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现代生物技术-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包邮中药现代生物技术-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

1星价 ¥25.5 (6.7折)
2星价¥25.5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11761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8
  • 出版时间:2009-07-01
  • 条形码:9787117117616 ; 978-7-117-11761-6

目录

绪论**节 中药现代生物技术内涵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章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节 概论一、基本原理二、基本操作第二节 技术与应用一、药用植物细胞培养二、药用植物快速繁殖三、药用植物的脱毒培养技术四、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 药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技术**节 概论一、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二、体细胞杂交技术第二节 技术与应用一、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应用实例二、原生质体培养在药用植物高产细胞系筛选中的应用三、体细胞杂交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四、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技术用于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育种**节 概论一、传统育种技术二、诱变育种三、多倍体育种四、其他育种方式第二节 技术与应用一、传统育种技术二、诱变育种三、多倍体育种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 药用植物抗性基因工程技术**节 概论一、抗性基因工程原理二、目标基因第二节 技术与应用一、药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二、药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三、药用植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四、药用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一、研究现状二、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 中药研究领域的分子标记**节 概论一、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二、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二节 分子标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一、DNA指纹标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二、DNA序列标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三节 分子标记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一、分子标记在药用植(动)物分类与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二、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三、分子标记在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中的应用四、分子标记辅助药用植物育种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 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节 植物功能基因组结构特点一、断裂基因二、基因家族三、基因簇第二节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一、功能基因克隆策略二、功能基因的克隆方案三、植物功能基因组的结构研究四、基因功能研究五、生物信息学第三节 功能基因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一、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克隆与分析实例二、药用植物CDNA文库研究实例三、丹参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技术**节 概论一、萜类及甾体化合物二、苯丙素及酚类化合物三、生物碱第二节 技术原理与方法一、次生代谢调控策略二、受体系统选择三、基因转化方法四、转基因植株的鉴定与检测第三节 技术与应用一、毛状根培养技术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二、关键酶基因工程技术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三、转录因子应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四、RNA干扰技术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五、microRNA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中的应用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 多肽类中药活性成分生产技术**节 概论一、微生物表达系统二、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三、其他表达系统第二节 技术与应用一、动物来源中药活性多肽的生产二、植物来源中药活性多肽的生产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 发酵工程及其在中药中的利用**节 概论一、基本概念及原理二、技术与方法第二节 发酵工程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与发酵工程二、发酵工程与药用菌生产三、内生菌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第三节 中药发酵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一、药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二、药用菌发酵工程三、内生菌在中药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 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节 概论一、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二、生物转化的应用范围三、生物转化方法与技术关键第二节 生物转化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一、萜类与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二、苯丙素及酚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生物芯片技术**节 概论一、基因芯片二、蛋白质芯片三、芯片实验室第二节 中药研究领域的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一、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二、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与新药发现中的应用三、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第十二章 系统生物学
展开全部

节选

《中药现代生物技术》讲述了:植物顶芽往往具有顶端生长优势,抑制着腋芽的生长,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顶芽的生长激素有关。要打破顶端生长优势,诱导腋芽的生长,可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细胞分裂素。实验证明,将带有顶芽的枝条培养在不含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只能长出单一幼苗的枝条;将同样带顶芽的枝条接种到含有适当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腋芽可以得到发展,产生早熟的分枝,发展到由许多分枝组成的丛生芽。这种刚形成的丛生芽可分成若干独立小苗,再进行培养,形成新的丛生芽。只要培养基成分合适,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直到从这些枝条上得到足够的芽,把这些芽转入适宜的培养基上。

相关资料

(2)通过顶芽或腋芽的增殖和分化:顶芽和腋芽都含有休眠体或活动的分生组织,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它们由于存在的部位不同,因而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多数维管植物中腋芽均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腋芽内常含有次生的分生组织,都有能长出枝条的潜在能力。但能否变成枝条,则与主轴顶芽的生理状态有关。植物顶芽往往具有顶端生长优势,抑制着腋芽的生长,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顶芽的生长激素有关。要打破顶端生长优势,诱导腋芽的生长,可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细胞分裂素。实验证明,将带有顶芽的枝条培养在不含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只能长出单一幼苗的枝条;将同样带顶芽的枝条接种到含有适当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腋芽可以得到发展,产生早熟的分枝,发展到由许多分枝组成的丛生芽。这种刚形成的丛生芽可分成若干独立小苗,再进行培养,形成新的丛生芽。只要培养基成分合适,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直到从这些枝条上得到足够的芽,把这些芽转入适宜的培养基上。腋芽繁殖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繁殖速度慢,但遗传性稳定,在大多数植物中都能应用。利用外施细胞分裂素抑制新枝顶端优势、促进腋芽生长发育。其中6-BA对促进腋芽增殖效果较明显。外源生长素虽不能促进腋芽增殖,但对改善外植体培养时的生长有好处,还能控制和消除经几次连续培养后腋芽增殖潜力的减退。(3)通过不定芽的增殖和分化:不定芽是随机地发生于植物茎或叶上的一种结构,它是在除了现存的芽(包括顶芽和腋芽)之外的组织器官上,通过器官发生重新形成的芽。可对植物或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来诱导发生不定芽。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6-BA和KT,浓度为0.1~10mg,/L,生长素是IBA和NAA,浓度为0.1~10 mg/L。IAA在培养基中*不稳定,而2,4-D很容易引起愈伤组织的形成,因此通过腋芽生枝或不定芽发育进行茎芽繁殖时,应当避免使用2,4-D。在芽增殖过程中,要注意外源激素的累积问题。由于长期反复继代增殖,外源激素的大量累积会造成各种畸形芽、透明芽的产生,从而影响不定芽的质量。为使不定芽正常生长、分化,可以采用在继代培养的一定阶段降低激素水平的方式。(4)诱导不定胚状体的产生:与芽和根可以从许多植物的外植体诱导出来一样,植株的不定部位也可诱导形成体胚,称之为不定体胚的诱导。不定体胚的形成和经过愈伤组织阶段再形成体胚的过程是不同的,即不定胚是直接由*初的外植体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