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书的故事

包邮黑白-书的故事

1星价 ¥8.0 (7.3折)
2星价¥8.0 定价¥11.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9258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32
  • 出版时间:2008-04-01
  • 条形码:9787533925895 ; 978-7-5339-2589-5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的是书的故事 从人类 结绳记事 到今天的文字 从*初利
用石头兽骨 为纸到如今的真正的纸 从*早的手抄本到今天的印刷书籍
文字是如何演变的纸张是如何发展的 书籍是如何变迁的  苏联著名
科普*佳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 用散文的笔调 简练质朴的语言
 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书的故事。从人类结绳记事到今天的文字,从*初利用石头、兽骨为纸到如今真正的纸,从*早的手抄本到今天的印刷书籍,文字是如何演变的,纸张是如何发展的,书籍是如何变迁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

目录

上卷
**章
活书
一个活图书馆的故事
第二章
帮助记忆的东西
第三章
会说话的东西
泄露秘密的纸条
第四章
图画文字
探险队失踪的故事
第五章
谜一样的文字
第六章
文字的迁移
下卷
**章
永垂不朽的书
第二章
带书
录事的故事
第三章
蜡书
第四章
皮书
第五章
胜利者纸
第六章
书的命运
展开全部

节选

nbsp;   言①
    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作品,到现在为止,我译出的
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人和山》《不夜天》《苏
联初阶》六本。
    说到翻译伊林的作品,我不禁想起了亡友华恺。*初把
这位名作家的佳作介绍给我,鼓励我翻译的,就是这位诚恳
真挚的朋友。
    “在静安寺路一家德国书店里,有几本苏联的新型儿
童科学读物,你可以去买来看看。你们写作儿童科学读物
 的人,很可以看看他们的写法。”这是1932年秋他对我说
的话。
    几天后,他就陪我一同到那书店去买书,当时看见的,
就是《几点钟》和《黑白》。
    我先买了一本《几点钟》。这书写得非常好。我认为这样
的作品是值得翻译出来介绍给中国大众的。他也极力怂恿
我译,并且设法代我接洽出版的地方。于是花了两三星期的
工夫,我就一口气把这本书译成了。
    1933年春,华恺又把《黑白》买来了。他本想自己译它。
可是后来他又把书给了我。让我翻译:
    “还是你来译吧。同一个人译同一个作者的东西,也许
比较熟手一点呢。”
    我当然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美意,像译《几点钟》一
样,在两三星期内,一口气完成了这件工作。
    自从译了这两本佳作后,我对伊林的作品,就有了很深
的爱好。以后这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一到中国,我就去买来
翻译。
    《十万个为什么》是在1933年冬译出的。
    此后有两年多,不见伊林的新作。直到1936年初夏。才
 买到《人和山》。译者差不多是日夜不停笔地费了一个多月
的心血。才把它从那横行文字翻成方块字。
    《不夜天》是1937年2月从国外买来译出的。
    《苏联初阶》本是伊林*初轰动文坛的杰作,可是我反
而迟到*近才译出。这是因为中国早先已经有了一个译本,
我原来不打算译的。
    在《不夜天》没有寄到之前,我忽然动了译《苏联初阶》
的念头。后来跟C兄谈起我这个意图,他也很赞成。
    好在一本外国名著,有两个以上的译本,是常有的事。
多一个译本,并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倒可以使这部杰作更
容易流传开来。
    于是,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一个月的工夫,这部名著的翻
译算是完成了。
    译者深信。伊林的作品是给少年和大众的不可多得的
精神上的粮食。所以总是抱着一颗热烈的心来翻译。我希望
这样有益又有趣的书能够深入到大众里面。
    译过伊林这几本书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不只是文字
优美,而且立论非常正确,他是用一种正确的新的世界观
去看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他是从历史的观点去看一切事
 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描写的事物是跟着时代在那儿变化不
息的。
    比如,他讲文字、纸、笔、墨水、印届 、钟、表、灯等等发
明,他一面描写历史的背景,一面说出它们是怎样跟着时代
逐步发展的,他不是把科学和发明“写成一篇现成的发现
和发明的总账”,而写成“人类跟物质阻力和传统思想搏击
的战场”。
    我们就拿《不夜天》来作例子说吧。这本书讲的是灯的
发明故事。伊林开始描写人类当初没有灯,用烟火照明的情
形。后来人们觉得烟火不方便,又费木柴,于是由有松脂的
木柴想出了替代烟火的引火木。再进一步,又由引火木发明
了火炬;由火炬发明了油灯。
    等到工业发达,城市兴起之后,人们要在夜里工作,于
是对又亮又便宜的灯的需要比以前更迫切。因此,有很多人
在这方面努力研究,于是煤油灯、煤气灯、电灯,都相继应时
出现。
    这显然告诉我们,各种灯的发明是跟着时代的发展而
发展的。它们自成一个系统。古式灯是现代灯的祖宗。每
种新式灯的发明,都是从旧式灯蜕变来的。换句话说,新灯
 的发明是旧式灯由低级形态发展到了高级形态。
  普通入都把电灯的发明归功于爱迪生一个人。可是伊
林却不这样看。他认为爱迪生不过是许多灯的发明人当中
的~个。电灯是由煤油灯和煤气灯演变来的。爱迪生的发
明,不过是前人的发明更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因为伊林是从历史的观点去看事物的,所以他的作品,
每本不啻是写出了人类生活进化史的一面。
    他把“历史上的人类从蒙昧时代以及其原始的半意识
的生活形态进化而来的情形指示给儿童看”,使他们知道一
点从烟火发明者到爱迪生所经历的过程。从简陋的原始生活
到光明的人生大道所经历的过程。
    他根据*进步的现代科学假设写成生动的故事。这些
故事不只是给读者一些科学知识,并且还在字里行间随时
给读者一个新的光明的启示。
    我们读了伊林的作品,觉得它们跟普通科学书有一点
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普通科学书,总是讲化学的讲化学,讲
天文的讲天文,讲地质的讲地质,讲动物的讲动物……都是
各自单纯地讲自己那一部门,很少讲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我们读了这些书之后,所见到的世界只能是支离破碎的部
 分。而不是完整的全体。
    可是,伊林的作品,常常描写出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事
物在自然界里是交相错杂、浑然一体的,彼此之间都有关
联。科学家们为了研究的便利,才把科学分门别类。伊林
的作品,常常打破这种人为的科学上的界限,描写出自然
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能洞察自然界的全体机构。
    例如,在《人和山》里,讲改造河流的时候,他就描写到
地质、鱼类、农业等等跟河流的关系。讲控制气候的时候,他
就写出化学、电气、生理学、数学、技术工程、经济、政治等等
跟气象的关系。作者简直把自然和社会熔化于一炉。他一面
描写出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一面又讲到人们应该怎样
共同地去征服自然,建设理想的社会。
    伊林的这一特色,也就是他给我们的一大贡献:他使我
们看见了世界的整个机构。
    伊林的作品跟普通科学书还有一点显著差别。就是一
般科学读物,不是记账式地叙述,就是抽象地说理,非常单
调无味,使人不愿意去亲近。
    刚刚相反,伊林的作品,却是用散文的笔法,借具体的
形象来描写事物的现象和道理,极其生动有趣,非常受人欢
 迎。他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把奥妙复杂的事物,简单
明白地讲出来。
    举例来说吧。在《几点钟》里,他讲钟表的调节器,并
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用公园的旋转栅这样的东西来作
比喻。在《不夜天》里,他借用自来水管来说明电池的原
理。他用这样具体的东西来作比喻,读者一看,就很容易明
了了。
    枯燥无味的理论,奥妙复杂的事物,经伊林这样用文艺
的笔墨写出来,不但使人读来容易明白,并且让人觉得津津
有味。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在政治和
文学上都有修养的作家,所以他能用艺术的手法传布科学
知识。他打破了文艺书和通俗科学书之间明显的界限,因此
他写出的东西,都是有文学价值的通俗科学书。这些书都是
用简练质朴、清楚明白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写成的作品,有
些简直是优美动人的散文诗。难怪它们能很快地畅销全球,
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让人爱不释手呢。
    总括一句话,伊林的作品,立论非常正确,描写极其动
人。译者敢以十分的热忱,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中国大
众。惭愧的是译者没有传神之笔,译文怕是远比不上原文那
 么优美。如果译文再有不忠实的地方,那还要请大家不客气
地指教。
    董纯才

