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交通学

包邮城市规划交通学

1星价 ¥23.0 (4.7折)
2星价¥23.0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12289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0页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564122898 ; 978-7-5641-2289-8

目录

1 综述1.1 城市交通的相关概念与目标1.1.1 城市交通的概念1.1.2 城市交通的意义1.1.3 城市交通的目标体系1.2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发展1.2.2 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2.3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发展1.3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1.3.1 城市规划交通学的知识结构特点1.3.2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2 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分析2.1 城市居民出行的基本特征2.1.1 基本特征2.1.2 相互关系特征2.2 机动车出行特征2.2.1 出行时辰2.2.2 出行时耗2.3 交通方式结构转换2.3.1 影响交通方式转换的因素2.3.2 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3 城市交通技术要素3.1 交通方式分类和基本特征3.2 步行交通方式3.2.1 步行交通的特征及要求3.2.2 国外有关步行交通的规划理论与方法3.2.3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发展现状3.3 自行车交通方式3.3.1 自行车交通的特征3.3.2 国外自行车交通发展历程3.3.3 我国自行车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3.4 助动车和摩托车交通方式3.4.1 助动车和摩托车交通特征和问题3.4.2 我国助动车和摩托车的发展趋势3.5 小汽车交通方式3.5.1 小汽车交通特征3.5.2 国外小汽车的发展模式3.5.3 我国小汽车交通发展的现状3.5.4 我国小汽车交通发展的应对策略3.6 公共交通方式3.6.1 公共交通系统分类3.6.2 公共交通系统特征3.6.3 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策略4 城市交通评价技术4.1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与交通需求预测概述4.1.1 预测流程4.1.2 交通小区划分4.1.3 土地使用分析4.2 土地使用与交通预测模型4.2.1 出行生成模型4.2.2 出行分布模型4.2.3 出行方式划分模型4.2.4 交通流量分配模型4.3 城市交通预测与评价4.3.1 出行总量预测4.3.2 出行分布4.3.3 交通方式划分的预测4.3.4 交通流量分配4.3.5 分析和评价4.4 公交导向的城市交通规划预测与评价4.4.1 规划方法的调整4.4.2 规划示例——潜江城市总体规划5 城市交通规划的宏观对策5.1 城市交通的本源5.2 城市交通宏观对策5.2.1 交通发展战略5.2.2 城市交通战略目标5.2.3 城市布局结构与交通发展战略5.3 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5.3.1 依赖小汽车发展的模式5.3.2 依赖公共交通发展的城市5.3.3 公交与小汽车协调发展的模式5.4 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5.4.1 公交导向发展的相关理论5.4.2 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类型5.4.3 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实例5.4.4 我国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模式5.5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5.5.1 发达国家和地区交通政策和技术发展5.5.2 我国城市交通政策的发展5.5.3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6 城市交通规划的微观对策6.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6.1.1 步行系统6.1.2 自行车系统6.1.3 道路系统6.1.4 城市道路断面6.1.5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6.2 停车设施规划策略6.2.1 停车设施分类及其影响6.2.2 停车设施规划设计要求6.2.3 停车设施规划策略6.3 客运交通枢纽交通组织6.3.1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意义和作用6.3.2 国外发展客运交通枢纽的经验6.3.3 客运交通枢纽分类及换乘设计理念6.3.4 普通公交站点的换乘方式6.3.5 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方式间的衔接模式6.3.6 轨道交通间的换乘衔接模式6.3.7 公交方式与非公交方式间衔接设计6.3.8 公交与对外交通之间的衔接6.3.9 实现无缝换乘的障碍6.4 交通影响分析6.4.1 交通影响分析的意义6.4.2 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6.4.3 交通影响分析的一般程序7 城市交通管理技术7.1 交通系统和交通需求管理7.1.1 交通系统管理策略7.1.2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7.1.3 交通需求管理实例7.2 智能交通系统7.2.1 ITS的主要功能7.2.2 ITS的主要领域7.2.3 交通信息系统结构7.2.4 国际ITS的发展状况7.2.5 我国ITS的发展前景7.2.6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交通方式7.3 交通管理设施7.3.1 交通信号7.3.2 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号板7.3.3 交通标志和标线7.3.4 交通指引系统8 城市交通的未来趋势8.1 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理念8.1.1 城市化发展的趋势8.1.2 城市的未来发展8.1.3 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理念8.2 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8.2.1 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8.2.2 自动步道8.2.3 个体快速交通8.2.4 未来的城市公交8.2.5 未来的轻轨系统8.3 城市交通技术的未来发展8.3.1 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8.3.2 智能高速公路的发展8.3.3 汽车共享技术的发展8.4 未来城市中心区的交通8.4.1 未来的城市中心区8.4.2 未来城市中心区的交通8.4.3 在城市中心区步行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城市规划交通学》试图从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交通问题,在讲述城市交通的主要内容时尽量与相应的城市规划层次以及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实相结合,并以较为翔实的实例来说明一些交通规划的思想如何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希望以此能强化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对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渊源、特征和解决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城市规划交通学》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规划等领域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实践工作的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1 综述交通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需求之一,凡是有人的活动就离不开交通。就其定义来说,交通就是“人和物的运输和流通”,它既包括各种现代的和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行规律、组织方式和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并使城市交通日益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伴随着交通工具的演变,城市交通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1 城市交通的相关概念与目标1.1.1 城市交通的概念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区)范围以内的交通,或称为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这些流动都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出发点,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一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的。城市交通既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也包括轨道交通和水运交通。通常意义上的城市交通主要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又可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大部分。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1.1.2 城市交通的意义交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自由流动”。*初城市的发展是为防御和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城市的发展,防御功能已消失,而其各类经济要素的流动以及人们参与各类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活动的趋势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空间的扩张以及人们对于出行时间的容允度等也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更新和发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