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民党史-沧桑百年-(上.下册)

包邮中国国民党史-沧桑百年-(上.下册)

1星价 ¥54.9 (5.6折)
2星价¥54.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67114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26 页
  • 出版时间:2009-05-01
  • 条形码:9787806711484 ; 978-7-80671-148-4

本书特色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讲述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

目录

**编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章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国民党百年党史的开端第二章 兴中会——中国国民党*早的组织形式第三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理论基础第四章 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等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第六章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第七章 孙中山总结建党经验教训第八章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第九章 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第十章 中国国民党的新发展及孙中山逝世第二编 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第十一章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崛起第十二章 从北伐到“清党”第十三章 国民党“统一全国”,召开“三全大会”第十四章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思想理论第十五章 国民党内派系争斗与蒋汪合作第十六章 “安内攘外”方针的出台与贯彻第十七章 国难当头,国民党内外方针的转变第十八章 国民党的抗战活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第十九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民党第二十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第二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外强中干的国民党第二十二章 战后的国内外形势与国民党发动内战第二十三章 内战失败第三编 败退台弯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第二十四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后挣扎第二十五章 国民党败退台弯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第二十六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第二十七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第二十八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第二十九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第三十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第三十一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第三十二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第三十三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第三十四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第三十五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二次“修宪”第三十六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次大分裂第三十七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第三十八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弯族群政治第三十九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第四十章 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第四十一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第四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第四十三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第四十四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附录——参考书目举要后记《中国国民党史》下册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从整个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现状出发,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深化国民党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意见中肯,极具学术价值。全书120万字,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四编,从孙中山创立国民党写至国民党十六全大会和撤消李登辉党籍。全书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作为国民党的四代领袖,在国民党的建设及其党政等问题上的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的评述,避免了以往著作大多因人而异、具有较多感情色彩或政治色彩的偏颇。特别是对每个人的思想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的褒贬。

相关资料

**章 孙中山的创立兴中会**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种社会思潮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其时,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接受种种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成长之际又遇到列强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1884——1885年,法国大举入侵中国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紧步英国后尘,加紧侵华步伐,继1856年伙同英国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84年又侵略我国台湾、福建、广西边境,1885年2月攻占广西镇南关。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清军进行了有力反击,一举歼敌千余人,将侵略者逐出国门,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可是,这一胜利却未能给清政府带来任何成果,相反,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者武装侵犯我国台湾;1894年,日本政府又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外国的侵略,清王朝政治腐朽,弊端百出。正如后来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各饱其私囊,有害则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以财得,政以贿成。①在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亡国灭种的威胁与日俱增,救国保种思潮激荡。正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所说:民日穷匮,乞丐遍地,群盗满山,即无外衅,精华已竭,将有他变。①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走向了反清革命道路。二、孙中山救国保种思想的形成孙中山9岁时,入村塾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及“四书”等书。孙中山读书用功,记性亦好。特别重要的是,他自幼就受到反清和反抗外族侵略思想的熏陶。他的先祖孙鼎标曾随钟丁先起义抗清,英勇善战,为钟丁先器重。后来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注重民族气节,“不愿臣事清朝”,被后代所传颂。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就是从珠江三角洲开始的。这些反清、抗英斗争事迹,经常是程氏婶母和长辈给孙中山讲故事的题材。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省金田村发动起义,香山县的民众在卢灵飞等人的率领下参加太平军,这又是村上老人讲故事的内容之一。孙中山幼年时,村上有一位太平军老战士叫冯爽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返乡种田,他早晚在孙中山家门前的榕树下乘凉休息,经常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天国造反的故事。孙中山听得非常入神,对洪秀全十分敬慕,对清朝的统治十分仇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