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与味道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味与味道

1星价 ¥10.6 (3.2折)
2星价¥10.2 定价¥3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di-***(三星用户)

华东师大冯契传统,重视中国哲学史的“哲学”解读

华东师大冯契传统,重视中国哲学史的“哲学”解读,与北大的“观念”解读恰相对照,好者好之,恶者亦恶之。

2015-03-10 10:03:3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0807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208080799 ; 978-7-208-08079-9

内容简介

本书的旨趣是寻求以味觉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相应于此,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味以“合”、“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为基本特征的“看”。味渗透于中国思想的各个层面,在生存论上强调以味(感)在世;思想方式上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味、感、象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本书作者以味觉为起点,讨论中国哲学的生成基础,并探讨了“味”活动的存在论意义、结构、在感觉谱系中的地位,以及形下、形上层面所生长出来的丰富意义。考察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国化”、“哲学化”的双重努力,并以“味”、“感”、“象”为核心对此问题作了提纲式展望。

目录

总序
绪论 味道:追寻中国哲学方法论
**篇 味论
 **章 从“味”开始
  **节 气、味、物
 第二节 味之质:时、阴阳、形式、本质
 第三节 心开窍于舌——中国哲学中感觉的秩序
 第四节 中国哲学中的“看”:看何以没有产生哲学
 第二章 味物与味道
 **节 物与体:物之为物与成物
 第二节 以事解物与万物一体
 第三节 味物与感物——进入物的方式
 第四节 味、感与物自身
 第五节 道味(道何以有味)
 第六节 味一道: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
 第七节 谁解其中味——重味的普遍意义
第二篇 感论
 第三章 感:以心灵味世界
  **节 咸:从“味”到“感”
 第二节 一身皆感焉: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 “看”与沉思
 第四节 “感”与“感思”
 第五节 感思、沉思与哲学之思
 第四章 以味在世:羞与感情
 **节 羞与味
 第二节 移情与感情
 第三节 感一情
第三篇 象论
 第五章 味与象——味、感的范畴表达
  **节 “象”义辨析:从大象到物象、心象
  第二节 象与形
 第三节 感与象:从物象到意象、心象
 第四节 形之上下与象之内外
 第五节 象与启发
 第六章 味:普遍性与实证
 **节 相与抽象
 第二节 象与立象
 第三节 象与幽明之故
 第四节 实证与他证
 第五节 自得与自证
 第六节 “中国科学”与内证
 第七章 “味”的失落与重建
 **节 自然之味的失落与重建
  第二节 意味的重建及其问题——以金岳霖为例
 第三节 象、像、相之辩——中西之间
 第四节 “相”到“象”之辩——儒、释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味论
 **章 从“味”开始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饮一食皆有味,然而饮食者却鲜能“知味”,此为何?按照《中庸》的思路,“鲜能知味”是因为饫食者大多“过”或“不及”:知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所谓“过”大抵是以“超越的”态度将“味”“消解”、“转换”为生命的材料、工具等他者,所谓“不及”大抵是沉溺于饮食,而不回味、不思想。“过”与“不及”尽管有差异,但都是食而不知其味。《中庸》寻求的是饮食而知味。“知味”的办法相应就是消除对饮食的思想超越(“过”)以及沉溺于饮食而不思想(“不及”),就是回到饮食本身,在饮食中让味到来(“回味”)。就对道的理解、把握(即“知道”)而言,则须消除以言、知“过”道,以及沉溺于“身”而“不及道”,从而如饮食知味般“身”入“道”、“道”入“身”,而得以知“道”之“味”。道身相人才能知“道味”,道人身才使道得以“行”,得以“明”,此即破除“过”与“不及”的中庸之法,也即“味一道”。此是“味”之方法论秘密。
今日唤起我们关注“味”的秘密的是“纯粹的看”,一种由视觉开始,达及、贯通心灵的经验方式、思想方式、存在方式。体现、承载这一思想方式的是古希腊以来的欧洲文化传统。“看”对“道”采取的立场、态度是把“道”转换为一种可以看到的(包括肉眼的看与心眼的看)客观存在物,“看者”保持着对“道”的距离性,而不是进入,不是以人承载、呈现。在这一点上,“看”或“过”或“不及”。
  ……

作者简介

贡华南,1971年2月生,安徽省泗县人,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出版著作《知识与存在》、《味与味道》两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