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包邮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1星价 ¥28.6 (6.8折)
2星价¥28.6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651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10-02-01
  • 条形码:9787030265142 ; 978-7-03-026514-2

本书特色

“区域生态补偿”是在人地关系视角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是“区域外部性”,《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做了相应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区域生态补偿”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关系密切,《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区域政策方案。

内容简介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含义、认知脉络进行阐述,并提出入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本质的理解。第二部分探讨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认为在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着“冲突”,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是《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可供从事空间规划、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区域政策研究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言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
 一、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的视角
 二、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
 三、人地关系与生态补偿
 四、区域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
**章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
 **节 补偿与生态补偿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
  四、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
  一、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
  二、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
  一、流域上的“区域”困境
  二、“区域”理论的不足
  三、大量的现实问题
  四、“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
 第五节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
 **节 对区域的解释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
  一、什么是尺度
  二、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三、“区域”问题
 第三节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
  一、地理学的区划传统
  二、我国区划工作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
  三、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
  四、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
 第四节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
  一、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
  二、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
  三、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
 第五节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
  一、产权的内涵
  二、区域产权
  三、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  
 第六节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一、利益主体
  二、行为主体
 第七节 一个区域模型
第三章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
 **节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
  一、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
  二、非地带性因素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系统的整体性
 第二节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
  一、真实的经济区域
  二、空间:清晰的边界
  三、格局:网络化的结构
  四、主体: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
  一、区域产权的形成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
  三、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
  四、案例:母亲河的悲剧
 第四节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
  一、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
  二、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
  三、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第五节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
  一、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
  二、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
  三、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四、区域的发展权利
  五、案例:呼伦贝尔草原的“抉择”
 第六节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
  一、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
  三、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
第四章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
 **节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
  一、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
  二、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
  三、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
  四、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
  一、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二、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三、政府行为外部性
  四、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
  五、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
  一、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
  二、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
  三、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
  四、区域外部性的格局
  五、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
 第四节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
  一、外部性的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
  二、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
  三、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
  四、区域政策
  五、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
 **节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
  二、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
  三、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
  一、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
  二、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
  三、“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
  一、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
  二、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
  三、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一、我国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地理成本分析
  三、区域差距凸显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
 第五节 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
第六章 我国区域制度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
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含义、认知脉络进行阐述,并提出入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本质的理解。第二部分探讨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认为在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着“冲突”,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是《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可供从事空间规划、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区域政策研究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