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13331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0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117133319 ; 978-7-117-13331-9

本书特色

《中药药剂学(供中药等专业用)(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目录

**章 绪论**节 概述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简介二、学习中药药剂学的方法与意义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四、中药剂型的分类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史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第三节 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一、药品标准二、药事法规三、生产管理的技术文件第二章 中药调剂**节 参观中药房和中药零售企业一、目的二、内容三、总结报告第二节 中药调剂员工作场所一、设施和设备二、组织结构和人员第三节 中药调剂的含义及任务一、中药调剂的含义二、中药调剂的任务三、中药调剂的历史与发展方向第四节 中药处方一、处方的含义二、处方类型三、处方格式四、处方常用术语五、处方的管理六、处方药品名称与应付第五节 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一、中药配伍二、用药禁忌第六节 合理用药一、合理用药的含义及意义二、合理用药三、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四、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第七节 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一、麻醉中药二、毒性中药三、贵细中药第八节 中药用量与计量一、中药用量二、中药计量三、中药计量器具第九节 中药陈列及调剂工作制度一、斗谱排列二、中成药陈列三、特殊中药存放四、调剂工作制度第十节 饮片调剂操作一、审方二、计价收费三、调配四、复核五、发药六、中药免煎剂调剂七、调剂质量管理第十一节 中成药调剂操作一、中成药调剂操作步骤二、药品有效期判断三、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四、中成药处方药五、中成药非处方药六、医疗机构自制制剂第十二节 中药临方炮制一、临方炮制含义及意义二、临方炮制常用工具三、临方炮制方法第十三节 中药煎服一、煎药二、服药第四节 药品采购供应一、药品采购供应程序二、药品验收入库与出库三、调剂用药供应第五节 中药品质变异及影响因素一、中药贮存中的常见变异现象二、引起中药变异的因素第十六节 中药的贮存与养护一、中药贮存二、中药材、饮片养护三、中成药的贮藏和养护第三章 中药制药企业**节 参观中药制药企业一、目的二、内容三、总结报告第二节 厂区一、厂区外部环境二、厂区布局与内部环境三、生产厂房、设施与内部环境四、人员进入生产区五、物料进入生产区第三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一、组织机构二、生产操作岗位第四章 中药制药卫生**节 参观中药制药企业一、目的二、内容三、总结报告第二节 **知识与理论一、中药制药卫生的含义及意义二、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三、微生物污染中药制剂的途径及处理措施第三节 提高中药制剂卫生质量的常用技术一、灭菌二、滤过除菌三、防腐四、空气净化五、无菌生产工艺第五章 制药用水**节 实训(实例)注射用水的制备第二节 **知识与理论一、制药用水的含义二、制药用水的种类三、制药用水的质量要求第三节 制药用水的生产技术一、饮用水生产技术二、纯化水生产技术三、注射用水生产技术四、灭菌注射用水生产技术第六章 中药药粉**节 实训(实例)一、炉甘石的粉碎二、六味地黄丸处方饮片的粉碎、过筛与混合第二节 **知识与理论一、中药药粉的含义二、中药药粉的种类第三节 粉碎第七章 中药提取第八章 中药提取液精制第九章 中药提取液浓缩第十章 中药浓缩物干燥第十一章 中药口服液(合剂)第十二章 中药糖浆剂第十三章 煎膏剂(膏滋)第十四章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第十五章 酒剂第十六章 酊剂第十七章 注射液第十八章 注射用无菌粉末第十九章 散剂第二十章 颗粒剂第二十一章 片剂第二十二章 包衣第二十三章 硬胶囊第二十四章 压制软胶囊第二十五章 滴制软胶囊(脱丸)第二十六章 水丸第二十七章 蜜丸第二十八章 软膏第二十九章 滴丸第三十章 膏药第三十一章 橡胶膏剂第三十二章 栓剂第三十三章 内包装第三十四章 外包装第三十五章 其他剂型第三十六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第三十七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附录一 生产管理技术文件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三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展开全部

节选

《中药药剂学(供中药等专业用)(第2版)》内容简介: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2005年出版,在近5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教材本身存在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版教材编委会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已列为高职高专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次教材修订是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满足中药调剂工、中药制剂工首次工作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准绳,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原则,以实用、够用为度,进行结构构建和教学内容组织。

相关资料

插图: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饮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的药用部位,大多数需经适当加工处理后再施予机体,目的在于缩小体积、充分发挥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使用与保管等。将饮片加工成适合于施予机体的形式的过程,则涉及在哪一制备理论指导下生产,用哪种方法生产,用什么机械设备生产,在什么环境中生产等生产技术问题;还涉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哪些环节,控制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施予机体的标准的质量控制问题。中药饮片即使是加工处理成了适合施予机体的形式,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置于自选商场,由患者自行选购。因为适合施予机体形式的中药,还涉及对症、配伍、按时、定量和依法等合理用药问题,名称与实物相符、准确称量和临方加工炮制等调配问题。中药药剂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为将中药施予机体做好充分准备的一门科学。中药药剂学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两部分。一是中药制剂(中药制药)部分。中药制剂是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如何将中药饮片经过净制、炮制、粉碎、提取、精制和*终制成适合施予机体的形式——剂型。二是中药调剂(中药调配)部分。中药调剂是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医师处方的要求或病情需要(问病给药),按照处方调配原则和程序,及时、准确地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成供患者使用形式的中药,并发售给患者的一项操作技术。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兼容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所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有如下特点:中药制剂的处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中药制剂工艺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以“君、臣、佐、使”为指导思想,充分注意多成分的相互协同作用,以确保原方特有的疗效。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不仅进行制剂通则检查、选定处方中君臣药中有效成分和(或)指标成分作为制剂的含量控制指标,还探索中药制剂的指纹图谱,以保证制剂中的所有药效物质的存在及其含量的控制。中药制剂的药效学研究,不仅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及模型,而且还尽可能建立符合中医辨证要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中药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不仅借鉴了现代药剂学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推崇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复方配伍特点的新的研究方法,如药理效应法和毒理效应法等。中药的临床应用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因病、因人、因时辨证用药。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