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
读者评分
1分

包邮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

1星价 ¥30.0 (7.7折)
2星价¥30.0 定价¥39.0
商品评论(1条)
201***(一星用户)

买不赶“时髦”的书

可叹中国学者。前三十年多以马克思主义著书,少有对其他思想家的介绍,可能为了个人的“表现”;后三十年,尤其是近二十年,少有马克思主义专研著作,更可笑的是有不少介绍西方哲学述著,把马克思主义排除在外,(我们只好选择国外著者,那怕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作者,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外)。其实,对—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著述,后人中所谓学者的个人好恶利益牵连的言说对其毫无作用,反而起着反证的作用。扎实、认真、科学地学习、批判、继承,才是学者对学问的态度。因此,买了这夲不赶“时髦”的书。当当网评点击不转。提交于此。

2014-01-14 14:41:2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14859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8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301148594 ; 978-7-301-14859-4

内容简介

本书是立足中国学术语境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再解释和再反思的一种尝试,依次对卢卡奇、布莱希特、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尔都塞、马舍雷、伊格尔顿、杰姆逊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和评价,重新解释和估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同时揭示了这些思想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在国内并不缺少,但该书应该是其中比较系统、深入和有作者个人见解的一部。 该书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京华文库”之一种。

目录

前言
绪论:意识形态战略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节 洞穴焦虑、合法性需要与意识形态的含义
一 洞穴焦虑: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源
二 作为洞穴的政治社会:贬义意识形态的基础
三 争取政治权威的斗争:中性意识形态的根源
第二节 何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 何谓“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 何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三节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学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取向
**章 卢卡奇:有机、封闭的认知性艺术与意识形态
**节 艺术是对现实的辩证再现(辩证的反映论)
一 辩证的反映论
二 艺术反映的特殊性
第二节 艺术是一种中性的意识形态
一 卢卡奇明确界定的“意识形态”:中性的“意识形态”
二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第三节 艺术的反物化性质——艺术的反“意识形态”(贬义意识形态)性质
一 卢卡奇的“物化”学说
二 艺术的反物化性质
第四节 卢卡奇式现实主义如何可能?
第二章 布莱希特:流动、开放的认知性艺术与意识形态
**节 “陌生化”戏剧理论的内涵
一 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共鸣的对立面
二 陌生化技巧:显露戏剧虚假性的手段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的合理化根据:对“第二自然”意识形态(物化意识)的批判
一 布莱希特的“功利主义”戏剧观:戏剧形式的阶级性质
二 陌生化与物化意识(“第二自然”意识形态)
第三节 如何理解布莱希特
第三章 阿多诺:半封闭半开放的认知性艺术与意识形态
**节 意识形态=同一性思维:阿多诺对意识形态的界定
一 被全面管制的世界:阿多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诊断
二 意识形态表现为同一性思维:和谐或完全整合的意识
第二节 阿多诺的现代主义艺术观
一 阿多诺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学说
二 艺术作品乃是一个“力场”:阿多诺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三 艺术的结构形态(存在方式)就是对现存社会的认识:阿多诺艺术本质观
第三节 “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学说
一 自主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分裂:阿多诺大众文化学说的前提、
二 自上而下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概念
三 虚假的同一性:文化工业的逻辑
……
第四章 马尔库塞:作为乌托邦幻象的封闭艺术与意识形态
第五章 本雅明:分裂破碎的梦幻艺术(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六章 阿尔都塞和马舍雷:意识形态观的重大革新与离心的艺术观
第七章 伊格尔顿:文学是对意识形态的审美生产
第八章 杰姆逊:文学(或文化)就是意识形态
结束语: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意识形态战略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节 洞穴焦虑、合法性需要与意识形态的含义
一 洞穴焦虑: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源
假如我们通常看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幻象,假如我们一直都只是生活在幻觉之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说这种话绝非故作高深,危言耸听,而是力图表达自古以来即存在于某些人类“智者”心中的一种深沉的忧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一个关于洞穴囚犯的著名故事:有一个地下洞穴,洞穴有一个出口和一条通向外面的很长的路;洞中住着一些囚犯,他们的头颈和腿脚生来就被锁住,只能直视前方,不能环顾左右。在他们背后稍高的地方,有一堆燃烧的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路,路前边筑有一面幕墙,幕墙就像木偶戏的屏幕一样。有一些人拿着各种木制、石制(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的人像和动物像从幕墙后走过,不时发出一些声音(如同电影配音一样)。此时,“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①。这个故事带有明显的古代痕迹,如果换成是今天,也许已经不用讲得这么复杂了,只需设想一群被罚永远坐在电影院里直视电影屏幕或坐在家中电视机前直视电视屏幕却不许妄动的人就够了(波德里亚所描述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柏拉图洞穴式的社会)。那么,这个如此著名的洞穴隐喻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假相对真相的掩盖和获取真相之艰难。切忌不要小看柏拉图提出的这一假相与真相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至今困扰着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深刻的问题之一。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