第六章
    图画字渐渐地变成字母拼成的文字。就是现代,有
些地方,仍旧用这种象形字。比如,中国人现在写的仍
旧有象形字,虽说在我们不知用象形字记事以前,他们
早已开始这样做了。纸、火药、瓷器和印刷这些东西,在
欧洲还没有听说以前.在中国却早已知道了。
    就是我们现在。象形字也还没有完全废除。用一个
手指指示路向。或者是箭头,电线杆上的电光红色的曲
折线,毒药瓶上的骷髅头和两根交叉的骨头——这些
都是象形字,表示后面这样的字句:“由此前进!”“当心
 电流!”“有毒!”
    有时候,象形字比字母还要实用。尤其是中国人,
特别需要这种文字。他们不但不需要用字
母来替代象形字,而且实际上纵使他们要
这样去做,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很奇特的语言。
它的字很少。所有的字,都很短,只有一个
单音。每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把他们的象形字,变得非常简
单容易写。仓促之间,当然也很难在那些
各式各样连合拢来的毛笔画中,辨认出那
些人、马、日、月、星的图画来。但是要在我
们的文字中,辨认出图画来,那是更加困
难了。
    你相信我们的每个字母。原来都是一幅实物的图
画吗?我们的文字,都是由原始图画变成字母的。学者
们像猎人热心追求猎物的踪迹一样。一步一步地去追
寻出我们的文字所经历的长途。这些文字由这一国转
移到那一国,*后才到达我们这儿。它们的故乡是埃
及。很古很古的时候,埃及人就能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
思想。但是终于到了一个时期,他们感觉不能够用图画
来表达一切的事物。比如,人名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如果名字像一样东西,那就很容易了——你只要画出
那个东西就行了。印第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写“大
海狸”这个名字,就画一个海狸。比如,美洲人也可以这
样做,用代名画来代表木浆果这个名字:先画一行树来
代表木,再画一个浆果。



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伊林凭借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把奥妙复杂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他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十万个为什么》《黑白》《几点钟》《不夜天》等科普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伊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