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近现代中国财政转型与政治发展

包邮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近现代中国财政转型与政治发展

1星价 ¥15.7 (4.9折)
2星价¥15.7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06214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50
  • 出版时间:2009-07-01
  • 条形码:9787201062143 ; 978-7-201-06214-3

本书特色

中国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财政从传统财政转为现代财政,这一过程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本书从财政转型的视角,来透视现代国家在中国的成长,力图通过对历史的描摹和总结,发现中国国家转型的规律与特征。全书的安排,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财政领域重大变革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以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志,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成长的过程与逻辑特征。书中的观点和结论是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形象地展现出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本书属于财政政治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创见。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财政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

内容简介

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财政制度是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通道,财政的收支和管理活动是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表现。现代国家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上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共同体,在财政收支和管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国家制度,就是现代财政制度,也就是公共财政制度。人类生存的共同体从传统国家转为现代国家,财政也同时从传统财政转向现代财政。财政的转型,就是在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等领域,国家权力运行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财政转型是国家转型的一个部分,但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上,财政转型却可能先于国家转型,并为国家转型提供推动力量。
与西方世界相比,中国的国家转型显得曲折而特别,对此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关注与研究。本书的主题是将中国财政转型与国家成长结合起来,以财政史料为基础,通过中国财政转型过程研究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意义和逻辑。
本书将以西欧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背景,以中国帝制时期的财政为起点,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诸方面,探讨晚清民国以来中国财政所发生的三次转型,并特别详细地研究1978年后中国财政的转型,以*终概括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本书将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财政领域重大变革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以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志,来分析其中蕴涵的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成长的规律性。根据时间线索和事件标志,本书的框架结构大体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交代本书的基本概念、理论背景和基本逻辑。
**章概述传统帝国体系的财政基础,说明其财政方面的权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近现代国家的转型及其财政特征。
第二章阐述1949年后新中国国家构建活动中社会基础的变化,以及在这样的基础上家财型财政的兴起,并探讨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家财型财政的衰落,在1978年后探索类型转向。
第三章主要探讨1983—1992年间国家和社会关系在财政方面的变化,即国家通过财政契约,创造了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条件与基础,社会因此成长,以其财力供养国家,财政也从“家财型”逐步向“公财型”转换。
第四章描述1993年后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公财型财政在中国不断成熟,表现为政府收入来源与支出责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基础的变化(公共性增强)与责任范围的转换(服务性提高)。
第五章重点探讨1993年后财政制度在上下级政府分工(分税制)和管理方式(预算制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体现出的国家制度理性化的发展。
第六章总结中国的财政转型特别是1978年后的财政转型及其特点,指出其中蕴涵的现代国家成长的意义,概括中国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
附录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是从财政视野对西欧现代国家成长所作的透视,第二部分是对1949年后中国财政理论的演进所作的回顾。这两个部分是对本书正文的知识补充或背景交代。

目录

导论
**节 现代国家与现代财政研究的理论路径
第二节 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与本书的研究安排
**章 帝国体系近代转型的财政考察
**节 传统帝国体系的财政基础
第二节 晚清现代国家构建与财政转型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政治与财政建设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政治的财政基础与转型探索
**节 新中国政治构建中家财型财政的形成
第二节 1978年后财政类型转向的基础
第三节 财政转型前的财政试验(—)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从财政契约创造自主社会(—)
**节 从契约构建主体(一):企业
第二节 从契约构建主体(二):地方政府
第三节 重塑财政社会契约:税收的曲折与复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年1993后国家与社会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节 税收国家的成型
第二节 走向福利国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1993年后财政制度理性化的成长
**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问关系的重塑
第二节 理性化预算的成长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财政转型与国家成长
**节 财政转型的发生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成长
附录一 财政视野下西欧现代国家的形成
附录二 1949年后中国财政理论的演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守刚,男,汉族,江苏省建湖县人,1971年4月生。先后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分别获得经济学士、法学博士学位。后在复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同当代政治。曾任职于君安证券公司,同泰君安证券公司,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财政学理论、公共生产理论,两方立宪土义史、当代中同政治。出版专著两种:《中国公共生产探源与政策选择》,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丙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曾住《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