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评论(1条)
luc***(三星用户)

帮朋友买的,品相不错!

帮朋友买的,品相不错!

2011-05-27 10:30:1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269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108026941 ; 978-7-108-02694-1

本书特色

《中国士绅》:士绅与皇权文人当官士绅与技术知识中国乡村的基本权力结局村,镇与城市乡村生计:农业与手工业乡土社区的社会侵蚀六位士绅的故事

内容简介

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本书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本书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

目录

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
 导论
 **章 士绅与皇权
 第二章 文人当官
 第三章 士绅与技术知识
 第四章 中国乡村的基本权力结构
 第五章 村、镇与城市
 第六章 乡村生计:农业与手工业
 第七章 乡土社区的社会侵蚀
 编后记
附录 生活史:六位士绅的故事
 编者说明
 文人·王议长
 军人·朱司令官
 官僚·张科长
 商人·丁镇长
 土匪·杨队长
 改革家·刘崇道
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费孝通教授英文版《中国士绅》翻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也许有人认为现代化意味着都市化。现代文明是都市的产物,都市人口必须来自乡村,因为都市无法取代自己。人才在乡村没有发展的机会,但是进入城市后,他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是发挥才能的地方。乡村潜在的人才只能在都市化进程中才能得到发展,但是中国又不完全如此。我在前面提到过李林塞尔的计划。从他的话中我猜想,这一原则在美国也不是永远正确,特别是在美国南方,发生着与中国相似的社会损蚀。在中国,有机循环受到破坏,人力和财富被不断地掠夺。我理解,TVA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引进现代知识来恢复这一循环,通过搭一座我前面讲到的桥来恢复繁荣。建一座桥,不仅需要现代技术,还需要人力因素,即那些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回归本土为社区服务。没有这样的桥,社会的发展将引起社会机制的混乱。目前大都市化正成为中国的疾患。我前面从经济角度讲过不尽如人意的城乡关系,现在只想加上文化角度。我认为现代都市代表着西方文明,乡村社区代表着传统中国文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我认为,中国的现代都市是东西方接触的结果。那些通过接触西方文化改变了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人发现他们自己再不能生活在乡村了。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新发展的都市企业吸收。但是由于这样的企业数量有限,必然有一部分人游离于任何组织之外。这样就产生了一类新人,他们既不在城市也不在乡村从事生产活动,而是追求政治权力。这类新人直接或间接来自乡村。在与西方接触之前,科举制度很照顾这些人,使得他们可以作为士绅在乡村或县城生存下去。以儒家哲学来讲,他们是“知者”。确实正确的是,这类的人是一种寄生的人,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从劳动人民那里得到给养,靠收取地租来生活。但是,由于他们继续生活在乡村,所以至少财富没有大规模外流。如果中国都市里的生产事业发展得快,从乡村吸收来的人可能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虽然乡村仍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损蚀”,但会被城市的繁荣所补偿。像美国的TVA计划那样,中国也许能够把利益从城市返回到乡村。如果这样,那么中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幸的是,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大规模的产业发展不大可行。西方文明的本质——工业主义,还没有被真正地引进,引进的是其表面或上层的因素,包括对物质享受和满足的渴望,但是还没有建立起能使这些变得有意义的物质基础。这种基础的缺乏制造了一个表面上生活在西方文化中,但又没有东西方传统基础的特殊阶层。他们是中国悲剧的牺牲品和导演。在洪水的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拼朱《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卿》、《行行重行行》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