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军豹式坦克1942-1945
读者评分
4.4分

包邮德军豹式坦克1942-1945

1星价 ¥7.4 (4.9折)
2星价¥7.4 定价¥1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7条)
bbc***(三星用户)

德军豹式坦克1942-1945

二战中德国坦克曾经横行一时,

2020-05-26 21:54:45
0 0
wan***(二星用户)

图尚可文有待加强

彩图和照片很漂亮,但章节划分有些糊涂。黑豹坦克相关图书少见,难得入手这本,凑合收藏吧。

2014-10-28 09:46:43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00430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
  • 出版时间:2009-04-01
  • 条形码:9787229004309 ; 978-7-229-00430-9

本书特色

Osprey首次强势中文登陆全方位立体化重现经典武器
  世界军事出版权威 全球军迷“作战手册”
  新先锋列 全面盘点经典武器

内容简介

5号坦克作为*有名的德军坦克之一,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色的装甲车。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德国装甲部队遭遇苏军KV系列坦克和T-34/76坦克。这些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都远远超过当时任何一种德国坦克。德国人因此决定设计一种更为强大,并能迅速投入批量生产的中型坦克。本书详细介绍了这种新型坦克,它于1943年1月开始服役,被称为豹式中型坦克。豹式坦克后来不断开发出改进型号,并成为二战中*让人生畏的坦克之一。

