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文学讲坛:艺术的去人性化

包邮名家文学讲坛:艺术的去人性化

1星价 ¥20.5 (7.9折)
2星价¥20.5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71206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0-04-01
  • 条形码:9787544712064 ; 978-7-5447-1206-4

本书特色

这次的新版本是根据原稿校正、修订而成的,包括了奥尔特加于1908年至1925年(《艺术的去人性化》的发表年份)间发表的许多关于美学问题的文章。另外,本书还加入了其1926年的演讲稿《真理并不简单》——该演讲稿*近作为遗作面世,以及随笔《论艺术中的视角》的份从未曾曝光的附录。本书还首次收录了《探访苏洛阿加》这篇文章。

内容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目录

西班牙文原版序言
艺术的去人性化
 新艺术无法通俗
 艺术化的艺术
 由现象入手
 初探艺术的去人性化
 敬请理解
 再论艺术的去人性化
 禁忌和比喻
 超现实主义和低现实主义
 大逆转
 抵制神像崇拜
 传统的反面影响
 注定讽刺
 艺术无关紧要
 结语
其他美学随笔
 迈耶-格拉斐
 为苏洛阿加开个画展?
 天堂里的亚当
 两个世界的艺术
 《蒙娜丽莎》
 《侏儒皮匠格雷戈里奥》之美
 探访苏洛阿加
 论绘画中的现实主义
 美学随笔,权当序言
 巴洛克的意志
 关于新艺术的对话
 论艺术中的视角
 附言
 谈谈艺术批评
 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
 真理并不简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艺术的去人性化》内容简介: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相关资料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该把话说得更清楚一些。随着艺术作品中叙述或展示的人物命运或悲或喜,这与真正的美学享受是截然不同的。不只如此:原则上,关注作品中的人性情感与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快感是无法相容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视觉问题。要看见一件东西,我们得对我们的视觉器官进行某种调节。如果视觉调节不得当,我们会看不见或看不清那件东西。请读者想象一下,我们正在透过窗户玻璃看着一个花园。我们调节双眼,让视线忽略玻璃,穿过它停驻在花草树木上。由于花园是视觉目标,视线也是投向花园的,所以,我们不会看见玻璃,我们的视线会穿过玻璃,完全忽略它。玻璃越干净,我们就越不会注意到它。但是,接下来,如果我们努力忽略花园,将视线收回转而看向玻璃;那么,花园就会从我们眼前消失,转而变成一团像是粘在玻璃上的模糊色块。因此,看花园和看窗玻璃是两个无法相容的动作:两者要求不同的视觉调节,不可兼得。同样,一个人若是只希望艺术作品用胡安与玛利亚①的家长里短或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②的乱世情仇来感动他,并且将自己的精神感受力聚焦于这一点,那么他是看不到艺术作品的。特里斯坦的命运再催人泪下也只有信以为真的人才能被其感动。但是,事实上,艺术品只在虚构的前提下才称得上艺术。要欣赏提香①的《查理五世》骑马像②,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对活生生的查理五世视而不见,而只看见一幅画像、一个不真实的形象、一场虚幻。画中人与画像本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加以关注。要是选择画中人,我们就得以与查理五世“共处”片刻;若是选择画像本身,我们则在客观地“欣赏”一个艺术品。但是:大多数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如玻璃般透明的艺术品本身上来;相反,他们总是对艺术品视而不见,反倒激动万分地执迷于艺术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类现实生活。要是有人让他们不要执著于这一点而去关注艺术品本身,他们会说他们在其中看不到任何东西,因为,在里面确实看不到任何人性化的东西,而只有透明的艺术、纯粹的幻象。十九世纪艺术家们的创作太不纯粹。他们将纯艺术因素减少到*低,而将作品几乎完全建立在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虚构上。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上个世纪的所有正常态艺术都是不同形式的现实主义作品。贝多芬和瓦格纳是现实主义。夏多布里昂和左拉也是现实主义。在今天看来,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也差别不大,因为,它们都有现实主义的根源。这样的作品不完全算得上是艺术品。要欣赏这种作品,不必留心虚拟存在,不必关注透明事物:即,并不需要艺术感。只需要有点人性,并让别人的喜悲在自己心中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十九世纪的艺术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也就可以理解了:它就是为所有人而生的,因此,这并不能算是艺术,只是生活的提炼。请记住,每当有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同时存在时,总有一种类型适合小众,另一种适合大众①,而后一种总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我们现在不要争论这种纯艺术是否可能存在。也许不可能;但是让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原因说来话长,也很复杂。所以,也许我们先不去碰这个问题为好。而且,这对我们现在的话题影响也不大。即使纯艺术不可能存在,艺术纯粹化的趋势无疑是存在的。这种趋势将会逐渐剔除掉那些人性化的、太过人性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曾在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创作中占主导地位。

作者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1883—1955),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现代大众社会理论的先驱,被加缪誉为“尼采以后欧洲*伟大的作家”。 著有《我们时代的主题》、《大众的反叛》、《什么是哲学》等,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论述,在西班牙乃至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