碑)》,宋代所拓。此碑立于唐宫之内,历来外人鲜有知晓者,拓本也更是难得一见。“神策
军”,唐代宫廷禁军之名,在中国历史文献和典籍中,有关“神策军”的记载十分有限。后
世研究唐代的宫廷禁军制度,此碑拓本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我曾读过一篇关于唐
代禁军研究的文章,是原山东大学王仲萦先生的博士生齐勇锋所撰写的,文中就引用了
《(神策军碑)》的内容作为论据,可谓言之有物。宗先生此书中多有论述碑帖刻石所涉及的
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如果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提示,获取一些资料,自然也就能体会
 到那种从事碑帖研究所产生的美好之处来。
    二、碑帖的鉴赏之美
    中国传统的碑帖传拓技术,已有千余年之久的历史了。碑石、摩崖之刻因传拓而化身
  千百,使广大爱好者、研究者受益。从宗先生这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碑帖收藏者对于碑
  帖的收藏首先要求真。碑帖因其具有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特别是同时也具有市场经济价
  值,于是,就不免会使得逐利者生出邪恶的欲望与手段来。或补碑修字,或翻刻伪造,或
  填墨移拼,或完全臆造。以劣充好,以伪冒真,给一般收藏研究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和困
  难。读宗先生此书,无疑能够获得不少辨别碑帖真伪的方法,使读者免受困惑与损失。收
  藏碑帖求其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碑石,一种刻字,传世拓本总有先后、精劣之别。宗先
  生就是从每一个字,每一道笔画,每一条裂纹,每一个石花的变化开始,教人分析、辨别
  某一碑帖捶拓的年代,拓工的精劣等。*早的碑帖*能较完整地、准确地保存碑石文字的
  书写原貌,也就*有价值。*后,收藏碑帖也要注重碑帖的外在形式,如拓工的技法是否
  精良,字口表现得是否精神,以及装裱工艺如何,是否有历代藏家题跋等。
    在鉴赏碑帖之时,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本身就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也
  即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十年前,本人曾得到一册旧拓本的《(汉张迁碑)》,“东里润色”四字尚存,关于此本是
  否为“善拓”就曾经有过一场争论。1996年夏,我去日本办事,在东京伊藤先生的府上,
  我们摆出了各种资料,讨论、研究此件拓本的真伪与年代。直到晚间的饭桌上,讨论仍未
  结束。数年后,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一次国际碑帖学术讨论会,伊藤先生为大会提交的学
  术论文《(张迁碑研究)》,就是我们这次讨论的结果。这种从研究碑帖中得到的知识与美感,
  是置身其外的人所无法想象到的。
    三、碑帖的收藏之美
    从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开始,历经元、明直至清末,中国碑帖收藏与研究进入到了
  一个鼎盛的时期。学术研究水平大有提高,碑帖收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碑石拓本
  之外,诸如金文、甲骨、封泥、瓦当、砖文、墓志、陶文、造像、画像等实物、拓本,都
  在收藏者的收藏之列。因此,除了精善拓本的追求之外,丰富和完整地占有各类拓本(即
  收藏数量),就成为相互攀比的主要内容。拓本的独有、精善、完整,也就成为收藏家们
  自豪和炫耀的基础。我曾多次在上海拜访过著名的收藏家、学者著砚楼主人潘景郑先生。
  那时,潘先生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了。病卧榻上,起居不便。但每当谈及潘氏攀古楼的碑
  帖收藏时,潘先生的眼睛里马上就会放出光芒来,精神也会马上为之振奋。那种自豪、得
  意、兴奋之情,闻者不难想象出潘先生曾经有过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难忘。这
  种“美”无他物可以替代,这种感觉无他人可以分享。读宗先生此书,时时也能体会到这
 种感觉的存在,这是收藏家们除了物质之外的一种精神追求与表现。
    四、碑帖的艺术之美
    从碑帖中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之美,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
们可以清楚地从当今*具权威的《(中国美术全集)》中看出,碑帖在《(全集)》的书法部分中
占有很大的比例,就足可证明这一点。唐代以前的著名书法作品,大都是以碑帖的形式存
世,很少见有唐代以前书法家的墨迹能传至今日。借以碑帖,后人才得以一睹诸如李斯、
蔡邕、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这些名声如雷大家们的书法艺
