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包邮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1星价 ¥44.9 (6.5折)
2星价¥44.9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736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0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122073693 ; 978-7-122-07369-3

本书特色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是临床药理学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上篇主要介绍神经精神药理学基础,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解剖生理,脑脊液、脑血流及脑屏障,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等。该部分内容侧重于基础研究,却又与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为深入理解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构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中篇阐述了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相关内容,重点论述了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血脑屏障与药物治疗、神经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神经精神疾病对机体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神经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与剂量方案调整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遗传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药源性疾病等,另外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社会危害性较重的药物依赖性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药理学亦进行了阐述。下篇为神经精神药物各论部分,每一章章首对本类药物进行概述,使读者初步了解有关基本理论与知识;每一药物重点介绍其药效学、药动学特征(吸收、分布、消除)、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及剂量方案等,同时注明了部分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特殊剂量方案等,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及个体化给药。全书内容新颖、先进,注重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神经、精神及心理科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从事神经精神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亦可用于其他各科医师、药理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上篇 神经精神药理学基础
 **章 概论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传导通路
 第四章 脑脊液、脑血流及脑屏障
 第五章 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
中篇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
 第六章 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
 第七章 血脑屏障与药物治疗
 第八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
 第九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动学
 第十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遗传药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对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
 第十四章 神经精神药物与药源性疾病
 第十五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与剂量方案调整
 第十六章 药物依赖性与社会药理学
下篇 神经精神药物各论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十八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 抗癫痫药
 第二十章 镇静、催眠及抗惊厥药
 第二十一章 抗震颤麻痹药
 第二十二章 抗精神病药物
 第二十三章 抗焦虑药
 第二十四章 抗躁狂及多动症药
 第二十五章 抗抑郁药
 第二十六章 影响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药
 第二十七章 抗组胺药
 第二十八章 麻醉药
 第二十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药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上篇主要介绍神经精神药理学基础,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解剖生理,脑脊液、脑血流及脑屏障,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等。该部分内容侧重于基础研究,却又与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为深入理解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构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中篇阐述了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相关内容,重点论述了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血脑屏障与药物治疗、神经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神经精神疾病对机体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神经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与剂量方案调整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神经精神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遗传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药源性疾病等,另外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社会危害性较重的药物依赖性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药理学亦进行了阐述。下篇为神经精神药物各论部分,每一章章首对本类药物进行概述,使读者初步了解有关基本理论与知识;每一药物重点介绍其药效学、药动学特征(吸收、分布、消除)、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及剂量方案等,同时注明了部分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特殊剂量方案等,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及个体化给药。全书内容新颖、先进,注重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 《神经精神系统临床药理学》适用于神经、精神及心理科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从事神经精神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亦可用于其他各科医师、药理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概念于1935年由Dale首次提出,指由神经末稍释放的特殊化学信使物质,其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一种化学物质要被确定为神经递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内必须具有合成相应递质的前体物质及合成酶;②主要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内,以防止被胞质内的其他酶系所破坏;③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递质释放后作用于该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④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系统或再摄取环节;⑤相应物质能加强或阻断某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神经递质作用起始快,但由于存在对神经递质的高灭活机制,作用消失也快,并且作用范围比较局限。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可由神经元突触释放或由神经元胞体或胶质细胞分泌,本身不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但能调节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梢的释放或突触后效应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具有使神经递质的作用放大或衰减的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作用起始较慢且持久,对神经递质的功能起调节作用。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包括:①胆碱类,主要为乙酰胆碱;②单胺类,包括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吲哚胺(5羟色胺);③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y-氨基丁酸等;④其他,包括神经肽、前列腺素、组胺等。过去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观点称为戴尔原则(Dale eprlnclple)。近年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neurotransrnltterco-existence)。在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元中,观察到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递质可以共存。在高等动物的交感神经节发育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此外,在大鼠延髓的神经元中观察到5羟色胺和P物质共存;在上颈交感神经节神经元中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和脑啡肽共存。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目前尚未清楚了解,可能两种递质在同时释放后起着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发挥突触传递作用。中枢神经递质不仅对动物和人的感觉、知觉、疼痛、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和调节的各种功能活动,如睡眠和觉醒以及饮水和摄食等行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中枢神经递质对某一个神经元起兴奋作用,而对另一个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并不完全由递质本身来决定,还决定于受体的状况。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脑功能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影响的药物,往往是通过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与受体结合以及失活等过程而起作用的。因此,开展对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以及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开辟了新的前景,并且能促进对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学认识,从而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