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生态哲学
读者评分
4分

包邮复杂性生态哲学

1星价 ¥17.2 (4.9折)
2星价¥17.2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hao***(三星用户)

复杂性生态,如题

把复杂性思想和生态哲学结合起来,给人以启发。

2013-03-06 14:52:2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0144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0开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08-05-01
  • 条形码:9787509701447 ; 978-7-5097-0144-7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生态思想史的追溯,对中国古代、印度古代、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思想中自然观念的分析,对现代性理论与生态哲学之复杂关联的探讨,以及对复杂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介绍,描述了未来的复杂性生态哲学应有的品格,为构建一种复杂性生态哲学系统作出了可贵探索。

目录

**章 生态哲学的历史与未来
**节 生态运动的缘起
第二节 浅层生态主义与生态哲学
第三节 深层生态主义与生态哲学
第四节 深层生态哲学的困境
第五节 生态哲学的未来
第二章 古、近代理论中的自然观
**节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自然观
第二节 印度古代思想中的自然观
第三节 西方古代思想中的自然观
第四节 西方近代哲学思想与自然哲学
第三章 现代性理论与生态哲学
**节 胡塞尔、舍勒与生态哲学
第二节 海德格尔与生态哲学
第三节 怀特海与生态哲学
第四节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生态哲学
第四章 复杂性理论与生态哲学
**节 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 贝塔朗菲与生态哲学
第三节 普里戈金与生态哲学
第四节 圣菲研究所与生态哲学
第五章 复杂性生态哲学
**节 开放性的哲学——解构封闭系统论的生态哲学
第二节 涨落的哲学——接纳个体存在论的生态哲学
第三节 自组织的哲学——超越形上还原论的生态哲学
第四节 涌现的哲学——走向非线性理论的生态哲学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生态哲学的历史与未来
  第二节 浅层生态主义与生态哲学
浅层生态主义肇始于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撰写了《寂静的春天》,并首次出版,它打破了西方文明两千年来对待自然如寒冬般的死寂。后来任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在该书的前言中这样评价该书——“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卡逊所起到的警示作用在于,她指明了一种人类从未意识到的危机,以及人类必须立即有所选择的迫切处境。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更与人们所熟悉的罗伯特·福罗斯特的诗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使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通过对DDT的调查分析,卡逊向人们证明了生态危机的确存在,且危在旦夕。浅层生态学者们继而打破了卡逊所局限的生物制药领域,在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证实了人类对生态的威胁。正如当时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类今天遭遇的窘境纯属咎由自取。“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现代的生活方式”究竟何以至此境地?因为现代性社会之科学理性的支持,唯技术主义行径已*大限度地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康芒纳指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之所以被污染,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社会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社会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的联系是技术。现在已经控制了像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的很多生产的新技术与生态系统相冲突的事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使环境恶化了。”所以,生态学无疑是一次对于现代性社会科学理性原则的根本性批判。但问题的关键是,危机已经出现,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即便灾难重重,但那*后的唯一的出路真的还存在吗?
  ……

作者简介

王耘,1973年6月出生,江苏仪征人。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苏州大学文学院工作。2005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史、生态哲学等。已出版专著《唐代美学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获苏州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担任《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副主编,参与编著《中国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近三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