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包邮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1星价 ¥29.3 (6.5折)
2星价¥29.3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0503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9
  • 出版时间:2008-12-01
  • 条形码:9787509705032 ; 978-7-5097-0503-2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分析和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改革的轨迹,特别是民主选举、政治参与、行政管理、公共决策、依法治国、政府责任、公共服务、政治透明、权力监督等领域的变化发展。各章作者均为国内政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全面观察了中国30年治理变迁的历程,深入分析了治理改革的原因,总结了治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而且直面中国在民主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目录

作者简介                        
**章 走向善治:30年来中国的治理变迁及其未来趋势  
第二章 民主选举                
第三章 政治参与                   
第四章 行政管理                  
第五章 社会政策               
第六章 依法治理              
第七章 政府责任                   
第八章 公共服务                   
第九章 政治透明                   
第十章 权力监督                   
附录 30年中国治理改革大事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走向善治:30年来中国的治理变迁及其未来趋势
  三 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政府开始转变职能,从许多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退出,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20世纪末,中国政府下决心“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①。与此相适应,政府的作用被界定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民主政治。随着政府作用和职能的调整,政府治理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重点领域逐渐形成。从过去30年政府治理的演变来看,以下这些领域逐渐成为中国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平衡、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社会公正。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收入分配呈现绝对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平均主义倾向,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指出,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他说:“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②邓小平的这一经济改革思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核心内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直到中共十六大,中国政府一直奉行这一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俞可平,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及台湾东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