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

包邮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

1星价 ¥31.9 (6.5折)
2星价¥31.9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1474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509714744 ; 978-7-5097-1474-4

本书特色

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在定量分析方法方面源于运筹学领域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在经济学内涵及其建模原理方面源于微观经济理论的集合论描述。本书准确地把握了这一领域的精髓,为读者呈现了一本全新理论方法体系与多领域成功应用的前沿性学术著作。书中理论方法篇的阐述简明严谨,软件与应用篇的实证研究范例富于启发性,因而是广大经济管理或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一本有较高学术与参考价值的著作。为便于广大读者的学习和应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作者开发的专门软件frontiers 2.0,并提供了教学版的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基于生产前沿面理论的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源于面向非参数方法的全新的微观经济学集合论描述。静态生产前沿面意义下,通过生产资源实际配置状态和相对有效配置状态的比较,介绍了技术效率测度及其分解的理论、方法及非参数模型体系。多时期动态生产前沿面意义下,阐述了包括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的动态生产率非参数测度和分解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书还系统介绍了作者运用非参数效率与生产率非参数分析方法,近年来在经济增长、银行业绩效、大中型企业运行效率、要素拥挤特征以及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本书*后一部分完整介绍了作者独立开发的新版本的非参数效率与生产率测算软件frontiers 2.0。 本书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

目录

**篇 理论与方法篇
**章 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 生产资源
二 资源配置
三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四 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第二章 生产技术的集合论描述与非参数模型
一 基本生产过程的集合论描述
二 非参数模型
第三章 基于投入的效率测度
一 基于投入且要素可自由处置的技术效率测度
二 基于投入可处置性变化的技术效率
第四章 基于投入的效率分解
一 基于投入的规模效率
二 基于投入的要素可处置度
三 基于投入的纯技术效率
四 基于投入的要素组合效率
五 基于投入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分解的图示
第五章 基于产出的效率测度
一 基于产出的强处置性技术效率测度
二 基于产出可处置性变化的技术效率
第六章 基于产出的效率分解
一 基于产出的规模效率
二 基于产出的可处置度测度
三 基于产出的纯技术效率
四 基于产出的组合效率
五 基于产出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分解的图示
六 投入效率与产出效率的比较
第七章 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非参数模型及其基本分解
一 距离函数
二 基于(c,s)前沿面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
三 基于(c,s)前沿面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基本分解
第八章 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进一步分解
一 基于(c,s)前沿面技术效率变化率的进一步分解
二 基于(c,s)投入的技术进步率的进一步分解
第二篇 软件与应用篇
第九章 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的可比性处理方法
一 工业增加值的可比性处理
二 固定资产的可比性处理
三 其他指标数据的可比性处理
第十章 1992~1998年:工业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析
一 生产率增长的源泉——集约型增长基本内涵的重构
二 经济转轨时期工业区域性投入产出数据及其预处理
三 生产率增长理论与实践:几个问题的说明
第十一章 中国工业经济省际差异成因分析
一 生产率指数的非参数分解方法和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
二 数据和计算结果
三 实证结果的分析
四 实证研究的结论
第十二章 转轨时期中国工业生产要素拥挤的特征分析
一 生产要素拥挤及其可处置性的理论内涵
二 生产要素拥挤及其可处置性的非参数效率测度方法简介
三 经济转轨时期工业生产要素拥挤特征分析
四 经济转轨时期工业生产要素拥挤特征总结
第十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测度及其行为特征
一 国有与非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非参数效率测度与分解
二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绩效的演化趋势及其形成机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分析银行业绩效水平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
三 我国银行业绩效水平演化机制的实证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中央企业参股控股及国有独资上市公司运行效率的特征
一 数据资料的准备
二 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说明
三 运行效率计算与检验结果
四 典型行业中央企业运行效率的简要分析
五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六章 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数理分析
三 理论假说及计量经济模型
四 数据的来源和指标的选择
五 实证分析
六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与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分析框架、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 粮食生产效率与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分析
四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八章 非参数生产前沿面分析软件frontiers 2.0简介
一 frontiers 2.0的总体功能与系统要求
二 frontiers 2.0应用之一: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三 frontiers 2.0应用之二:非参数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介绍的基于生产前沿面理论的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源于面向非参数方法的全新的微观经济学集合论描述。静态生产前沿面意义下,通过生产资源实际配置状态和相对有效配置状态的比较,介绍了技术效率测度及其分解的理论、方法及非参数模型体系。多时期动态生产前沿面意义下,阐述了包括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的动态生产率非参数测度和分解理论与方法体系。《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还系统介绍了作者运用非参数效率与生产率非参数分析方法,近年来在经济增长、银行业绩效、大中型企业运行效率、要素拥挤特征以及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后一部分完整介绍了作者独立开发的新版本的非参数效率与生产率测算软件FRONTIERS 2.0。《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

相关资料

插图: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与条件下,使获得的所需资源得到*大限度利用,实现利润*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在狭义上,厂商以投人成本*小化和产出收益*大化为目标配置资源,但单纯的成本*小化和单纯的收益*大化并不能保证利润的*大化,只有在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和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把成本*小化和收益*大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利润*大化。由于一方面产出的*大化和利润的*大化才是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标志和*终目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含于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经济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能否充分发挥也是生产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重要体现,因此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对社会产出*大化和厂商利润*大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上述理论意义上的经济运行状态往往难于实现。技术水平的发挥很难达到或保持*优状态;规模经济性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状态;生产调控与管理过程中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可处置程度往往受到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制约;价格的变化和特定技术条件使成本*小化和收益*大化难于维持;宏观上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往往和某些厂商的利润*大化要求相悖;地域要素禀赋的差别会导致那些资源稀缺地区的生产资源低效配置;长远发展目标常常会使短期生产处于资源低效配置状态;社会福利*大化要求的资源公平分配模式和生产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要求存在本质差别,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资源有效配置状态和实际无效配置状态的差距普遍存在,也使衡量这种差距的研究,即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性程度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实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

孙巍,农业系统工程博士、数量经济学博士后,数量经济学专业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校内双聘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