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0729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1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305072918 ; 978-7-305-07291-8

本书特色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丛书。

目录

总序前言1 绪论1.1 问题提出和选题依据1.1.1 问题提出1.1.2 选题依据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2.1 区域1.2.2 区域规划1.2.3 区域规划理论1.3 研究进展与评述1.3.1 国外研究动态1.3.2 国内研究进展1.3.3 拟探讨的主题1.4 研究思路和方法l.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1.5 研究内容和创新1.5.1 研究内容1.5.2 研究创新参考文献2 中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启示2.1 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变迁与启示2.1.1 发展变迁2.1.2 启示2.2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感悟2.2.1 发展回顾2.2.2 感悟2.3 小结参考文献3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和难点3.1 区域协调: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3.1.1 和谐社会与区域协调3.1.2 区域协调与区域规划3.1.3 区域规划的类型划分3.2 地区利益冲突:转型期中国区域规划的难点3.2.1 政府竞争和博弈:地区利益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3.2.2 纵向政府竞争和博弈3.2.3 横向政府竞争与博弈3.2.4 单一政府内竞争与博弈3.3 小结参考文献4 区域规划的价值重建和实现途径4.1 公共利益内涵4.1.1 公共利益概念4.1.2 公共利益的多重阐述4.1.3 相关概念辨析4.2 区域规划的价值演进及其重建4.2.1 区域规划的价值演进4.2.2 区域规划的价值重建4.3 区域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4.3.1 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理论下的公共利益实现4.3.2 基于公共政策程序正义视角下的公共利益实现4.4 小结参考文献5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5.1 区域规划的理论完善5.1.1 区域分工理论5.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5.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5.1.4 区域一体化理论5.1.5 城市一区域管治理论5.1.6 人本主义规划理论5.2 区域规划的内容调整5.2.1 区域规划的内容广度5.2.2 政府职能:区域规划内容界定的逻辑基点5.2.3 区域规划内容的设置原则5.2.4 对区域规划内容的两点思考5.2.5 区域规划主要内容的安排5.3 小结参考文献6 区域规划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手段6.1 区域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体制根源6.1.1 规划编制条块分割与规划间的相互冲突6.1.2 区域公共问题与区域规划管理缺失6.1.3 规划实施游离于监管6.1.4 规划运作过程缺乏应有的公开性和参与性6.2 府际关系的调整与区域规划的管理体制创新6.2.1 府际关系调整6.2.2 基于府际关系调整的区域规划的管理体制创新6.3 国家-社会关系变迁与区域规划的管理体制创新6.3.1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一般分析6.3.2 中国市民社会及它与国家的关系6.3.3 市民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社会化6.3.4 区域规划管理的社会化意义6.3.5 基于国家一社会关系变迁的区域规划管理体制创新6.4 区域规划实施的手段调整6.4.1 影响区域规划实施的因素分析6.4.2 区域规划实施手段的调整趋势6.4.3 基于规划内容的实施手段更新6.5 小结参考文献7 长三角地区利益协调及其区域规划的体制创新7.1 长三角区位及其特征7.1.1 长三角区位7.1.2 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7.2 长三角地区利益冲突的表象7.2.1 省区间利益冲突7.2.2 地市间利益冲突7.2.3 地县间利益冲突7.3 长三角地区协调的历史路径分析7.3.1 跨地市协调:从行政指令、对话交流到地方政府间的伙伴关系7.3.2 地市以下协调:从“迁村并点”、“撤乡并镇”到“撤县建区”7.4 基于地区利益协调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体制创新7.4.1 长三角区域规划及其转向7.4.2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体制创新7.5 小结参考文献8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8.1 主要结论8.2 研究展望图-表-专栏来源说明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内容简介: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社会多元化、利益博弈常态化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利益冲突日益频繁和显性化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区域规划的运行基础。在中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历程及其比较的基础上,《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并运用公共选择、区域公共管理、市民社会等理论和方法,对区域规划价值重建、规划内容调整、规划管理体制重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转型》是多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成果,可供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社会研究工作者,以及区域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区域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相关资料

插图:1.5.1研究内容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和选题依据,对相关概念、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述评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主题,再根据研究主题拟定研究思路、基本方法。第2章,中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追根溯源,在回顾中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中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史方面挖掘区域规划理论发展和变迁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中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探讨转型期中国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规划价值重建整提供铺垫。第3章,区域规划核心任务和难点。基于和谐社会等当代主题,结合转型期区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转型期中国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规划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从竞争和博弈的角度,构建一个政府行为分析框架,对地区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合作的根源进行深层次剖析,并为区域规划管理体制重建等后续研究埋下伏笔。第4章,区域规划价值重建和实现路径。从与前面章节的逻辑联系来看,如将区域协调视为区域规划核心任务,利益协调视为区域规划难点和重点,则区域规划理论创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区域规划价值体系重建,即回答“区域规划应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关怀”。从与后面章节的逻辑关系来看,区域规划基本理论构建、规划内容调整、规划管理体制重建和实施手段调整都需要正确的、合理的规划价值观来指引。第5章,区域规划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依据区域规划的价值承诺,从利益协调的角度,对传统区域规划理论进行再审视。同时,基于区域规划的价值承诺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型期中国政府职能入手,探究区域规划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的安排。第6章,区域规划管理体制和实施手段。从区域规划管理现有突出问题分析人手,剖析问题表象后的深层次体制根源。基于多元行为体间的利益协调,从政府间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两个层面,对区域规划管理体制重建的方向、路径进行探讨。基于利益协调和区域规划主要内容,对区域规划实施手段调整方向进行了探索。第7章,长三角地区利益协调及其区域规划体制变革。从长三角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区域协调矛盾分析人手,从地级市及其以上和以下两个空间尺度对长三角区域协调的历史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此,对长三角区域规划管理体制变革进行探讨。本书*后一章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提炼,并指出了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深化的方向见图1.3。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