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范.网络化与地区主义-第二轨道进程研究
读者评分
4分

包邮规范.网络化与地区主义-第二轨道进程研究

1星价 ¥17.2 (4.9折)
2星价¥17.2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shq***(三星用户)

说了半天,没搞清作者的概念性的定义?

2020-06-07 17:44:5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09243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9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208092433 ; 978-7-208-09243-3

本书特色

《规范、网络化与地区主义:第二轨道进程研究》: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东亚思想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了第二轨道进程通过建构规范结构对共同体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假设,建构了一种二轨外交与地区合作关系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微观层次上,补充了建构主义的进程理论。该书逻辑缜密,语言流畅,深入浅出,书中采用了过程追踪和文本全市等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核心问题的论证。

目录

丛书总序
导论:第二轨道进程是清谈俱乐部吗?
**节 研究背景:第二轨道与地区合作
第二节 研究问题:第二轨道的作用
第三节 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章 第二轨道的理论解释
**节 第二轨道外交
第二节 第二轨道进程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与跨国倡议网络
第二章 二轨进程、规范结构与共同体
**节 第二轨道进程:主体间性互动的建构进程
第二节 规范结构:以社会规范为主导的文化结构
第三节 共同体建设:规范结构与认同建构的进程
第三章 第二轨道进程的建构主义模型
**节 第二轨道进程的规范建构
第二节 第二轨道进程的身份建构:角色扮演和内化
第三节 第二轨道进程:清谈、非正式网络与社会化
第四节 第二轨道进程、地区规范结构与共同体建设
第四章 neat:规范建构
**节 eac:从设想、目标到规范
第二节 neat:东亚合作的第二轨道进程
第三节 规范建构:neat对eac的认知和解读
第四节 关键国家:eac、neat与中国
第五节 规范内化:合法性与制度化
第五章 neat:身份建构
**节 neat内生身份:东亚合作的规范倡导体
第二节 neat外生身份:官方智囊
第三节 neat身份与地区规范结构
第六章 neat:清谈与网络社会化
**节 织网者:持续建构织网能力的neat
第二节 织网过程:neat的清谈
第三节 织网结果:neat的网络社会化
第七章 neat、地区规范结构与东亚共同体
**节 neat与地区规范结构
第二节 neat与东亚共同体
第三节 结论
附录 东亚思想库网络基本规则和框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规范、网络化与地区主义:第二轨道进程研究》内容简介:当下之时,人们刚刚庆幸于和平地实现了国际格局的大转换,却又忧心忡忡于帝国崩溃之后的动荡与纷乱;旧有观念系统被冲击后的迷惘与困惑,以及未被摧毁的武力所带来的疑虑与恐惧。人们在欢呼史无前例的繁荣进步之余,还不得不为已经显露、或尚被隐匿的种种不测之虞所困扰:国际交往迅速增加之后所伴生的失控;政治经济体制变迁的同时引发的失却平衡;科技昌盛之后所出现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破坏;尤其是新一轮大国竞争所酝酿的国际社会的重大变化。凡此种种,无不对这个因循沿袭和重新构建中的国际政治秩序提出巨大的挑战。恰恰是这种变动与期盼、困境与挑战,渴望着一门能够对当前国际变化指点迷津的成熟的知识门类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专门研究国家间交往规则与方式、国际结构要素与机制及其变化规律与逻辑的国际政治学科,不仅无由推却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且必须以自身所持有的知识工具,为新世纪的降临催产。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科曾有丰厚的积累。这一知识领域对世界体系、国家主权、民族观念、冲突合作、地缘政治,以及交往机制与结构性问题有着诸多理论思考与详尽的实证记载。问题在于,当今的国际变迁已经大大超出这一传统知识门类所能容纳的范围。当今,人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对国际事务简单的、或者哪怕是详尽的记录式描述,而往往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描述方式向理论分析方式的转化,已经是客观的国际现实的耳提面命。

相关资料

插图:我们还可以将这个定义标准化,以进程性质、参与者身份和活动目的为判断标准。第二轨道进程必须符合三个方面的标准:**,进程性质必须是非官方的,但与官方又有着密切联系;第二,参与者身份是学者,但又并非纯学术学者,而是主要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第三,活动目的是为官方提供智力支持。本书假定,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就是第二轨道进程。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用“进程”这个词来界定第二轨道的工作,为什么不用机制、组织或外交呢?本书提出的“第二轨道进程”与以往的相关概念有何区别呢?在“第二轨道”概念提出后,对它*初的界定是“外交”,这与二战后两极对抗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国际关系理论背景有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解决主要还是以物质实力为前提的利益博弈。蒙特维尔和贝弗利等人认为第二轨道是安全困境的产物,实际就是打着非官方旗号的官方外交,主要活动是工作会议和谈判,物质实力是第二轨道成功运作的前提保证,所以第二轨道实际上还是一个外交斡旋和利益议价的过程。但是,本书所说的“第二轨道进程”不仅仅是补充性外交,它应该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人格;在非安全困境的环境下(例如经济一体化、地区合作等),第二轨道进程也依然非常活跃,这说明其功能或属性早已超出了当初“乒乓外交”的范畴。制度性和规范性“第二轨道进程”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现实的变化,也是观念上的进步。信息革命、两极结构瓦解、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给国际体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国与国之间复杂相互依赖加深,在全球层面似乎从两极过渡到了一超多强,但是在地区层面力量平衡被打破,地区结构进入了转型期,在权力、制度和观念结构都处于未定型状态的时候,用“进程”来描述人们建构秩序和结构的活动显然更为合适。亚太地区的第二轨道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和东亚地区的第二轨道东亚思想库网络都被定性为“进程”,这不仅反映了地区转型的物理现实,而且也反映了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变化。制度性第二轨道进程以官方制度建设和政策行为为导向。进程的目的是要培育合作观念、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和偏好、建设有利于合作的官方制度,进而产生合作行为。

作者简介

魏玲,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1998年获武汉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赴美国奥克兰大学访问讲学,2007年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访问。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中方核心成员、《外交评论》编委。研究兴趣主要是国际关系理论、地区主义和东亚地区合作,已发表相关中英文论文多篇,出版译著多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