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

包邮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

1星价 ¥15.4 (7.0折)
2星价¥15.4 定价¥2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2139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1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543213999 ; 978-7-5432-1399-9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作者偏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方法,从需求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中的极化效应,而这一研究方法,正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代表,它强调市场规模的累积循环与内生形成。如果说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从长期的、投入角度阐述经济增长差异,则新经济地理学是从需求角度、或至少从中期来论述的。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定下,生产厂商总是倾向于接近高收入市场的区位投资设厂,以达到节省运输成本之目的;反过来,已有的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总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企业入驻,从而使市场规模发生螺旋向上的扩大效应。

目录

1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已有的地区差距研究综述1.3 本书的主要结构与发现.................2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国际经验4 产业集聚的描述性证据5 产业集聚与要素流动:以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为例6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数据描述7 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8 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增长差距9 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本书作者偏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方法,从需求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中的极化效应,而这一研究方法,正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代表,它强调市场规模的累积循环与内生形成。如果说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从长期的、投入角度阐述经济增长差异,则新经济地理学是从需求角度、或至少从中期来论述的。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定下,生产厂商总是倾向于接近高收入市场的区位投资设厂,以达到节省运输成本之目的;反过来,已有的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总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企业入驻,从而使市场规模发生螺旋向上的扩大效应。

作者简介

范剑勇,男,1971年9月生,浙江省桐乡市人。2002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浙江工商大学、上海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研究》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已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Monthly Labor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