目录

豹式坦克发展史
D型豹式坦克
二号豹式坦克
A型豹式坦克
G型豹式坦克
F型豹式坦克
对豹式坦克的评价
插页解说
展开全部

节选

德军豹式坦克
1942-1945
  豹式坦克发展史
豹式坦克起源于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行动**周,德军装甲先头部队遭遇苏式T-34/76中型坦克,这个前所未有的强大敌人让长驱直入的德军首次遭受了失败的冲击。1941年,投入前线使用的T-34/76坦克数量还很有限,但它显示的强大作战能力,已经远远胜过任何一款德国现役坦克。T-34拥有出色的机动性,机械性能稳定,火力强大,倾斜的前装甲设计有效增强了防护力,对德国“巴巴罗萨”行动的成功构成了极大威胁。德军与T-34数次正面交战,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41年10月4日,德第四装甲师在奥廖尔(Orel)附近的姆岑斯克(Mtsensk)遭到惨败,T-34坦克的优越性在该战中显露无遗。
  第四装甲师隶属于一级上将海因茨•古德里安(Colonel-Gen.eral Heinz Guderian)指挥的第二装甲集团军(Panzer Group 2),该军是中央集团军群(German Army Group Center)的先锋部队。姆岑斯克(Mtsensk)役挫败后,古德里安要求立即展开军事调查,研究东线坦克战中出现的危机。自1941年11月18日到21日,由德国高级坦克工程师、制造商以及军队武器验收部(Army WeaponsDepartment)军官等组成调查小组,前往古德里安所在的作战区域展开实地考察,对德军俘获的T-34坦克进行研究,并就这种坦克将对德国未来坦克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议。古德里安向调查小组建议直接仿制T-34,认为这是解决当下危机*快捷的方式。然而武器验收部否决了这一提议,理由是德国难以生产足够的合金装甲钢和柴油发动机。随着考察的深入,研发一种新型坦克的提议被逐渐展开,调查小组同时建议,为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SturmgeschutzIII assault gun)配备更高规格的坦克炮。
调查小组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于将T-34的优点整合到一款新型的德国中型坦克中去。该调查小组后来被称做黑豹委员会,他们*后得出结论:T-34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点,而这几点都是当时的德国坦克在设计上所欠缺的。首先,其主武器悬挂于车体前部,火炮采用长身管,炮弹发射速率更高,穿透力更强;其次,悬挂系统采用较大的路轮以及较宽的履带,大幅改善了在松软地面上的机动性,*大公路时速也令人惊叹;*后,其正面装甲虽然只有45毫米厚,但采用了倾斜式装甲,对装甲板倾斜角进行了优化设计,因此与采用相同厚度普通装甲的德国坦克相比,防护效能大为提高。
1941年11月末,豹式坦克委员会委托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和奥格斯堡一纽伦堡(MAN)机械厂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该坦克重约30吨,初步命名为VK30.02。试验车将安装由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设计的装备7.5cmL/70长身管火炮的炮塔。1941年12月9日,武器验收部将VK30.02的自重具体设定为32.5吨。l942年春,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率先完成三款不同的试验车VK30.02(DB),均采用倾斜式装甲,炮塔安装在车体前部,主武器白炮塔延伸出来,并装备较大的方形火炮护盾,这些都与T-34相似。此外,其中一辆试验车与T-34一样安装柴油发动机,但是通过后链齿轮驱动。与T-34不同的是,VK30.02(DB)自重35吨,倾斜式装甲厚60毫米,行动距离达到了l95千米,但由于它相对狭窄的履带,地面压力值达到了0.83千克/厘米2。
与戴姆勒一奔驰不同,MAN机械厂的试验车没有直接复制T-34,而与德国早期坦克有诸多类似之处。在外形上,MAN的设计只有倾斜式装甲借鉴了T-34。三辆试验车分别安装MB502柴油机和两种传统的德国柴油机(650马力梅巴赫HL210和700马力HL230发动机),它们都采用传统德式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穿过战斗室进入变速箱。与德式设计关联不大的是悬挂系统,8个较大的负重轮采用复杂精密的内部双扭力杆系统,而非当时更常见的外部板簧系统。此外它的炮塔焊接于车体中部,坦克炮的悬置角度被减至*小。MAN机械厂与戴姆勒一奔驰的试验车重量相仿,但它们配备更大的油缸(750公升),使坦克行动距离达到270千米,而更宽的履带使坦克的地面压力值也更令人满意,只有0.68千克/厘米2。
对以上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后,希特勒认为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试验车VK30.02(DB)性能更优越,但武器验收部5月11日提交建议,推荐采用MAN机械厂的设计。不采用VK30.02(DB)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考虑到它与T-34外形相似,交战时可能会给敌我识别造成困扰;其次,主武器自车体延伸出的悬置部分太长,坦克沿斜坡下行时炮管可能陷进地里;另外,底盘的炮塔座圈设计太窄,与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炮塔存在兼容性问题,会给安装造成困难。