术风采。碑石刻石与传拓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像照相术一样,将古代书法家们的作品忠实而
准确地保存了下来。精湛的雕刻技术,绝妙的拓工手法,这样所成就出来的一件碑帖,无
疑就是那种所谓的“下真迹一等”的优美书法作品,也是古代书法艺术家艺术水平、艺术
风格的真实写照。因此,后世的人们才有缘领略到这些艺术家们的书法艺术之美。宗先生
在此书中,对先秦以来存世名碑的书法艺术之美逐一赏评,既有自己的分析与观点,又博
引前贤的妙论以为佐证。使人感到,每读一篇文章,就像品味一道佳肴,滋味各不相同,
美感各不相同。
    2004年夏天,美国华盛顿佛莱尔博物馆的张子宁先生通知我: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举办碑帖展,其中,日本私人收藏家所藏的两本北宋时所拓《石鼓文)》(号称“先锋”、“中
权”),令全世界书法艺术爱好者注目。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在当今中国的民间,对
于碑帖的研究与收藏太过于轻视了,与日本民间的书道界、收藏界对中国碑帖的认知程
度和重视程度相比,不敢说有天壤之别,也是有一定差距的。宗先生的这部书就是从*
基本的、*具体的感觉培养开始,提高一般人对碑帖的欣赏和研究兴趣,从而改变我们
当今这种惭愧和内疚的现状。中国碑帖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内容太深厚了,而
我本人又太单薄、太年轻了。所以,宗先生邀我作序,而我何敢言序,只有写此杂想、杂
陈以为应命而已。
    愿读者能从此书中有所获益。
    2005年6月写干北京
 前言
    碑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碑帖是指用纸张敷在碑石或其他刻字的物体之
上,经过捶拓、施墨,然后影显出文字、图案来的一种艺术品。唐代人的诗中即有“古碣
凭人拓,闲诗任客吟”之句。可以想见,早在唐代时就有碑石拓本开始流传于世了。碑石
拓本不仅是临习写字者的一种范本,也是板印书籍出现之前,人们借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
介。唐开成初年,朝廷刻立儒家经典十二部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于长安务本坊
国子监内,史称“开成石经”。目的就是让学子们所读之书、所写之字有一种规范,避免
错讹流传。据说,当时已有人将石经上文字转拓下来,以便于携带和阅读。今天有些大的
博物馆中,就号称收藏有唐代的拓本。
    碑帖研究是集艺术、史料、文献、工艺以及目录学为一身的一门学问。*早系统地
研究金石碑拓的著作产生于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应该说是
碑帖研究的先驱。自宋以后,碑帖研究日渐兴盛,特别是到了清代的乾嘉时期,碑帖艺
术的研究和金石目录学的研究,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收藏学的角度出发,
并包括文字、艺术诸方面为一体的研究,只有在近代才开始产生。这也是为了适应近代
社会各个层面人士对碑帖收藏、研究的需求而产生的。本书就是尝试着对所选出的碑帖,
从真伪善劣的鉴定、文字内容的考释、书法艺术的欣赏、收藏价值的分析等四个方面来
进行阐述。目的就是使当今从事碑帖收藏和学习书法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对某一
碑帖的各个方面有一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选择是否要收藏,或根据情况来选择适合
自己的碑帖来临习。
    所谓碑帖鉴定,就是根据前人著述中所提供的不同年代拓本的数据、文字损泐情况、
纸张墨色的新旧等方面,来对照自己所见到的碑帖进而分析出此本是明代时所拓,清代时
所拓,近时所拓,或是翻刻而成的。碑帖拓本在旧时被人们称之为“墨老虎”,眼力稍不
济,就会吃亏上当。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信息交流极快。只要多留意看书、查阅资料,
稍加对照,鉴定出新旧拓、真伪刻应当不是什么大问题。
    关于碑帖书法艺术方面的欣赏,本书重点是在文字的结体与用笔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的。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讨论文字的书写变化,赞美书写变形的文字,这都是在文字书写
 艺术(书法艺术)的范畴内进行的。在文字书写艺术之外的文字使用,还是应该以标准的、
规范的写法为好。另外,本书也对碑帖文字中假借字、变形字、异体字以及生僻字的典故
做了一定程度的考释。
    这里所说的“善本”,是套用了古籍版本学上的一个概念。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收藏
对象达到旧而精的标准。所谓“旧”,就是说收藏品中要具有一定的文物性、历史性。所
谓“精”,就是说收藏品的内容要精,制作要精。另外就是要稀有、罕见,海内孤本自然
是**善本。碑帖善本的“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旧”,刻立的时间要“旧”,
