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一部)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 ISBN:978750861154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508611549 ; 978-7-5086-1154-9
本书特色
本书看点:
1.柏杨先生的长篇巨作。柏杨先生在大陆历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当中越来越有影响。
2.*完整的中国历史故事集。《通鉴纪事本末》是*完整的《资治通鉴》故事集,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书。柏杨白话版解决了文言文的阅读障碍问题,是一部普通民众都可以读的中国史。
3.**次全套出版。本书是柏杨先生的历史学经典代表作之一,多年前曾在大陆出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齐,多年来诸多读者频频在网络上发帖求购,此次是首次在大陆出版该书全版。
4.柏杨的视角和幽默。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表达,沉闷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读。
5.柏杨亲绘的大量珍贵地图。通过近千幅地图立体解读大部分历史。
6.富有创意的翻译。对历史地名、官职进行了现代化、科学化地处理和准确注解。
内容简介
*经典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式权力游戏的教科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便有了**部纪事本末体的著作《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使每个故事完整呈现,情节波涛汹涌地向前推进,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做了《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巨著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将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译为白话,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在古地名之后夹住今地名,并亲手增绘大量地图;官名称谓也用今人熟悉的名称;证补史事缺漏。柏杨先生去粗取精、廓清迷雾、提纲挈领,富有才情的编撰,崭新的观点和视角,让沉闷凌乱的历史鲜活清爽起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是*完整的《资治通鉴》历史故事集,在这里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古代中国一千多年的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是中国历史故事的精华本。
此次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目录
导读
1 三大家族瓜分晋国
一、周王朝封三家当国君
二、智家覆灭与赵家兴起
三、魏国建立
四、大将吴起/
五、西河泛舟对话
2 秦国变法
一、嬴渠梁强势改革
二、公孙鞅
三、变法内容
四、击败魏国
五、论功行戮
3 孙膑与庞涓
一、桂陵战役
二、马陵战役
4 南北合纵•抗秦联盟
一、苏秦游说
二、盟约瓦解
三、函谷关*后之战
5 东西连横•和秦联盟
一、张仪身世
二、征服巴蜀二国
三、玩弄楚王国于股掌之上
四、周游世界
五、死在宰相任上
6 燕国禅让
一、姬哙入迷
二、内战爆发
三、姬平继承王位
7 赵雍传奇
一、变服图强
二、沙丘之祸
8 燕齐火并
一、燕王国复仇圣战
二、田地之死
三、乐毅被谗去职
四、火牛阵反攻
五、乐毅晚节
六、田单身陷险境
9 秦赵争霸
一、完璧归赵
二、蔺相如与廉颇
三、阏与之战
四、廉颇被逐
五、长平坑赵降卒四十万
六、虞卿外交成功
10 八王国相继覆亡
一、齐灭宋(前三二九—前二八六)
二、秦灭周(前三一四—前二五六)
三、秦灭韩(前三三三—前二三○)
四、秦灭魏(前三六九—前二二五)
五、秦灭楚(前七四一—前二二三)
六、秦灭燕(前三三三—前二二二)
七、秦灭赵(前三二六—前二二二)
八、秦灭齐(前三五九—前二二一)
11 秦王朝倏兴倏灭
一、远交近攻政策
二、范睢复仇
三、帝国建立
四、当了皇帝还想成仙
五、嬴胡亥——灭秦元凶
六、暴动蜂起
七、一片混战
八、赵高——灭秦第二元凶
九、巨鹿之战
十、秦亡
02 汗血马战争
导读
1 楚汉相争
一、项羽霸王事业
二、刘邦东进
三、项羽反攻
四、韩信扫荡华北
五、几项重大决策
六、垓下四面楚歌
2 刘邦残杀功臣
一、楚王韩信
二、梁王彭越
三、九江王英布
3 中匈关系
一、匈奴崛起
二、和亲政策
三、晁错对策
四、匈奴大举南侵
4 西汉王朝夺嫡恶斗
一、戚姬人猪事件
二、吕姓封王
三、全族屠灭
5 南越帝国
一、赵佗割据
二、称帝及再回归
6 七封国之乱
一、削国减土政策
二、吴楚首先发难
三、晁错全家受诛
四、刘濞脓包
五、残局善后
六、周亚夫“地下谋反”
7 刘武夺嫡
一、贾谊《治安策》
二、皇弟骄纵
8 西南夷
一、中国向西南扩张
二、夜郎国自大
三、滇国屈服
9 淮南国及衡山国大狱
一、刘长骄暴
二、处决数万人
10 发张骞发现西域
一、纪元前二世纪时的哥伦布
二、武装移民
三、汗血马战争
四、灭楼兰、吞乌孙
节选
书摘(01范睢漂亮复仇)
