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全3册)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永明延寿禅师全书-(全3册)

1星价 ¥101.1 (7.9折)
2星价¥101.1 定价¥128.0
商品评论(1条)
***(三星用户)

永明寿全集

非常棒,内容很全。

2014-03-06 14:33: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23982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801239822 ; 978-7-80123-982-2

本书特色

   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大善知识也。乃阅至所作《万善同归
集》,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节。
    ——清·雍正
    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
伽师地论》,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
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论在学
术思想或修持方面,这些古典论著,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南怀瑾

节选

bsp; 宗镜录卷第四
    慧日永明寺主⑤智觉禅师延寿集
    [0433c22]夫所言心法者,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
    [0433e22]答:了尘通相,说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诸法之总原
  也。取尘别相,名为数法,良因其根本无明,迷平等性故也。《辩中
  边论》云:“若了尘通相,名心;取尘别相,名为心法。,,
    [0433e26]问:此一心法,几义而成?
    【0433e27]答: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
  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
  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⑦,唯是真实如来藏法。
    L0434a01)问:心四义之中,前二义是缘虑妄心,后二义是常住
  真心。约真心,则本性幽玄,穷理空寂。既无数量,不更指陈。只如
  妄心既涉见闻,又言生灭。此缘虑心,有其几种行相?
    (0434a05]答: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
 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
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
    《法苑义林》云:“辩五心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
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云:意识
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生
时,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及《决择论》说,五识同时,必定有
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卒堕境故。此既初
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
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即①解境故;决定已,识界差别,取正
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
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
尔。”②
    [0434a22]先德问:五心于八识中,各有几心?
    [0434a23]答:前五识有四心,除寻求心,无分别故。第六具五
心,第七无“率尔、寻求”二心,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谓第七常
缘现在境,故无“率尔”也。
    [0434a26]问:第七现有计度分别,何无寻求心?
    [0434a27]答:夫寻求心,皆依“率尔”后,寻求方生。第七既无
“率尔”,寻求亦无。
    (0434a28]问:前五既有“率尔”,何无寻求?
    [0434a29]答:寻求有二缘方有:一即率尔心引,二即计度分别
心。前五种虽有“率尔”,而无计度分别;第八有三心——“率尔”、
“决定”、“等流”,无“染净”、“寻求”。
    [0434b03]问:第八同第七,常缘现在境,何得有“率尔”?
    [0434b04]答:第七缘境,即无间断;第八缘境,境有间断。第八
 初受生时,创缘三界,三种境故。
    [0434b06]问:初受生时,第七亦创缘三界第八识,何无率尔心?
    [0434b07]答:第七随所系,常缘当界第八识也。今助一解:第
    七常内缘一境,即无“率尔”;第八外缘多境,而有“率尔”。无分别
    故,即无寻求。
    [0434b10]问:五心之中,何心熏种,何心不熏种?
    [0434b11]答:率尔心有二说:一云不熏种,任运缘境,不强盛
    故。二云若缘生境,即不熏种;若缘曾闻熟境,即熏种。由串习力故,
    余心总熏种。今解:且如率尔闻声境时,不简生熟声境,皆熏实声种
    子。更有九心成轮,广略不同,真理是一,其心如轮,随境而转。
    故经云:“身非念轮,随念而转。”其义如何?上座部师,立九心
    轮者: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寻求,五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
    缘,九有分体。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
    “有分”;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
    上转,“见”照瞩彼;既见彼已,便成“寻求”,察其善恶;既察彼已,遂
    “贯彻”;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随其善恶,便有
    动作“势用”;动作既兴,欲休废道,故“返缘”前所作事;既返缘已,还
    归“有分”任运缘境。名为“九心”,可成轮义。其中,“见心”通于六
    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生死,“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死唯
    “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
    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即心可生;若无异境,恒住有分,任运相续。
    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
    [0434c03]问:若随分别,立真妄心。约此二心,总有几种?
    [0434e04]答:《大智度论》云:有二种道:一毕竟空道,二分别好
    恶道。若毕竟空道,尚不得一,何况说多?若分别好恶道,理从义别,
    事乃恒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