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

包邮临床口腔医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

1星价 ¥36.5 (8.7折)
2星价¥36.5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906124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5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309061246 ; 978-7-309-06124-6

内容简介

本书归纳总结了口腔医学近10年来国际流行的诊疗原则、新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新的仪器设备。重点介绍了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口腔修复与种植、口腔正畸、儿童口腔医学、口腔特种材料、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读者能准确而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治疗进展,把握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内容新颖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医科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七年制硕士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口腔临床医师和其他学科临床医师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牙体牙髓病
 **节 龋病
 第二节 牙髓炎
 第三节 根尖周炎
 第四节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
 第五节 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
 第六节 龋病非创伤性充填技术
第二章 牙周病
 **节 牙周病分类
 第二节 牙周病的易感因素
 第三节 牙周病的致病机制
 第四节 牙周病与全身疾病的相关性
 第五节 牙周病的诊断
 第六节 牙周病的治疗
 第七节 修复治疗和松牙固定术
 第八节 牙周病的维护治疗
第三章 口腔黏膜病
 **节 口腔黏膜病学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节 艾滋病口腔表现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第四节 灼口综合征
 第五节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治疗
第四章 口腔颌面外科
 **节 微创外科及内镜技术在颌面外科的应用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肿瘤
 第三节 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进展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缺损的修复
第五章 口腔修复
 **节 学研究
 第二节 固定活动联合修复的研究
第六章 口腔正畸学
 **节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
 第二节 多曲方丝弓(MEAW)矫正技术
 第三节 TipEdge矫治技术
 第四节 正畸种植体支抗技术
 第五节 自锁托槽矫治技术
 第六节 舌侧正畸矫治技术
 第七节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第七章 口腔医学美学
 **节 医学美学基础研究
 第二节 口腔医学美学新进展
 第三节 口腔颌面美容保健
第八章 口腔种植修复学
 **节 口腔种植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口腔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骨内牙种植体的形态结构和种类
 第四节 口腔种植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五节 骨内种植体植入术
 第六节 口腔种植外科技术与发展
 第七节 口腔种植上部结构的组成及其连接
 第八节 种植义齿的临床分类
 第九节 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的评估标准
第九章 儿童口腔医学
 **节 乳牙、年轻恒牙龋病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咬合诱导
第十章 预防口腔医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龋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牙周病的流行病学
 第四节 预防口腔医学的新进展
 第五节 正畸患者的口腔疾病预防
第十一章 口腔影像学
 **节 口腔颌面部CT的应用进展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MRI的应用进展
 第三节 口腔MRI伪影和削减
第十二章 循证口腔医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提出临床问题
 第三节 寻找证据
 第四节 循证证据的评价
 第五节 如何应用证据
第十三章 口腔材料学
 **节 复合树脂材料
 第二节 口腔黏结材料
 第三节 口腔修复材料
 第四节 生物陶瓷材料
第十四章 特种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节 激光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超声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口腔分子生物学新进展
 **节 牙体牙髓组织的发生发育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发生发育
 第三节 颌骨骨折及颞下颌骨关节病的研究
 第四节 牙颌畸形的正畸研究
 第五节 组织工程学在口腔医学中的进展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牙体牙髓病
  **节 龋病
  一、龋病的病因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现代主要的龋病病因理论有三联因素理论或四联因素理论。三联因素理论认为:致龋细菌、底物(糖)和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四联因素理论认为:龋病发生在敏感宿主的口腔中,是致龋菌群和适宜的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食物又必须在口腔滞留足够时间。
(一)细菌
龋病并非由于细菌简单地在牙表面造成的直接损害,也不是某种单一细菌所致,据研究牙面上存在的多种细菌与龋病发生有关,而且是持续作用的结果。龋病的发生只有依靠牙菌斑的存在才能介导和完成,目前认为牙菌斑是龋病发生的**条件,细菌是菌斑复合物的基本成分之一。解释龋病病因*早的理论是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理论。W D.Miller通过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糖类)产酸,酸能使矿物质溶解,并形成类似临床上早期釉质龋损的白垩样变。
能引起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脱矿的细菌称为致龋菌。动物实验证明变异链球菌的致龋能力*强,它能造成牙齿窝洞及根面、平滑面釉质的龋病,同时也证实该菌与人类密切相关,其他致龋菌还有放线菌属、乳酸杆菌属等。
1.变异链球菌 尽管有多达500种以上的细菌参与了菌斑形成和发育成熟的过程,但变异链球菌血清型C、e、f仍然是公认的与龋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致病菌。其在口腔中存在的数量以及与其他细菌的比例,可以作为龋患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变异链球菌在超过1×105 CFU/ml(每毫升唾液菌落形成单位)时,是公认的龋病高危临界区。但作为致龋主要因素的菌斑,直接黏附于牙齿表面,其内所含变异链球菌的数量,对于局部龋齿活跃性评估以及疾病状态的检测指标而言,应该更具诊断意义。
 ……

作者简介

俞立英,女,1952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口腔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口腔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口腔分会口腔内科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口腔科学学科组成员、《上海口腔医学》编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等。主要从事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与正畸学的
  临床与实验研究。曾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加《临床口腔诊疗手册》、《中国实用医疗百科大全》《现代糖尿病学》等书的编写,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