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

包邮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

1星价 ¥32.6 (7.5折)
2星价¥32.6 定价¥43.5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01951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8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811019513 ; 978-7-81101-951-3

本书特色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第2卷

目录

前言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理论框架三种音乐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及其启示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教育技能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探讨集体舞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时空推理能力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点击培育“音乐心灵——中美学前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纪实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几个问题的反思男性幼儿舞蹈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其动作表现特征探究试论回归本位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浅析教师在音乐活动组织中的惯用语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幼儿音乐教育在综合或主题的课程思路下怎样组织音乐教育活动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3~6岁幼儿歌唱音域发展研究反思幼儿舞蹈教育实践的价值体系儿童舞蹈中舞者主体性的缺失与回归幼儿写生画教学价值初探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框架研究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个案研究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对美术语言的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促进儿童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活动的组织日常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指导要点幼儿绘画的特点与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及其教育指导论审美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及其培养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论儿童艺术的发生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从“我眼中的京剧”主题活动说起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论同时作为目的与手段的幼儿艺术教育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谈谈自主性绘画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幼儿的讲画互译论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再思考幼儿园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与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研究试论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兼议《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的贯彻2~6岁幼儿平衡膳食的探索回归生活的健康教育从《教育纲要》看中日幼儿健康教育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生活方式与儿童健康教育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杞人忧天——关于早期生命教育的断想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思考幼儿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探索法近十年我国幼儿体育研究综述——对122篇学术论文的文献分析浅谈幼儿饮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关注师源性心理伤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幼儿园社会教育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儿童情感的发展与教育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学观幼儿入园前的社会性准备儿童社会技能缺陷与教育对策瑞吉欧课程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雅科布松儿童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及其启示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幼儿园社会教育与领域渗透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路径探寻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初创阶段研究略述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历程儿童社会化中角色适应分析幼儿社会技能——进入儿童群体的重要社会标签儿童在群体中行为的规则调节及其社会化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从社会学视角透析儿童社会化偏差现象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论文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内容简介: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一个过程;幼儿园课程建设要关注幼儿主动的、真实的体验;幼儿园课程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幼儿园课程必须关注渗透。幼儿园课程建设本身也体现了幼儿、教师、家长和研究者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关资料

插图:学前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可试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欣赏凡·高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有助于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理解。在儿童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的过程中,宜引导他们边体验边讨论,让他们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当然,这种理性的分析事实上还是带有直觉的成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后还要进行总结,以理清思路、加深体验,同时学习观察、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结合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法,加深儿童对作品形式的理解。(三)解释阶段的指导——对美术作品潜在意义的描述所谓解释是指探讨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由于学前儿童主要是一个“印象的批评者”,因此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进行“分析的批评”和“综合的批评”。为此教师应注意两点:**,探讨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不能单纯地从部分出发或单纯地从整体出发,而是既要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为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教师可为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种或多种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深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第二,儿童不必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为作品预先设计的意义,儿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儿童不拘泥于这种解释,甚至不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要让儿童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这样既丰富了儿童的艺术知识,又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当然,这些知识应该是儿童能够理解的,并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他们。(四)评价阶段的指导——审美判断的描述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学前儿童由于受心理发展、艺术知识与经验、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缺乏自主而适当的评价能力。因此,对学前儿童评价阶段指导的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欣赏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儿童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欣赏经验,提高欣赏判断能力和欣赏趣味。例如,可以向儿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为什么?”“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活动室里?”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