范睢(音suī【虽】)是一个卑贱的小人物,身受惨厉苦刑,负起叛国灭族重罪酷冤,依照社会经验法则,即令天崩地裂,他都无法逃出毒手。想不到,彼苍苍者天,允许他含垢忍辱,竟能把灾难化作营养,二十年后,奋勇一击,恩怨分明,有激情,有理性;有严厉,有宽恕,正义凛然,大丈夫当如是也。用来作为《通鉴纪事本末》**册的书名,象征不但传统历史已获得新的生命,也象征传统文化也获得新的生命。
柏杨
一九九九·一·十五
书摘(02汗血马战争)
上古时候,西方发生特洛伊战争,希腊为了夺回被土耳其诱走的皇后海伦,出动大军,包围特洛伊城,*后采取木马诡计,才把城攻破。当战争进入第十年时,海伦登城劳军,战士们被她的美丽惊呆了,喃喃自语说:“再为她作战十年也值得。”
同样的,上古时候,东方也发生汗血马战争,大宛王国出产一种流汗好像流血一样的马,使中国皇帝怦然心动,出动大军,西渡戈壁流沙,不是抢美女,而是抢奇马,带给大宛王国滔天大祸。大宛王国的朋友们,赫然发现,汗血马不是国宝,而是国灾。这不过才刚刚开始,以后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情况(甚至,他们想到,有一天,中国忽然发疯,可能把他们的国王捉去,送到动物园,伺候同样被捉去的汗血马),于是,把马阁下一次屠杀精光。
这都是几千年前的事了,回首凝望,彷佛仍听到沙场上的杀声。人,真是神秘诡异,会用各式各样的理由,去打各式各样的仗。
柏杨
一九九九·三·三
相关资料
历史是一锅杂烩饭
2008年09月12日 08:50:34 来源:城市快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之所以名为“柏杨版”,是因为柏杨先生将古籍《通鉴纪事本末》改写成了白话文,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搬开了“之乎者也”造成的阅读障碍。
这套书一共有十九部,此前曾在内地出版过其中一部分,此次系完整面对读者,预计将在2010年出齐。首批出版的有两部,分别是《范睢漂亮复仇;汗血马战争》《巫蛊恐怖;巨星赵合德》,前者始于春秋战国,终结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者始于西汉、匈奴交战,终于王莽被杀。
背 景
背景一
什么是《通鉴纪事本末》?
古代*著名的两部史学巨著,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写法比较特别,把发生过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下来。
这种记录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把谁先谁后看得特别清楚,坏处就在于: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能会因为拖延的时间太长,于是它每一阶段发生的故事,就被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篇章里。
咱们举个例子。杨贵妃从进宫到死在马嵬驿,中间相隔了十一年。照《资治通鉴》的写法,它不会把这十一年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一遍,而是在写到公元744年的时候,发现年初发生了杨玉环进宫这件事,就记录下来;然后又发现,此后还发生了宰相李林甫和高力士斗心眼、唐朝对抗外敌等别的事情,也一一按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至于杨玉环进宫后如何,先不着急讲,而是等到某年某月的史料中又出现她身影的时候,再记下来。
如此一来,想把杨贵妃这十一年的经历做个完整的了解,就得翻差不多半本书,还得在众多事件的信息中一行一行地找,特别不方便。
当你感觉到不便的时候,纪事本末这种写法就派上用场了。它专门干累活,负责把同一事件的信息找出来,综合到一起,像讲故事似的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当它把一套《资治通鉴》里发生过的许多事儿——比如楚汉相争、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史之乱等等——都如法炮制了之后,就成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一共两百多万字,记录了239件事儿。
背景二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袁枢是南宋的史学家。据《宋史》记载,他曾参加礼部的词赋考试,拿了**名,后来当了官,口碑还不错。
袁枢特别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就是觉得它的信息太多、太杂,所以萌发了写《通鉴纪事本末》的想法,由此也创造了历史的另一种文体,纪事本末体。
袁枢和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熟识,《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后,杨万里为之作序,称这本书“其入通鉴之户欤”,意思是说,这部“本末”是《资治通鉴》的入门读物。
袁枢写成《通鉴纪事本末》后,有人把它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很感慨,说:“治道尽在是矣!”也就是说,治世的道理,都写在这本书里了。
这句话说得特别耐人寻味。因为说话的人,是南宋的孝宗。
孝宗不大出名,他的养父知名度较高,就是宋高宗,而宋高宗手下的大臣更是举世皆知,就是秦桧。
宋高宗昏聩了一辈子,搞得朝廷被金国追着打,直到偏安江南,使国力日衰。但他的养子宋孝宗是个有想法的人,继位后强兵习武,整顿吏治,一时改变了宋弱金强的局面,和后者很是对峙了一段时间。
收拾烂摊子,需要魄力,也需要脑子。皇帝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哪来?有一大半都是借鉴。唐代魏征曾告诉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证得失。”可见从先辈那里找经验,是个良好的传统。