1942年5月15日,军方委托MAN机械厂将**批新型坦克优先投产,坦克被命名为五号豹式A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ModelA),名称起源于l941年末启动该计划的黑豹委员会。从1943年1月开始,这批坦克被重新命名为豹式D型(Panther ModelD)。德国人在生产过程中对D型坦克的设计规格进行了一些改动,*明显之处是车体前部的倾斜式挡板,其装甲由60毫米增厚至80毫米。尽管如此,*高统帅部(High Command)还是担心它的防御力无法抵挡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在东线战场的武器。1942年6月4日,希特勒提出将坦克前装甲加厚至l00毫米。然而,试验显示,在原有装甲上增加插销式(bolt-on)装甲板(在三号和四号坦克上曾这样做过)将会造成诸多技术问题,加厚装甲的计划于是被搁浅,德国转而考虑设计一款装甲更强的豹式坦克,这种新型坦克后来被命名为豹式Il型坦克(PantherII)。
1942年8月,MAN机械厂生产了两辆样车以供测试,它们分别被命名为豹式装甲试验车(VersuchsPantherVehicles)V1和V2。Vl只有底盘,没有炮塔。V2是建造完成的坦克车,炮塔设计成罕见的六边形,装备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带单气流挡板枪口制动器的7.5cmKwK42 L/70火炮(后来生产的火炮都带有双气流挡板炮口制动器)。此外,炮塔左后方的车长观察塔采用独特的鼓状,可以清楚看到炮塔左边的装甲板突出来。
11月8日到l4日,德军在艾森纳赫(Eisenach)附近的试验场对V2样车进行测试。测试显示了该坦克的整体优良性能,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大量技术问题。例如,由于设计和制造的仓促,坦克自重达到43吨,远远超过35吨的限制。超重的原因之一是希特勒曾要求装甲的厚度从原先指定的60毫米增至80毫米。坦克配置650马力梅巴赫发动机,单位功率(动力自重比)只有15.1匹/吨,比T-34低15%,比原先设计的VK30.O2(MAN)低25%。这导致了众多机械问题,尤其是对路轮、引擎、变速器和传动装置等产生的负荷过重。这些问题在九个月的生产期中一直困扰着D型“黑豹”。
德国人在D型和A型“黑豹”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改进,逐一减轻了这些问题,到后来的G型问世,已是一款机械性能相当稳定的坦克。但德国人没能在1945年5月战争结束前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机械性的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坦克的明显优势——火力强大的75毫米坦克炮和倾斜式装甲。l942年末,德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在东线使用豹式坦克。尽管坦克在艾森纳赫试验中暴露出诸多缺陷,军方还是开始对V2试验车(即D型豹式坦克)进行批量生产。事后看来,德国人应该再通过一系列改造消除设计上的问题,而不该在设计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开始批量生产。因此,虽然为数众多的D型“黑豹”在1943年春抵达了东线部队,但人们并不清楚它们能否胜任艰巨的战斗任务。D型豹式坦克
1942年11月末,德国人开始批量生产V2样车(已定名为D型豹式坦克)。早至1942年7月,*高统帅部就已制订计划,到1943年5月12日前要生产出250辆豹式坦克。从1942年11月到l943年1月,MAN机械厂生产了*早四辆D型坦克。l943年1月24日至26日,其中三辆抵达巴伐利亚的格拉芬沃尔(Grafenwohr),另一辆被运往柏林南郊的库斯麦多夫(Kummersdorf)试验场。D型经过重新设计,没有采用V2的六边形炮塔,车长观察塔与炮塔的左边齐平,此外还安装了改良的7.5cmKwK42L/70火炮,带有双气流挡板的炮口制动器。次级武器包括炮塔护盾右边的7.92mm MG 34机枪(与主武器在同一操纵轴上),以及一架车体机枪,安装在倾斜式前装甲板上的邮箱式底座上。坦克一共携带主武器炮弹79发,机枪子弹4200发,此外还装备有烟幕弹发射器,在炮塔每侧前方各安装一只,作为近距离战斗防卫之用。
  D型坦克的装甲与V2试验车相似,但前部的倾斜式装甲板厚达8毫米,呈55度倾角,车体两侧装甲板则厚40毫米,呈40度倾角。坦克装备650马力梅巴赫HL210 P30引擎,传动系统采用V2试验车的七挡变速AK7-200。由于加强了装甲防护,D型全重44.8吨,比已经超重的V2试验车还重一些。但该坦克的扭力杆悬挂系统采用八组交叉排列的橡胶路轮,因此路面压力值还较为令人满意,为0.735千克/厘米2。坦克路面行驶的耗油量为每千米2.8公升,油箱容量为720公升,公路行驶的*大行动距离达到250千米,但越野行驶距离只有100千米。在通信设备方面,D型拥有德军标准配置的Fu 5。该设备包括功率为10瓦的转换器,车体后装甲板上安装两米长的天线,接收27.2-33.4MHz频段范围的超短波信号。
从1943年1月末到2月初,*早生产的四辆D型坦克在格拉芬沃尔和库斯麦多夫接受了大量测试,更多的坦克在接下来几周也进行了测试。测试由第51和52豹式坦克装甲营的官兵执行,从中发现了大量设计细节上的缺陷,生产环节上的粗制滥造和拙劣模仿也一一暴露出来。例如,坦克炮不能在某些角度上自由升降,炮塔的转角经常刮擦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的舱顶盖。另外,车辆驱动链的主减速器容易断裂,传动系统经常损坏,发动机容易失火,燃油泵失灵更是家常便饭。操之过急的批量生产导致了无数令人头疼的问题。
  ……

作者简介

史蒂文·A.哈特,现为桑赫斯特(Sandhurst)皇家军事学院战争研究系高级讲师。此前他曾在萨里(Surrey)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授课。哈特著有研究二战德军的数本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