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6530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NULL
  • 页数:254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504653048 ; 978-7-5046-5304-8

本书特色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现状,贴近社会需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贴近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核心知识、核心技能的内容。在编写体例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模式,设置导言、基本内容、链接、小结、练习题、学习指引等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阐述了阴阳五行、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收载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常见病证。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阐述阴阳五行、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机、治则与治法、体质与养生、中药与方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收载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常见病证,体例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切合实用,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非中医药类专业的理想教学用书,也可供中医药工作者和相关学科人员参阅。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阴阳五行
 **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
 **节 脏腑
 第二节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经络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
 **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
 **节 治则
 第二节 治法
第六章 体质与养生
 **节 体质
 第二节 养生
第七章 中药
 **节 中药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中药
第八章 方剂
 **节 方剂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第九章 常见病证
 **节 内科病证
 第二节 外科病证
 第三节 妇科病证
 第四节 儿科病证
附录1 专题实践
 实践一 中药标本实习
 实践二 中药标本实习
 实践三 方剂应用实习
 实践四 常见病证实习
附录2 练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附录4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附录5 中医药概要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导言:本章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学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思路,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方法。
  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疾病防治,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医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自然和生命本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自远古医药活动的出现至春秋末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历经漫长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学会了使用针砭等原始的医疗工具,并不断总结经验,为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至三国时期,中医学在以往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零散的诊疗经验升华为较为规范的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诞生,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初具规模;《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对我国用药经验作了**次系统总结;众多名医的涌现,对临床医学作出了显著贡献。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而合理的哲学渊源与内涵;各种文化学术流派的繁荣,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科学技术基础;人体解剖知识的运用,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形态学基础;诊疗经验的积累,为医学概念的抽象、医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整理,奠定了可靠的实践基础。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