唐代以前所刻的碑石*为今人所重视。第二就是拓工要“旧”,宋拓、明拓、近代所拓是
几个不同的层次。当然,不能说近拓本就一定不如旧拓本精,这是另外一个讨论范畴,作
为收藏研究来说,“旧”是善本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碑帖善本的另外一个标准就是要
“精”。“精”包括书法艺术之精,文字内容之精,拓工技术之精等几个方面。一件碑帖,只
要具备“精”与“旧”之中的任意两个以上的条件,就可称此件碑帖为“善本”。同时,也
就具有收藏价值。另外,流传有序,有名人题跋、名人印鉴者,也是碑帖成为善本的辅助
条件。
    我们所说的碑帖收藏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窥视到古人书法的
精神实质、用笔的细微变化,只有从*初的拓本上、*精的拓本上才能看得出来。因为,
只有初拓本上的文字损泐才能*少,字口才能*清晰,也才能更接近原作。碑帖的收藏不
仅追求初拓、旧拓,而且还要求精拓。拓工是否精良,也是收藏者应该考虑的条件之一。
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黄易,常常自己亲自去山间野外访碑、洗碑、拓碑。经他清洗过的碑
石摩崖,拓出了许多前人所未曾拓出的文字。这给研究文字、研究历史者提供了更加完美
的资料。所以,既旧且精的拓本是收藏者*应重视的。第二,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碑帖的
经济价值向来为金石研究者所讳言。这也就造成了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碑帖鉴定书中闭口不
谈价格,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收藏不能尽靠别人馈赠,你要收藏,就得到市场上、
拍卖会上去购买。要购买就得有价格,就得有价格参考。所以,本书就综合了各种信息,
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公允、可靠的价格参考。这样,读者在购买时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参
考值。当然,具体价值还要视具体东西而定,还要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或高或低都有
可能。碑帖拓本的投资性收藏与研究欣赏性收藏,二者虽是有所区别,却也互为联系。如
果收藏者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希望藏品能够升值,但同时他也具备了鉴赏赏的眼光,那么,
其藏品的品位就一定会很高,而且值得人们去欣赏、去研究。同样,如果收藏者的目的是
为了研究而去收集藏品,而这些藏品又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那么,这些藏品
自然会显现出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来。近读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多有叶先生购买碑
帖时谐价再三的情景。如果能把当时这种碑帖的价格辑录出来,对当今碑帖的收藏者、研
 究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中国文人自来讳言经济,自视清高。所以造成了历
史文化研究上的许多阙憾。本书于每篇文后,列出了碑帖在现行市场上的参考价格,这也
是近代金石研究著作中少有的现象,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本书共选历代碑帖一百八十种,重点是在汉、魏刻石之中。在这些碑帖中,有稀罕者,
有常见者,层次各不相同。论说也有简有繁,但还算是言之有物。特别是对近数十年来所
出土的一些汉魏碑石,做了较为详尽的考释。比如《(汉肥致碑)》、《(楚王墓第百上石)》、《(汉
侍庭里父老惮买田券)》、《(汉东海郡界域刻石)》等。对一般读者来说,对刚刚介入碑帖收藏
的人来说,本书无疑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在碑帖的编排次序上,因为要顾及一个
地区碑刻的关联性以及有关碑石内容上的相互参照。所以,有些碑帖并没有绝对按照刻石
年代来排列,望读者注意这一点。在选择这些碑帖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只是这些
碑帖本人曾经见过,或曾经收藏过,较为熟悉而已。*重要的是,一般读者也有可能见到
这些碑帖。如果见到,翻阅本书,或许就能得到一定的帮助,这也就是本书出版的目的所
在。
    宗鸣安于长安城南
    2005年2月28日

魏晋南北朝部分
081魏上尊号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魏上尊号碑)》,又称《劝进碑)》《(公卿劝进表)》
等。隶书体,碑阳文字二十二行,行四十九字。碑
阴文字十行,行四十九字。碑阴文字实际是碑阳正
文的延续。所以,有人就称此碑阴文字为“后段”
或“后十行”,并不称其为碑阴。碑石上方有篆额,
阳文,两行八字,文日:“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奏”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此碑额拓本较少见,旧拓本多
