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2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 ISBN:978711712453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9 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117124539 ; 978-7-117-12453-9
本书特色
《针灸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目录
节选
《针灸学(第2版)》内容简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临床课,是阐述针灸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临床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本教材的编写提纲。
相关资料
插图:三、十五络脉“络”,有联络之意,络脉纵横交错于表里经脉之间,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络脉有别络、孙络和浮络之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条络脉,再加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总称为“十五别络”,十五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孙络,是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即《灵枢·脉度》所谓的“络之别者为孙”。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络脉分布在皮肤表面、浮显易见者称为“浮络”,即《灵枢·经脉》所谓的“诸脉之浮而常见者”。十五络脉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中十二经的别络均从相关正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处分出,然后走向互为表里的经脉,即阳经的络脉别走于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的络脉别走于相表里的阳经。络脉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此外,络脉的分布路线还补充了经脉循行的不足,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诸阴经经气;督脉之络上行后背、头项,以沟通背、头部诸阳经经气;脾之大络则横行散布于胸胁之间。任、督之络和脾之大络及孙络、浮络等,起渗灌气血的作用。四、十二经别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的重要分支。经别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头部,能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分布有“离、入、出、合”的规律,经别均从同名正经的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别出称为“离”,走入胸腹腔称为“入”,浅出头项部称为“出”,*后阴经经别合入于相互表里的阳经经别,阳经经别合入于本经,称为“合”。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根据经脉的表里关系分为六对,称为“六合”。络脉与经别都能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没有所属腧穴,也没有所主病证;络脉则主外,各有一个络穴,并各有所主病证。五、十二经筋“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经筋是十二经脉及相关络脉中气血渗灌濡养的筋肉组织。全身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足三阳经筋均上结于头面,足三阴经筋均结于腹部,手三阴经筋结于胸膈上下,手三阳经筋则结于头部。某些经筋(如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等)还结聚于前阴。经筋有大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29.6¥5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20.3¥39.8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本草纲目
¥22.8¥76.0 -
勾勒姆医生
¥20.1¥5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手诊图释
¥8.4¥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1.4¥38.0 -
针灸大成
¥24.1¥65.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7.4¥58.0 -
千金方
¥9.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图谱
¥6.0¥20.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7.4¥58.0 -
针灸甲乙经
¥14.7¥45.8 -
肘后备急方
¥28.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