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

包邮(1949-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

1星价 ¥28.6 (6.8折)
2星价¥28.6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15889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3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301158890 ; 978-7-301-15889-0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为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对外关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不同,以及党和国家*高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和对外交目标的追求各有其特点、侧重和差别,决定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中国对外关系始终都是围绕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发展演变的。中国的对外关系是在对外政策的指导下展开的,对外政策是识别和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线索和依据,外交领域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可以从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找到基本的原因和主要的根据。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以大致划分为前30年(1949一l978)和后30年(1979年至今)两大时期。本书以中国对外政策为线索和依据,概括分析l949--200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以呈现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概貌。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从事中国外交史学习和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

目录

导 论
**章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缘起和发展(1949--1955)
**节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缘起
第二节 与苏联结盟
第三节 中美对抗的形成
第四节 抗美援朝
第五节 援越抗法与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六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七节 参加亚非会议
附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2.周恩来致各国政府公函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5.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第二章 发展与波动的十年(1956--1965)
**节 新外交方针的酝酿与形成
第二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发展与衰落
第三节 探索解决陆地边界遗留问题
第四节 中美大使级会谈
第五节 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新独立民族国家的关系
第六节 支持印度支那三国反对美国的干涉与侵略
附录
1.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
2.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3.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4.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外交(1966—1976)
**节 极“左”外交思潮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安全战略的转变
第三节 打开中美关系僵局
第四节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
第五节 对外关系新局面
第六节 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与“三个世界”思想的形成
附录
1.中关在上海签订的《联合公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第四章 新时期的对外关系(上)(1978—1989)
**节 新时期对外政策的提出与形成
第二节 中美建交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四节 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发展中日关系
第五节 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第六节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第七节 支持和参与国际裁军
第八节 发展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附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
联合公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4.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第五章 新时期的对外关系(下)(1989--2000)
结语1
结语2 世界的中国: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研究
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以中国对外政策为线索和依据,概括分析1949-200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以呈现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概貌。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对外关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不同,以及党和国家*高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和对外交目标的追求各有其特点、侧重和差别,决定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中国对外关系始终都是围绕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发展演变的。中国的对外关系是在对外政策的指导下展开的,对外政策是识别和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线索和依据,外交领域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可以从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找到基本的原因和主要的根据。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以大致划分为前30年(1949-1978)和后30年(1979年至今)两大时期。

相关资料

(二)国际环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互动国际环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影响是一个不需要更多论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本来就是在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在不少方面就是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做出的反应。不过对国际环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内容,仍需要有进一步的理解。包括国际环境作为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产生影响?以及在那些重大事件中它的影响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仍大有丰富和深化的必要。在*表层,国际环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影响表现在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领导人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从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历史进程看,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外部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冷战阶段,另一个是“后冷战”或冷战后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被简单地称为是美苏两极对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支配着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走向。后一个阶段被称为是走向多极世界,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一超多强”,这种力量格局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支配着世界政治。当然两个阶段只是大略的划分而已,随着近十几年来“全球史”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成果描述出一个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的世界图景。实际上在每个阶段都有远比所谓“两极世界”或“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等复杂得多的内容,它们同样是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中国革命取得*后胜利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爆发的冷战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美苏两国在中国既互相限制又互相妥协的政策,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即二战结束后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反帝革命运动竟然没有受到列强的直接军事干预,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在中国出现的美苏互相遏制,国共一竞雄长的局面,使国共两党都有机会尽其所能地利用美苏对华政策的矛盾,争取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条件。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显然更具有智慧和谋略,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坚实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美苏冷战既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外部条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不得不面对的主要外部环境,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美苏对抗的局面而制定的。

作者简介

牛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美国对外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英文版由美国Eastern Bridee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曾应邀在美欧日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等做访问学者、高级客座研究员及客座教授,曾获北京大学杨芙清一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正大教师奖特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