《资治通鉴》的示范意义,在于某一细节产生的警示效应,因为它讲述的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而《通鉴纪事本末》能从事件的宏观角度形成冲击力,因为它叙述的是整体。如果两者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话,前者会是棒喝式的,后者则是渐进式的。
如果你翻看成语辞典,会发现有很多词条都来自历史事件。《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部选取了“范睢漂亮复仇”做书名,这个事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范睢是战国时候的魏国人,出使秦国时被同去的须贾陷害,被打得半死不活。为了报仇,范睢留在了秦国,改名换姓不说,还找机会接近秦王,用三寸不烂之舌加一套治国战略打动了后者,一下子当上了丞相。
几年后须贾再度来到秦国时,范睢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去看他。须贾动了恻隐之心,说:“范叔一寒如此哉!”那意思就是老范你怎么混得这么惨?然后送给了范睢一件袍子。
正是这件袍子救了须贾的命。事后当须贾得知范睢的丞相身份时,吓得腿都软了,立马磕头请罪说:“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指没想到你能混得这么好。范睢说本来你该死的,可是好歹还有一念之仁,送了我一件衣服,这事儿就算了。
这一个故事,引出了两个成语,一个就是“一寒如洗”,形容人贫困;一个就是“青云直上”,形容人升到高位。
中国人善于将芜杂的事件浓缩成精炼的总结,然后变成处世的指导原则。从成语这种字面上的,到治国方针这种思想层面上的,都是如此。
这些浓缩产品中包括许多励志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装疯终致围魏救赵,也演绎了许多智谋之举,如刘邦暗渡陈仓、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在提供生存智慧的同时,它也展现出了病态,如指责赵飞燕那种所谓的“红颜祸水”;展现了保守的传统,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它的阴暗与不堪,如玄武门之变、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国历史由此成了一锅混合着良莠材质的杂烩饭。而纪事本末这种体裁,就是一口*合适的锅。
为什么说宋孝宗的说法耐人寻味?因为帝王自有帝王术——就是宋孝宗所说的“治道”。在他的嘴里,“治理”听起来像个积极的词汇,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实际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语。因为他要掌控一个国家,除了阳谋之外,还会有许多上不得台面的想法,心态与思维总会处在灰色状态,而那锅杂烩饭恰恰符合了这种心态。事实上,不独帝王从中学到了好、坏两种知识。臣子也好,那些不在庙堂的知识分子也好,都在这锅饭中汲取过所需,用它们谋利、求名,用它们为民谋福祉,也曾用它们来影响和控制别人的言行。
要命的是,史书对素材往往不加评价,只负责书写,于是一切善恶美丑,全凭阅读者自己判断。柏杨先生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时,偶加评语于译文中,有些辛辣之语,轻轻一刺,会刺透“俨然正义”的虚伪,而有些背景式的解读,则在潜台词中表达了一些态度。
历史古籍虽然价值高,但对于一度与传统割裂的当代人来说,阅读是困难的。前几日笔者见到一本讲古文中的虚词的辞典,大概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可想古文的艰深。柏杨先生致力于做白话版,而且在这套书中配了许多山川、战争态势这样的图解,将复杂的历史变得特别直观,实在是希望借此做一次*大范围的推广。
只是这种普及仍面临考验,因为以史为鉴的想法依然流行,对古人的解读热潮一直不减。在书店里,还能发现许多将历史和职场、商战等话题结合在一起的图书,那时候你会明白:读史的功利性从来就没有减少过。(张 玥)
作者简介
柏杨,人文大师,著作等身,一生经历传奇。史学著作有《柏杨版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等。
-
中国近代史
¥14.3¥39.8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万历十五年
¥15.3¥26.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8.8¥25.0 -
资治通鉴
¥12.2¥35.0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1.5¥35.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7.0¥76.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4.7¥29.8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中国历史常识
¥17.9¥49.8 -
两晋其实很有趣
¥10.1¥35.0 -
世界简史
¥20.9¥58.0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帝国的终结
¥21.4¥68.0 -
不忍细看南宋
¥15.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