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03026338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10-04-01
- 条形码:9787030263384 ; 978-7-03-026338-4
本书特色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土地非农化,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然而,低效率的土地非农化,可能造成经济的低效增长、粮食安全、生态环境退化、社会稳定等问题。随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如何在充斥交易费用和机会主义的社会中追求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书建立了一个包含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三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并借以审视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非农化效率问题。基于三个层次的实证研究,本书探讨了土地非农化可持续管理的本质及其实现的途径。
本书适合土地经济与管理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大专院校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阅读与参考。
目录
**章 土地非农化可持续的问题本质
**节 土地非农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思考土地非农化可持续及其治理的角度
第三节 土地非农化可持续理论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进展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现状特征
**节 东中西部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数量特征
第二节 全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节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现状特征总结
第三章 土地非农化可持续治理的分析框架
**节 分析框架的内涵
第二节 土地非农化可持续三层次分析框架
第三节 资源配置层次分析框架的细化
第四节 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层次分析框架的细化
第五节 分析框架局部上的分歧
第六节 分析框架整体上的统一
第四章 效率评价的一个范式及应用:代价性和过度性损失
**节 资源配置层次效率判断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资源配置层次土地非农化效率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
第四节 资源配置层次的信息参考
第五章 非市场价值与过度性损失工的测算
**节 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
第二节 非市场价值具体计算公式
第三节 非市场价值评价案例研究
第四节 市场失灵造成的过度性损失
第五节 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的意义
第六章 政府干预与过度性损失ⅱ的测算
**节 政府失灵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现行土地市场的结构和制度环境
第三节 现行土地市场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土地市场均衡的模型
第五节 实证:以中国江西省y市为例
第六节 对政府干预视角的反思
第七章 市场培育与土地集约利用
**节 市场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节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节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创新思路
第八章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
**节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问题概述
第二节 土地非农化: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框架的应用:h市的实证
第四节 反思市场与政府的本质
第九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边界
**节 土地非农化涉及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第二节 土地非农化中央与地方博弈模型构建
第三节 博弈模型的分析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节 反思不同级别政府的边界
第十章 制度环境的比较分析
**节 土地非农化的比较制度视角
第二节 荷兰土地非农化的制度环境和治理过程
第三节 德国土地非农化的制度环境和治理过程
第四节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制度环境和治理过程
第五节 三个国家的对比
第六节 制度比较的启示
第十一章 资源特征与制度改进
**节 土地非农化制度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现行制度环境的效率
第三节 现行制度环境的缺陷
第四节 制度改进的方向和困境
第五节 制度环境层次的结论和启示
第十二章 中国土地非农化可持续治理之道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理论启示
第三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适合土地经济与管理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大专院校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阅读与参考。土地非农化,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然而,低效率的土地非农化,可能造成经济的低效增长、粮食安全、生态环境退化、社会稳定等问题。随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如何在充斥交易费用和机会主义的社会中追求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建立了一个包含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三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并借以审视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非农化效率问题。基于三个层次的实证研究,《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探讨了土地非农化可持续管理的本质及其实现的途径。
相关资料
插图:本书更为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即当出现了外部性、公共物品和“搭便车”等问题时,人类如何追求效率。此时,资源配置层次效率在计算上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公共领域经济活动具有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外部性特征,由于外部性衡量的困难导致边际原则的判断出现了更多的困难。比如,传统资源经济学认为,资源利用经常忽视非市场价值,导致边际成本出现了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分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配额、税费、补贴等方式进行调节,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然而,问题是配额、税费、补贴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才能准确内化外部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实中大量的诸如“森林砍伐”、“渔业捕捞”、“草场放牧”等公共资源利用行为,并没有哪个是通过计算理论上那个“*优量”来设定配额、税费或补贴来实现效率的。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间歇期”、“轮作”、“限制捕捞时间、地点、工具”等方式。这说明对于公共领域的决策,资源配置层次上的边际原则本身的计算成本,以及实现“*优”的成本,即被忽视的交易费用,已经导致边际原则在追求公共领域经济活动效率上的失效。所以,此时还需要从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层次的效率标准来进行决策,即市场此时不是*优的治理结构,需要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如果把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的分离看做是交易费用的一种,那么此时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层次的效率决策,与新古典经济学解决边际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分离的初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间歇期”、“轮作”、“限制捕捞时间、地点、工具”正是所需要的新的治理结构,可以预想到,一定也存在相应的正式制度来保障这些治理结构。在新的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的限制下,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再回到资源配置层次上实现效率。还需要注意的是,公共领域经济活动由于涉及范围较广,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当新的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形成后,资源配置层次的效率一般不需要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决策者再考虑,资源配置层次的决策者会根据市场原则自动有效地完成相关经济活动。另外,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也会因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而对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层次的侧重有差别,如小范围的公共资源利用更多的是需要在现有正式制度下对治理结构层次的效率进行考虑,而大范围的公共资源利用就需要对正式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改变同时提出要求。综上所述,判断经济活动的效率可以进一步归纳如下:如果是私有领域的经济活动,市场的供需价格和数量就是*好的治理结构,此时可以只按照资源配置层次的效率标准进行决策,而不需要考虑治理结构及制度环境层次;如果是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市场可能处于“失灵”状态,首先需要从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层次的效率标准来考虑,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减少交易费用,然后再在资源配置层次上实现效率。
-
博弈论
¥10.9¥3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4.1¥68.0 -
图解资本论
¥13.0¥46.0 -
思考.快与慢
¥45.9¥69.0 -
国富论
¥9.7¥35.0 -
资本论
¥28.1¥59.8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1.3¥58.0 -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28.6¥46.0 -
不公正的胜利
¥26.8¥68.0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6.0¥75.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1.8¥56.0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5.2¥69.0 -
博弈论
¥28.4¥49.8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失去的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因与漫长复苏
¥18.3¥48.0 -
经济学原理
¥17.9¥49.8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0¥55.0 -
资本论
¥18.6¥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