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154142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3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541541421 ; 978-7-5415-4142-1

本书特色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对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都有突出贡献。
由于《本草纲目》原书卷帙浩繁,现代人阅读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地为读者量身定做了本书。全书选取了近400种药材,几乎囊括了古书《本草纲目》中所有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药方,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了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从而生活得更加精彩。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的作者是明代*优秀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加的)、11096个药方(其中8100多个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1100多幅图。它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系统、*完整、*科学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不仅吸收了历代医学典籍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里面的错误、完善了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目录

序例
七方
十剂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升降浮沉
标本阴阳
四时用药例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相反诸药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百病主治药
诸风
癫痫

湿
脾胃
脚气
咳嗽
狐臭
肺痿肺痈
疬疡癜风
虚损
不眠
阴痿
消渴
眼目
口舌



须发
咽喉
跌仆折伤
小儿初生诸病
草部
甘草
黄耆
黄连
茈胡
当归
淫羊藿
薄荷
曼陀罗花
牡丹
牵牛子

芍药
三七
紫花地丁
车前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苦参
射干
黄精
萎蕤
肉苁蓉
知母
赤箭、天麻

胡黄连
远志
地榆
黄芩
防风
独活
升麻
秦艽
山慈姑
青黛
细辛
白茅
贝母
狗脊
徐长卿
郁金
白微
白前
蛇床
芎蒡
半边莲
藁本
白芷
木香
豆蔻
高良姜
益智子
预知子
威灵仙
白及
补骨脂
莎草、香附子
姜黄
薰草、零陵香
羊蹄
泽兰
石韦
夏枯草
香薷
假苏
连翘

茵陈蒿
忍冬
海金沙
茺蔚
刘寄奴草
鸡冠
大蓟、小蓟

恶实
藁耳
灯心草
天名精
稀莶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麦门冬
紫菀
商陆
苎麻
萱草
鸭跖草
败酱
决明
款冬花
地肤
瞿麦
虎杖
蒺藜
谷精草
蓖麻
菟丝子
甘遂
半夏
旋覆花
蔷薇
乌蔹莓
栝楼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土茯苓
防己
泽泻
菖蒲
桔梗
水萍
马兜铃
海藻
仙茅
菜部


生姜
干姜-
白菜

莱菔
胡萝卜
秫香

白芥
马齿苋
莴苣


冬瓜
丝瓜
苦瓜
黄瓜
竹笋

芜菁
莳萝
山药
壶卢

苜蓿
百合
蒲公英
果部





山楂


荔枝
龙眼
木瓜
毕澄茄
杨梅
枇杷
榧实
胡桃
西瓜

橄榄
猕猴桃
槟榔
莲藕
秦椒

阳桃
吴茱萸
芡实
谷部
大豆
绿豆
赤小豆
小麦

大麻
胡麻
薏苡
木部
樟脑





棕榈
女贞
安息香
辛夷
丁香
郁李
熏陆香
龙脑香
石南
杜仲
卢会
没药
合欢
皂荚
阿魏
大风子
红豆

栀子
酸枣
雷丸
金樱子
枸杞、地骨皮
卫矛
巴豆
紫荆
木槿
木芙蓉
茯苓
猪苓
禽部




寒号虫
虫部
蜂蜜
蜜蜂
露蜂房
蜈蚣

螳螂、桑螵蛸
蚱蝉

鳞部
鲮鲤
蛤蚧
乌蛇
白花蛇
鲤鱼
鲫鱼
鳜鱼
鳝鱼
泥鳅
介部
水龟

碡瑁
牡蛎

田螺
石决明
贝子
蜗螺
海蛤
兽部






阿胶
牛黄

鹿


水部
雨水
露水
冬霜
腊雪
热汤
金石部
雄黄
雌黄
食盐
丹砂
石膏
蓬砂
朴消
消石
硫黄
麦饭石
展开全部

节选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的作者是明代*优秀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加的)、11096个药方(其中8100多个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1100多幅图。它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系统、*完整、*科学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不仅吸收了历代医学典籍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里面的错误、完善了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相关资料

插图:『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曰』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膻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而偶制,多数服之;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常制也。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热。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温凉仿此。『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大方『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