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8733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40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505873360 ; 978-7-5058-7336-0

本书特色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来自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区域经济学界的盛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发展,及区域金融与讴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来自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区域经济学界的盛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发展,及区域金融与讴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
  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要求,我们在收到的100多篇论文中,选择了55篇论文结集出版,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之一。在编辑过程中,凡涉及区域合作县域经济发展的论文,将编辑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另一本文献中出版;有的作者(或作者群)提交了多篇参会论文,这次编辑时只选用了其中一篇;有的作者提交的论文已在相关刊物或文集中发表,这次编辑时限于篇幅所限,没有编入;同时,也因为篇幅的限制,有的作者的论文没有被编入,特此向这些作者表示深切的歉意。

目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实行以开放促和谐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区域特征分析
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极限问题的理论争论与人类面临的选择
有关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一些思考
经济区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论
“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若干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再认识
区域优势产业培育的理论研究
对区域差距及衡量指标、测算方法的思考
论合理经济开放度
技术扩散与收入收敛的新古典框架分析
实现区域均衡增长的市场化路径选择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格局演变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与协调
技术进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贸易成因分析
产业不平衡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
中国经济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基于FDI视角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边界效应模型的我国市场一体化问题研究
“丰”字型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税收影响的区域分析
……
展开全部

节选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提出
通常认为,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市人口占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来表示的,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的演变就是这种人口转移过程,所以,“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传统道路。
然而,城市化更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性”的提高,通过“城市性”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复杂性远非可以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程度来表示。例如,一些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率很高,甚至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但现代化程度并不高,有的尚处于不发达阶段;又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后,又出现了人口由城市向郊区或农村的流动,即“郊外化”或“逆城市化”现象,但这并不表示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在“回落”,而是以另一种模式在发展,其显著特征是社会经济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的城市化可以称之为“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这样,城市化的发展形态就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显然,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必然是由前者向后者转变,即“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必然会转向“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