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780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122078087 ; 978-7-122-07808-7

本书特色

《煤化工过程中的污染与控制》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现代煤化工技术丛书》分册之一。全书分4章,第1章为煤炭与环境,介绍煤炭对环境的影响、有关法规和对策;第2章为煤化工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与控制,涉及的有害元素有硫、氮及主要微量元素,如汞、砷、氟、氯等;第3章为煤化工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包括重污染废水处理,废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脱氯和脱重金属等;第4章为煤化工过程中co2的减排、储存与利用技术。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高度,致力于煤化工过程的清洁化和无害化。
本书适合于从事煤化工、煤炭能源转化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

目录

1 煤炭与环境
 1.1 煤中的有害元素(常量与非常量)001
  1.1.1 煤的元素组成001
  1.1.2 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004
  1.1.3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008
 1.2 煤化工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010
  1.2.1 煤燃烧过程的污染排放011
  1.2.2 煤炼焦过程的污染排放021
  1.2.3 煤气化过程的污染排放022
  1.2.4 煤液化过程的污染排放025
  1.2.5 煤炭洗选过程产生的相关污染025
 1.3 与煤化工过程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027
  1.3.1 大气污染物控制法律与法规027
  1.3.2 水污染物控制法律与法规037
  1.3.3 固体废弃物控制法律与法规043
  1.3.4 煤化工项目的噪声045
 1.4 洁净煤技术的实施与效果046
  1.4.1 煤炭洗选加工046
  1.4.2 型煤技术047
  1.4.3 水煤浆技术048
  1.4.4 煤炭气化技术051
  1.4.5 煤炭液化技术052
  1.4.6 洁净燃烧与发电技术053
  1.4.7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057
  1.4.8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059
 参考文献060
2 煤化工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与控制
 2.1 煤中硫的迁移与控制062
  2.1.1 煤中硫的分布特征062
  2.1.2 煤中硫的分析方法064
  2.1.3 煤中硫的成因066
  2.1.4 煤转化过程中硫的化学变化与迁移067
  2.1.5 硫的控制077
 2.2 煤转化过程中氮的迁移与控制089
  2.2.1 煤中氮的结构形式与分析089
  2.2.2 煤利用过程中氮的变化和迁移091
  2.2.3 煤燃烧过程中氮的控制108
 2.3 有害痕量元素的迁移与控制117
  2.3.1 煤中微量元素及烟气中汞的含量与分析117
  2.3.2 煤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123
  2.3.3 微量元素的环境影响和排放规制128
  2.3.4 微量元素在煤燃烧和气化中的迁移130
  2.3.5 有害微量元素的排放控制139
 2.4 小结146
 参考文献147
3 煤化工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3.1 煤化工过程中重污染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149
  3.1.1 含酚废水处理技术149
  3.1.2 焦化废水及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162
  3.1.3 煤化工生产甲醇和合成氨废水处理工艺162
 3.2 煤化工过程中废气除尘技术164
  3.2.1 常见除尘器164
  3.2.2 煤化工过程中废气除尘工艺169
  3.2.3 出焦烟尘污染控制173
  3.2.4 焦炉干熄焦176
 3.3 煤化工过程中烟气脱硫技术191
  3.3.1 烟气脱硫技术及应用概况192
  3.3.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195
  3.3.3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212
  3.3.4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216
  3.3.5 烟气脱硫新技术225
 3.4 煤化工过程中烟气脱硝技术227
  3.4.1 烟气脱硝技术分类228
  3.4.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229
  3.4.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234
  3.4.4 混合sncrscr工艺241
  3.4.5 等离子过程烟气脱硝技术243
  3.4.6 吸附法244
  3.4.7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246
 3.5 煤气和烟气脱重金属技术248
  3.5.1 烟气中重金属的脱除248
  3.5.2 烟气中汞的控制251
 3.6 煤气和烟气的脱氯技术258
  3.6.1 煤气脱氯技术的研究258
  3.6.2 烟气脱氯技术的研究266
 参考文献280
4 煤化工过程中的co2的减排 储存与利用技术
 4.1 co2对地球环境的影响282
  4.1.1 温室效应与全球温暖化282
  4.1.2 化石能源利用与co2排放的关系284
  4.1.3 co2的减排行动286
  4.1.4 co2的减排对策287
  4.1.5 提高能量利用效率287
  4.1.6 向低碳能源的转换289
 4.2 co2的回收技术291
  4.2.1 概述291
  4.2.2 主要回收方法293
  4.2.3 煤燃烧后co2回收技术的开发300
  4.2.4 o2/co2燃烧技术(oxyfuel燃烧技术)305
  4.2.5 燃烧前回收co2技术307
 4.3 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储存309
  4.3.1 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309
  4.3.2 二氧化碳的利用310
  4.3.3 二氧化碳的储存312
 4.4 小结319
参考文献319
展开全部

节选

《煤化工过程中的污染与控制》为《现代煤化工技术丛书》分册之一。全书分4章,第1章为煤炭与环境,介绍煤炭对环境的影响、有关法规和对策;第2章为煤化工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与控制,涉及的有害元素有硫、氮及主要微量元素,如汞、砷、氟、氯等;第3章为煤化工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包括重污染废水处理,废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脱氯和脱重金属等;第4章为煤化工过程中CO2的减排、储存与利用技术。《煤化工过程中的污染与控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高度,致力于煤化工过程的清洁化和无害化。 《煤化工过程中的污染与控制》适合于从事煤化工、煤炭能源转化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

相关资料

插图:(2)氢氢是煤中的第二个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煤中可燃部分,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煤中氢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它的发热量高,所以在判断煤作为燃判的质量时,应予以考虑。氢含量与成煤原始物质密切相关。腐泥煤的氢含量普遍比腐殖煤高,一般都在6%以上,有时达11%。在腐殖煤中,稳定组分的氢含量*高,镜质组次之,而惰质组*低。随着煤化程度逐渐加深,氢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3)氧氧也是组成煤有机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煤中氧含量变化很大,并随着煤化程度加深而降低。变质程度越低的煤,氧元素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当煤受到氧化时,氧含量迅速增高,而碳、氢含量明显降低。氧元素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不产生热量,但能与氢结合生成水,是动力用煤的不利因素。同时氧是煤中反应能力*强的元素,当煤用于热加工时,煤中氧含量对热加工影响较大。(4)氮煤的有机质中氮的含量比较少,它主要来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煤中氮含量多在0.8 %~1.8 %(质量分数)的范围内变化,通常也是随煤化程度增高而稍有降低,不过其规律性不很明显。煤中氮在燃烧时,如果温度不高一般不氧化,而呈游离状态N2进入废气中,当煤作为高温热加工原料进行加工时,煤中的氮部分变成N2、NH3、HCN及其他一些含氮化合物逸出,而这些化合物可回收制成氮肥(硫酸铵、尿素、氨水等)或硝酸等化学产品。其余部分则留在焦炭中,以某些结构复杂的氮化合物形态存在。(5)硫硫是煤中*有害的杂质。作动力燃烧时,煤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它不仅腐蚀金属设备,而且污染环境,造成大气污染。作为合成氨原料气时,由含硫煤产生的H2S不仅腐蚀金属设备,且使催化剂中毒,影响操作及产品质量。作为生产冶金焦用原料时,煤中的硫大部分转入焦炭,直接影响钢铁质量。因此,各种工业用煤对硫含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