不同时拓出。此碑出河南许昌临颍繁城镇。碑文中
无刻石年月。前辈金石家据史书资料考证,此碑之
文应作于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而碑石则
是刻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虽为两个朝
代,两个年号,实际时间是在同一年之内。东汉献
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已经继魏王位的曹
丕将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名义上还是汉献
帝的年号,但国家权力实际已落人曹氏家族的手
中。这时,以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郎等为首的文武官员,随曹氏所愿,积极
地递上了请求曹丕改年号,做皇帝的《(劝进表)》(又称《(上尊号表)》)。同年十一月早已无实
权的汉献帝刘协,率领众公卿告于先祖高庙,宣称要尊崇天命,效法尧舜禅让之举,将皇
权完全地交给了曹丕,确立了曹丕称帝的法统地位。于是曹丕立即登基,改延康元年为黄
初元年,这是当年十一月的事。此碑文字应写成于当年的二月以后至十月以前,因为当年
二月才封华歆为相国,十月以后已经有新年号了。此碑内容是劝曹氏做皇帝、改年号,显
然是当年十月以前的事。但按立碑时间算,此碑应该还是在曹氏的黄初元年。
    此碑在宋时已有著录,前人也记述过宋时拓本的情况。宋、明间拓本多只拓碑阳文字
而无碑阴文字,但并不如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所说:“近数年拓碑者始知并后段拓之。”
近年已见数册明代拓本出世,皆拓有后段碑阴文字。宋拓本碑阳第二十一行“沐浴而栉
风”,“风”字未损。宋拓本每行字下部约十余字基本可见,明以后每行字下十余字皆损泐。
明初拓本,**行“太尉都亭侯”,“尉”字稍损,“都”字可见下半,“亭”字完好无损。
第七行“长水校尉关内侯”,“关”字右上角稍损。“关内侯臣福”,“福”字完好。“臣质”,
“质”字完好。第十行“汉帝奉天命”,“天”字完好。十九行“之玄”,“玄”字右部稍损。
明中期拓本,**行“御史大夫”之“夫”及其下“安陵亭”三字可见。第二行“轻车将
军”下有一“都”字未损。碑阳*后一行“华裔”之“华”字存左半。“裔”字完好。碑
阴文字第二行“降甘露”,“降”字未损。第三行*下“物杂”等七字未损。第六行“无以
加”,“以”字未损泐。清初拓本,**行“御史大夫”之“夫”及下面“安陵亭”三字已
泐。二行“都”字左旁下部稍损。清中期拓本,二行“都”字存上半,五行“军华乡侯”,
“军”字损左半,“常奉臣”,“臣”字完好。十四行“然后帝者”,“后”字损右半。清道光
年以后拓本,碑阳文字一行“都”字全泐损。碑阳*后一行“裔”字首笔点、横两画泐损。
碑阴二行“杂”字以下三字泐损。“间者”二字,“间”字损右下角,“者”字损右半。据
传明末清初时此碑文字即被剜剔过,明时拓本文字笔画轻重分明,清以后拓本文字则稍显
粗壮,近拓本文字风神则更杀。而碑阴文字由于捶拓较少,文字精神也多有存留。另,此
碑有翻刻本,传世却绝少见。此碑甚丰伟,文字又多,一般来说拓本的真伪应该容易分辨。
    因前人考定《(上尊号碑)》为汉末延康元年所立,但事实上延康年时的政治、经济、文
化已经没有了刘氏皇家的味道。所以,如果硬是
要拿汉代人的书法精神去衡量、去评价此碑书法
的话,肯定也就无法真正地了解此碑书法的内涵
了。前代不少金石家认为,此碑的书写者是魏晋
时期大名鼎鼎的书法家钟繇。这一说法当然是有
一定根据的,因为在碑阴文字诸大臣的列名中,
就有“臣繇”的字样。钟繇,字元常,汉颖川郡
长社县人,生活在东汉末桓、灵时期至曹魏时期。
初经举孝廉,任黄门侍郎。曾策谋汉献帝脱离董
卓部将的控制。官渡之战时,奉命镇守关中,使
曹操无西顾之忧,被喻为汉之萧何。后历任大理、
相国、廷尉等职官。可见钟繇在历史上的名声首
先是政声,其次才是书法艺术之名。古代历史上
 的许多著名书法家,几乎没有因专门写字而出名的,也基本上没有如今职业书法家那样的
专门如一。古代的书法家首先是要工作、生活,然后才将写字作为艺术来进行。所以,他
们的书法艺术中也就有了人生经历的意味,内涵也就会丰富许多。今天的职业书法家则是
先求写字,借写字而出名,借出名而生活。这样写出来的字(或称书法作品),其中所包含
的“艺术”内容也就不可能与古人相比拟,也就谈不上超越古人。
    《(上尊号碑)》的书法书写较为工整,结体也较为均衡,安静之中不乏雄健与变化隐寓
其间。如第三行的两个“督”字,外形方正严整,但中间部分的几个小竖笔却书写得有轻
有重,有长有短,变化多端。十二行“魏国”之“魏”。古时“魏”、“巍”相通。此处“魏”
字上也写有“山”字头,只是此处的“山”被移到了“魏”字右旁的左下角。如果将“山”
字写在*上边,此处可能就没有这样方正了。北魏时期墓志碑刻上的“魏”字多此种写法。
此碑阴上的文字,旧时捶拓的较少,所以文字笔痕古意尚存,笔画轻重变化清楚可见。其
中当然有一定的汉隶精神,与《(尹宙碑)》的书法还有些相似之处。
    在今天,《(上尊号碑)》的宋、明拓本虽不能见到,但清时的拓本还是可见的。只因此
碑丰伟,拓本也巨大,清拓近拓价格都不会太低。清光绪以前拓本,碑阴碑阳两纸,一般
不会低于四千元。近年新拓也非一千五百元以上不可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